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20.“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2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20.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1.早春百无聊赖的怅惘闲愁。主要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早春晨景,天气阴沉,轻寒袭人,窗外落花飘零,细雨如愁,屋内屋帘斜挂,屏风清幽,营造了抑郁清寒的氛围,烘托人物内心的闲愁。

【解析】

试题分析:

20.可从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相似的特点角度,结合着本体“飞花”,喻体“梦”的特点来分析,“飞花”和“梦”本无相似之处,但在这首词中“飞花”的特点是轻盈、美丽;“梦”也体现出了一种轻飘的美;因此体现出运用比喻的新奇;然后再结合着词人以抽象的“梦”来形容具体的“飞花”这一特点来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本题主要考查比喻修辞,分析比喻句的“奇特”之处,应该从本题、喻体和比喻词方面去分析。如本题“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1.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细如愁”写出了词人的愁思,“淡烟”“丝雨”等这些意象词可概括为淡淡的忧愁。由“轻”“秋”“幽”可感悟出一幅晚春拂晓清寒色调、幽渺的意境,也可体现出词人的忧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手法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分析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分析情感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如本题主要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早春晨景,天气阴沉,轻寒袭人,窗外落花飘零,细雨如愁,屋内屋帘斜挂,屏风清幽,营造了抑郁清寒的氛围,烘托人物内心的闲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③南徐:州名。即今江苏镇江市。

20.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句意。

21.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2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1.上片实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虚写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虚实结合,抒写诗人心中既为朋友离去的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又有对朋友一路__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

【解析】

试题分析:

20.“离恨做成春夜雨”一句,有了题干的提示,“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就不难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上阕“弱柳系船”“听鸣艣”写的是眼前的 离别之景,是实写。下阕“君到南徐芳草渡”“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写的是想象离别之后的情景,想象友人到了目的地南徐之后的情景,想象自己送友人离去之后还频频回望。如此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古诗词,完成小题

凤栖梧

[金]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注】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20.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1.本词结句历来为人称道,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词分析。

20.参考答案:①写离开故国三千里之远,西风劝归,表达了思念家乡、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②写自己南去北来,人已老去,表达了羁旅漂泊、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③借用王粲登楼作赋,以王粲自况,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

21.参考答案:①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写飞雁不断,水天茫茫,描绘了一幅雁飞秋水图,渲染了忧伤茫然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②以大雁南飞来衬托自己的思归之情,以水天茫茫来象征自己前路茫茫,归家无期。含蓄深远,意蕴无穷。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故国三千里”用典,本是抒发宫女背井离乡、禁锢深宫、长期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孤苦情节的。作者深感自己的身世与宫女命运有相通之处。“南去”句写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未能归的愁思。“紫蟹黄柑真解事”句用典,方岳诗云:“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黄庭坚句:“尘思黄柑洞庭霜”都是秋令节物。词人又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的佳肴美味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王粲”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愁闷之情。

考点: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句描绘出一片衰微荒凉的景色,暗喻词人抑郁、悲凉的心情。衰柳本就引人寂寥,更何况青苔满地!羁旅他乡的词人面对如此凄凉的荒野,越发眷念故土家人。“衰柳”“短亭”“残阳”等意象均融入词人的主观情感。下片写紫蟹黄柑,西风劝人,秋水雁飞,移情于物。全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唐代在此大兴土木,是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2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①伤别盼归:静夜梦觉的寂寞怅惘,历岁经年了无音信,人未归的绝望。

②家国之感或王朝兴衰(或历史更迭)的悲壮慨叹。

21.①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下阙气象陡换,情感跌宕,境界遂开。

②上阕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营造幽怨凄婉的意境,表达了送别盼归的愁苦。

③下阙则意境博大开阔,“古道 ”“汉陵”“西风残照”的苍茫悲壮,表达历史兴亡之思 。

【解析】

20.

试题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释】①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用来作画,所以也指画卷。②逋仙:指北宋诗人林逋,他曾隐居西湖,赏梅养鹤。③坡仙:指北宋文学家苏轼,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

20.这首元曲写到的“西湖好处”有哪些?

21.同是表达游湖之感,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①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青翠的远山、白绢般的湖面,并且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②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能让游者遥想当年林逋的梅花仙鹤和苏东坡的踪迹。

21.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还不愿返回,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喜悦和兴奋。唐诗直抒胸臆,绿荫下白沙堤的“行不足”,直接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内容考虑,“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这是写西湖的自然美景,“叩逋仙,访坡仙”这是涉及西湖的人文景观,回答时将词句的大意在答案中表述出来,分点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题是对比阅读,可以将两首作品的结尾分别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船,休放转;杯,休放浅”是写不愿返回,要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喜悦和兴奋,这是属于间接抒情;而“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的“最爱”则属于直接抒情,然后据诗意具体解答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

薛昂夫①

山光如淀②,湖光如练③,一步一个生绡④面。叩逋仙⑤,访坡仙⑥,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①薛昂夫:元代散曲家,回鹘人。他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了春、夏、秋、冬的西湖四季景色。

②淀:青黑色染料。③练:白色的丝织品。④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古人用来作画,所以也指画卷。⑤逋仙: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性孤高自好,终生不仕,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也不婚娶,人称他“梅妻鹤子”。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山,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归。⑥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他任杭州刺史时在西湖筑堤,夹堤广植柳桃。人称苏堤。

18.这首元曲写到的“西湖好处”有哪些?

