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20.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1.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6分)。

20.“残”用得好。表面上写花“残败”,并借花“残败”写“春残”,实则写出女主人公的青春将“残”,女主人公把花插到花瓶里,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是红颜衰老、芳颜易逝的内心感叹,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女主人公青春伤感情绪。

21.《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 《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从本诗中“自拣残花插净瓶”找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字,然后从其含义,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读后可知,“残”字用得好。“残”是“残败”之意。词人挑拣了残败的花枝来插净瓶,花儿残败,映照得人的面容也凋残了,一个“残”字暗含了词人青春易逝的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炼字题的答题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21.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题干要求,女主人公都有“愁思”,心境不同,意思是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故答题时,要看作者和诗歌注释,然后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李清照的词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写的,从“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可以体会出女词人思念亡夫内心的孤苦。《鹧鸪天﹒暮春》中通过“玉人只怨春归去”的“怨春”可体会出女主人公在暮春时节惜春的失落和青春流逝的落寞。只要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肠断”“没个人堪寄”“怨春”等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0.

【答案】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好在亭下止宿;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__,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答案】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580800a4e1ce0b78.jpg]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馒:徒然、空自。

20.上片后四句写景,景中含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其中包含哪些感情?

21.词的下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20.惊喜之情:因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之情。

温暖和慰藉之情: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

思乡之情:词人因眼前如画的烟村触发思乡之情。

21.词的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是实写词人的心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眺望家中的亲人,路途遥远,视线难及,凝望又有何用?“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是虚写,想象今宵旅宿的种种凄凉场景。词人的思乡之愁,漂泊之苦淋漓而展现。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一切景语皆情语“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它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写法上的特点,是考查“写作技巧。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并对“ 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是写实。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练习。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顶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陈亮:南宋著名词人,倡言回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

鸣榔:渔人捕鱼时敲击船舷使作声。

23.“一丛花”是这首词的

24.对这首词中“山河影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句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

B.“转”与“辗”相照应,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C.光与影的转换,使得山河景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D.已经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古今变迁的感慨。

2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写“溪堂玩月”?

23.词牌名

24.B

25.

①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如 “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

②反衬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再如 “隔烟村……鱼龙惊起”其“惊”字,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气。

③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 乌鹊倦于栖息,鱼龙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一点两分,两点或三点四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3.从诗词之后的对作者的注解,南宋词人;诗词分为上下两阙的格式可知,“一丛花”是这首词的词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4.B项“转”与“辗”相照应,并不是要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而是写出了月亮移动的动态。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本词写“溪堂玩月”,通过“斜辗”的动态描写。“隔烟村、何处鸣榔?”通过反衬,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环境的安静;“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前虚后实,虚实结合,表达眼前之景的生机和活力。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练习。

pú sà 蛮①

韦庄

红楼②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③。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②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③流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④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20.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

21.清代张皋文认为此词是词人“留蜀后寄意之作”,看似思乡怀人,实际上借用了《离骚》中的“众芳之所在”和“美人譬于君”的比喻手法,流露出“惓惓君国之思”。请结合词的上片进行简要分析。

20.

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

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

21.

①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楼”之富之美,暗喻故国之美之富。

②“残月”两句,写美人带着欲留不可、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如此就应该先确定哪句为实写,哪句为虚写。“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写词人面对着弹琵琶的歌女,听到琵琶声像黄莺的啼叫声一样悦耳。属于实写。“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写词人由这音乐声联想到家中的妻子,在临别时殷殷嘱托自己早回家。又想象到妻子正站在窗前盼自己回家。属于虚写。由实到虚,表达词人的思家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突出红楼的富丽堂皇,由红楼的富有喻指故国的富有。“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写出了美人带泪相辞,以美人喻指君王,是《楚辞》特有的传统。如此,表达君臣关系的难舍难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20.上片描写景物的层次非常清晰,请简要说明。

21.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0.①从时间的角度,分为两个层次来描写: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写白天所见;后两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入夜后的情景。②从“听觉─视觉”转换的角度,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写听觉 ,第二句写视觉,构成第一层“听觉─视觉”转换;第三、四两句写听觉,最后一句写视觉,构成第二层“听觉─视觉”转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作者透过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上片主要从时间和感觉两个角度,层次分明地写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①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①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18.《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

19.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18.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

19.①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集中地表现了词人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寄托诗人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流露出淡淡怅惘之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也可以知道诗人为何发愁,愁什么。如句中“愁杀宦游人”,可知漂泊在外,”一生唯苦征尘“是奔走求仕的艰辛、劳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可见年华老去,功业无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如本题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也可以知道诗人为何发愁,愁什么。如句中“愁杀宦游人”,可知漂泊在外,”一生唯苦征尘“是奔走求仕的艰辛、劳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可见年华老去,功业无成。

