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20.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

21.“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由于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致使香消炉“寒”;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

21.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解析】

试题分析:

20.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6.

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②__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曰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17.

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

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

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__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南明福王朝灭亡”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留不住”“草茸茸”“伤心”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拟人、反衬、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20.根据上阕内容,写出此词的吟咏对象,并写出依据。

21.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22.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

20.荷花   红衣脱尽芳心苦(两点各一分)

21.描写杨柳环绕,鸳鸯休憩,绿萍涨浮,交代荷花生长的清幽偏僻的环境。描写鸳鸯双栖双宿,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莲舟路断”为下文写荷花无人欣赏作铺垫。(或交代荷花无人欣赏的原因)

22.托物言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发,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借荷花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芳心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注意从“芳心苦”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景物的特征“杨柳环绕,鸳鸯休憩,绿萍涨浮”“鸳鸯双栖双宿”,从内容上分析作用“清幽偏僻”“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铺垫”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注意是景物描写,自然要分析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再分析结构上的铺垫的作用。

22.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手法“托物言志”和“拟人”,然后分析其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从手法和情感的表达方面进行分析。手法注意是“托物言志”和“拟人”,情感上的作用更是“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苏 武 令①

李 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②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③ 、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④。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注:① 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②消耗,消息。③ 归黄阁,指任宰相职。④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

18.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

19.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

20.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8.驿使北来,本该带来消息却没有,只是“空驰”;征鸿南飞,也应捎来音讯,却“归尽”而无讯息。“空”“尽”二字,写出了渴望消息却不得的惆怅。

19. ① 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字,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② 第四句借典故抒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

20.诗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却壮志难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感怀皇恩,渴望引兵抗敌、迎取二帝还朝,但权力已失,虽欲效法古代贤臣,救国救民,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空留惆怅。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驿使空驰,征鸿归尽”,“空”,白白地,徒然地;“尽”,完。“驿使”本是 传递公文、书信的人,但突然奔驰,却没有捎来信息;“征鸿”也应捎来消息,却“归尽”也没有讯息,从中流露出渴望消息而不得的惆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空”和“尽”都是副词,两个词语中都流露出渴望消息却得不到的惆怅之情,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了鉴赏的角度“抒情特点”。抒情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故抒情等。“谁信我”,直接表达无人信的失落之情,属于直抒胸臆;“未作救民方召”中“方召”在注释4中已经给出,“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由此可以知道此处使用用典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高考诗歌炼句的常见题型如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比如本题就是如此“抒情特点”;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请赏析……句(联);请从……角度赏析……句(联)。答题步骤如下: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先给人物定位,然后再到诗歌中找到人物的言行,概括其特点。从上阕“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③ 、未成图报”可以看出他感怀皇恩,表现出忠君思想;“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既表现出爱民的思想,同时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想迎取二帝回朝的忠君之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这一次。

20.词中描写了诗人哪几种生活?这种生活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1.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

20.①全词描写了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的乡居生活。②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答到“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2分,答到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3分)

21.同意前者。作者独酌买醉,眼见江南秀润的千里江山,耳听水乡渔歌唱响,日暮的恬静悠闲的生活,容易勾起作者心羡江上,相忘于清风白云,有散发弄舟之意。同意后者。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无辜获罪罢职,使他不由得产生英雄无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买醉乡间,纵情山水只是他愤懑悲愁、壮志难酬的伪装、掩饰而已。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内容和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该题考查人物形象。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作者的相关知识。主要词语有“新酿”“渔唱” “扁舟”“闲人”。另外诗人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索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7.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6.① 衰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盼归:② 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

17.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凄凉的心境和恋恋不舍的离情。词人设想,他己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蓬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于是现出心境的凄凉: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赵长卿的诗歌,了解他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词是是宋朝诗人赵长卿所作的一首抒怀词。作者在客居他乡时,看到鸿雁归去燕子飞来,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触景生情,该词正是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及收复失地的愿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本题的提问非常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问的是情感,应先找情感词,再找具体的意象,借助意象来分析情感。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结尾的常见技巧有:以景结情、直抒胸臆、使用典故等,明确了这一点,答题就简单多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6.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17.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

16.①用典“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 “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__之痛②融情于景“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

17.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③家国沦亡的悲凉。(分析时结合全词)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诗词表现手法。由注释“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知“便须携酒访新亭”句用到了典故,另整首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

17.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情感,有注释“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可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分析时结合全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气温和。

16.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7.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加以简析。

16.①上片通过描写重重的嫩叶,盛开的小红花,花架上忙着采蜜的蜂儿和杨柳间轻盈地穿飞的燕子等景物,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②运用动静结合和拟人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③嫩叶、小红英静静生长开放,蜂儿采蜜、燕子飞舞,动静结合;蜂儿闹,燕子轻,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与“红英”相衬,色彩明艳。

17.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及客居飘零之感。 ①“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②“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之外,欢娱少愁思多。

【解析】

16.

试题分析:简要描述诗句的画面内容,概括出“生机勃勃”的意境特征,明确动静结合、拟人、映衬等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此题重点是答出“生机勃勃”的意境特征。的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此题重点是动静结合和拟人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17.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客飘零”“残花”分析“伤春惜春之情及客居飘零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客飘零”“残花”分析“伤春惜春之情及客居飘零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浣 溪 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2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1.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词人纵马驰骋,“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词人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感情进一步深化。

21.①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含着词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关键词“收拾耦耕身”入手分析情感。

21.

试题分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该题中考核“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宋)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23.从词的上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24.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下片。

23.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 ,由此可见。

24.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

【解析】

23.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行为和周围环境的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作者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

24.

试题分析: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与景、情景交融。本题中[注]①朱敦儒(1081-1159 ),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景物虽美但故国不在的悲哀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题属于“乐景哀情”,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