19.同是表达游湖之感,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8.①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青翠的远山、白绢般的湖面,并且一步一景、风光如画。②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能让游者遥想当年林逋的梅花仙鹤和苏东坡的踪迹。意思答对即可。

19.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还不愿返回,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喜悦和兴奋。唐诗直抒胸臆,绿荫下白沙堤的“行不足”,直接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曲子词中写“西湖好处”,“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写的是西湖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叩逋仙,访坡仙”写的是西湖的人文积淀。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都是西湖的特有风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元曲中的“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表达的情感是间接的。作者写到别管那些天晚路远的事,且自饮酒游湖。表达自己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的喜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达了诗人徜徉在西湖美景中的愉悦。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pú sà 蛮

【宋】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苹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20.这首词上阕写景很有特色,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1.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

20. ①拟人,词人用“闹”赋予春光以人的性情,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生机活力;②比喻,用葡萄的紫绿比喻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春水的碧绿、动人;③动静结合,春风、春光、春水、春草为静,子规啼叫是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1.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分析情绪的变化过程要看词中的景物描写,上阕一开始词人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虽无一字及人,而人其中。“暄风”,即春风。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则暗示着游春者为大好春光陶醉,不徒形容水色可爱。“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二句,就是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虽然看起来只是写景,似乎船儿划到一个开阔去处,水平岸低,时闻杜鹃。“芳草”,“杜鹃”等语汇与意象有其特殊的内容积淀。芳草萋萋的景色,常回来暗示着情亲者的远游未归。“未寝”二字,便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一石二鸟。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这个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独个儿喝起闷酒来了。“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两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空灵蕴藉,颇有余韵。“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虽“语不涉己”,已“若不堪忧”。

考点: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作简要赏析。

17.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 此句采用虚写(或想象)的表现手法,想象故人(或自己)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手法回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也可)

17.①__之痛。上片一二句写长期战乱,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__之痛。(回答“国土沦陷之愤”、“对战争的厌恶”也可)②年华已逝之悲。上片三四五句写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下片一二句写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下片三四五句写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6 分;答出一点给2 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 分。意思对即可。答出“漂泊流离”之苦,给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题中“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明显是作者想象中的,因此属于虚写,回答时要结合该句的大致意思,并且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解答该题,应当做到知人论世,结合全部诗句以及诗后注释中作者的生平考虑,如“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是写__之痛;“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是写年华老去之悲;“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写出了对稳定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写的是友人分别的离别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大意】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人的侵略,前几年都已经深入到南京了!我客居在他乡的日子已经很久,年华已经老去,一想起这,我就心中黯然。我这一把稀疏的胡子,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枯涩的泪水,也是像冰一样的冷!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是去吴兴吧,可是,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到那时啊,友人(或自己)只有独个儿面对深夜的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凤凰台上忆吹箫

宋·李清照

香冷金貌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②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貌:狮形铜香炉。 ②宝奁:华贵的梳妆镜匣。

18.词人在上阕的场景描写中是如何以字“传神”,直接点出自己的神情态度的?

19.“阳关”、“武陵”都是用典,请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及传递的不同感情。

18.词人用“慵”和“任”两个字,点出自己当时因为“离怀别苦”所致的失落怅惘。(只找到“慵” 或“任”中的一个并分析,或找到“慵”与“任”却没有分析的,1分;答“冷、翻、满、上”等 并分析的,1分)

19.“阳关”语出唐宋时的送别曲《阳关三叠》,“武陵”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分别表达了词人临别时的不舍和离别后的思念。(每个出处1分,答“王维的诗”、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或“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以及“刘义庆的《幽明录》”,也可给分;“临别时的不舍”、 “离别后的思念”各l分,笼统答“离愁”之类,只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干问的是“词人在上阕的场景描写中是如何以字“传神”,直接点出自己的神情态度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题干中已经给出提示,“直接点出自己的神情态度”。“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清晨勉强起来还是倦怠梳头。妆镜台随它铺满了厚厚尘垢”,前一句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紧跟着后一句“生怕离怀别苦”点明情绪的原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慵”和“任”两字都能传神地描绘出人物的情态。

19.题干问的是“‘阳关’、‘武陵’都是用典,请说出它们各自的出处及传递的不同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中给出两个问题,一是指出“阳关”“武陵”的出处,二是该典故传递出的不同感情。《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明确分析的方向,即用典,考生需要指出典故的出处,同时还要指出此处使用该典故传递出的情感。

13.对下面的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鹧鸪天 [金]元好问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香摇细细风。 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金时太原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

A:“百啭娇莺出画笼”作者通过对莺出画笼这般美好景象的描写,隐晦地表达出了自己自由的渴望,从而反衬__被俘虏的痛苦。 B: “欢缘心事泪痕中”中的“心事”有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 C: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 D:下阕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隐晦曲折,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