19.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意境,同时又是比较题。首先分别概括两诗由“烟树”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在比较异同。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和画面,力求优美;如许诗中“两三烟树倚孤村”朦胧落寞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三是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烟树”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②金焦:金山,焦山。

③绀(gàn)宇:寺庙。

④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

⑤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

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

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

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20.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位置对应的词句是

②本词中“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一句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一句化用而来。

③《窦娥冤》的作者 与白朴同于属“元曲四大家”。《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在幻想破灭后,将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 !天也, !”这惊天动地的呼喊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

2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试比较分析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

19.B

20.

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③关汉卿,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21.评分标准:分析每首词各3分(说出每首词的整体感慨1分,结合该词具体内容作简析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答案示例】

辛词上片从江山写起,抒写江山依旧英雄难觅豪杰不再的感慨。辛词由“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巷陌”引出孙权、刘裕,他们百战创业、英武非凡,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而白词上片也从江山写起,抒发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今英雄豪杰在此也层出不穷的感慨。白词通过“南州风物”“潮水”“沙鸥”等意象展示江山的雄壮奇伟,抒写由衷的赞美和喜悦之情,同时又通过“落日”“金焦”“铁翁”等意象写出残垣断壁、森严肃穆的情景,显现出历史沧桑感。作者一反物是人非的窠臼,“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互为因果,不随岁月的变迁而消磨。

【解析】

试题分析:

19.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理解有误。“遥望”三句是说历经劫难,郭璞墓都没有被人发掘,至今完好无损。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注意易错字:①故垒,赤壁   ②墟;徐孺,陈蕃之榻  ③错勘。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辛词上片从江山写起,抒写江山依旧,英雄难觅豪杰不再的感慨。而白词上片也从江山写起,抒发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今英雄豪杰在此层出不穷的感慨。作者一反物是人非的窠臼,两首词词意相反。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20.赏析“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三句。

21.作者主要采用何种艺术手法来抒发自己愁情的,请作分析。

20.“一声”三句,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由回忆转入现实的音响媒介,是视象也是听觉。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真是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意境上更是独具匠心:表明多种音响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忆中的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足见其回忆寻觅之久,沉湎眷恋之深;而“夜雨”、“东风”又为下文“桃花吹尽”伏笔。

21.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来抒发愁情。“短亭”三句,是对过去送别情景的回忆。那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曲中逐一指出湖、船、柳、马,历历在目,以此表明思念之深。由眼前之景折入惜别回忆,由啼鸟风雨唤醒又转回眼前写实。结尾三句正面抒写别地眼前情景和感受。虚写昔日离别之柔情,以衬今日离恨之分量;时空跳跃,感情跌宕;虚实相生,疏密有致。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视听结合,写现实的景物。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上片是诗人回忆别离情景,此三句把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可见沉湎眷恋之深。而且引出下文的“桃花吹尽,门掩残红”。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三步作答。先答什么手法,再答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表达诗人什么情感。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短亭”三句,是回忆之景,虚写。“一声”三句,是实景,实写。结尾三句正面抒写别地眼前情景和今日离恨。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8.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19.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18.《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 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答到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也可)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19.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杜甫的《蜀相》和晏殊的《破阵子》的写作背景、结合着标题、注释和关键词分析作答。前者“自”“空”两个字,写出了碧草娇莺无人赏悦,英雄遗迹荒芜的情形;“自春色”“空好音”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悲悼之情,也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后者“碧苔”、“黄鹂”、“飞絮”写出了春天美好的自然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自”“空”“碧苔”“黄鹂”“飞絮”等分析作答。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可根据这首词中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巧笑”是神态描写,表现出东邻女的活泼天真形象;“笑从双脸生。”描绘出了少女们相逢欢喜的情景,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由“春梦好”可知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步骤:1.确定手法---思考方向。写人的手法,可以用以景写人  以物写人  以事写人  以典写人,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景写人和以事写人。2.确定重点(即这首诗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定点概括。可以从侧重心情、侧重品质、侧重遭遇、侧重身份及志向四个方面考虑。读后发现,这首诗是以景写人,故侧重的是人的心情,由上阙优美的景物描写可烘托出东邻女欢快的心情;巧笑、逢迎、笑从双脸生等关键词将东邻女的活泼天真的形象表现出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这首词中,很明显是通过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