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7.辛弃疾的字 ,号 。“代人赋”是这首词的

28.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29.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27.幼安,稼轩;题目

28.B

29.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

【解析】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弃疾与宋词的相关知识,根据平时所学回答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8.

试题分析:B项分析错误,应该是“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该明确:“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①锦襜突骑:指精锐的锦衣骑兵。襜,chān,短衣。②娖(chuò),握着。③胡革录(lù):装箭的箭筒。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阐述抗敌策略的书。

20.简要分析“追往事,叹今吾”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2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承上启下。上阙“追往事”,回忆当年杀敌壮举;下阕“叹今吾”,感叹如今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21.把论述抗敌策略的文章换成了种树的闲书,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和愤懑。

【解析】

20.

试题分析: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考点:鉴赏表达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19.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层分点回答,

否则不得分)

20.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请分层分点回

答,否则不得分)

19.

①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②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0.

①法:对比。

②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

③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解析】

试题分析:

19.解答该题,应当考虑,作者为什么“空惆怅”,即联系“谁复吊沅湘”一句的内涵作答,也就是人们忙于节日喜庆,而忘记了屈原,表达的是作者对屈原的怀念;“无人解”是针对上面内容而来,一方面是为屈原忠义之气无人念及,另一方面是自己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词中,上阕写的是家家户户喜度端午佳节,下阕写到自己无人理解的孤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手法可以从这一角度分析,答案一定要结合诗句意思来组织,另外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清平乐》,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17.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18.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花》,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诗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请分层分点回答,否则不得分)

17.

①拟人(或比拟);

②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

③寄托了词人对春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18.

①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

②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

③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

17.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可以从以下内容考虑,如: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词中写到春归、写到“唤取”春天“归来同住”,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总结答案时将拟人手法的作用分析出来,以及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这是一道诗歌鉴赏的比较阅读,首先要分别理解诗句,然后总结即可,两词的相同点应都体现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本词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蝶恋花》的“无计留春住”都体现了这种情感。不同点要根据本词的“问取黄鹂”“无人能解”与《蝶恋花》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词句分析,分析的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以下小题。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2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

2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两句

20.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

2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前一句中“缱绻”“临岐”“嘱咐”三个词,是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鼓声软语和春告别并“嘱咐”:来年你要早点儿让梅花开放啊!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化为对春的叮嘱,可见盼春归之急切,更突出了惜春感情的强烈。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1,抓住上片的关键词句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可抓住“风光”与“紧急”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风光”与“紧急”都能分析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

2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题要注意两点:一、修辞手法;二、“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艺术表达效果。“缱绻”“临岐”“嘱咐”,通过这些关键词,很容易看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可结合着拟人的一般性作用,从盼春、惜春的角度答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

阅读下而的宋词,回答小题。

沙塞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风楼龙阀、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5.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6.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5.词人飘零异域,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__之痛和怀国之情。

16.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红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内心悲痛之深。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万里飘零”“ 愁”“ 肠断”“ 晚” 以及注解“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此题主要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和注解的说明。

16.

试题分析:这是分析手法的题目,手法主要考查的是抒情方式,在本诗中主要是借景抒情。另外还考查了景和情的关系,是渲染,衬托还是反衬。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此题的景“红蕉花”为艳丽之景,当然是反衬作者的哀情。

阅读宋诗,然后完成文后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宋诗人,这首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时所作。②风回:水神。③准拟:预料,打算。

20.“波神留我看斜阳,放唤起鳞鳞细浪”一句中,哪两个词用的最妙,请简要分析。

21.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__险阻的?

20.“留”和“唤”。运用拟人手法,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将这骤然而至的不速之客摹写得极富人情味,生动而形象。

21.比喻手法。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想象生动,新颖。达观、豪迈的胸怀。(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颔联“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描写内容,提炼出关键词:“留”和“唤”。然后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留”和“唤”两字所表达的事物特点,最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其表现的作者情感。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径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本词是其中之一。

16.词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结合内容分析。

17.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阐述。

16.词的一、二句写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

17.(1)流落江湖凄凉、愁苦的心境;起首二句景中含情。(2)遭贬的怨愤:四、五两句,将自我解嘲的辛酸和久抑的悲慨融为一炉,凄怆之情,溢于言;“何人此路得生还”句,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3)结尾两句回首长安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意象的作用。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该题考核诗歌景象。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概括能力与情感把握。解答本题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漫漫”、“何人”)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意境入手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后面小题目。

秋波媚①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20.词的上片诗人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词的下片“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①借景抒情,借“角声”“烽火”之景,表达词人积极迎战之“兴”;②借事(典故)抒情,借“击筑”“酹酒”之事(典故),表达志在必胜之“兴”;③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

21.①拟人, “待人”二字将“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拟人化,突出长安沦陷盼望光复的情形,表达出词人夺胜 的信心。②虚写 (想象),想象长安景象,丰富了词的内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③侧面描写,词人用长安之景表达对宋军的期盼,从侧面突出词人及宋军收复沦陷故国的决心和信心。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诗人是如何表达‘此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抒发情感的手法。考生要从意象、手法角度去分析,答题区间“上片”。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借景抒情。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借事(典故)抒情,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用“悠哉”直接表达豪迈之“兴”“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角声”“烽火”。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本题中的“击筑”“酹酒”之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诗句翻译为“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和虚写 (想象)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文后小题。

诉 衷 情

陆 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青衫:低级官吏的服色;九重城:指京城。②檄:军中文书,蜡封用以保密。③幽并:北方的幽州、并州,此指在金国占领区作战的宋军。④城:通成。⑤平章:评论。⑥弹压:指点。

16.本词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赏析。

17.本词下阕抒发了哪些种情感,请简要概括。

16.塑造了一个虽身份低微,但壮志满怀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入京时虽是穿青衫的低级官员,但仍尽职尽责撰写送往抗金前线的军中要件,为国效力。

17.①对收复失地的机会白白浪费的痛惜;②对自己年华老去而功业未成的哀怨;③对自己报国无门,只能评写文章的愤懑。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主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抓住诗中的“青衫”“结友尽豪英”可见诗人身份低微,但喜欢结交俊豪。 “夜半传檄”和“驰谕幽并”表明主战派在朝廷占上风,图谋收复旧山河的种种指施得以进行,陆游不分昼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无比振奋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17.

试题分析:词的下片是抒愤。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 。“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 ,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今天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 ,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