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本文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华胥梦:指的是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的景象。
19.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请赏析第二句中的“惊”字的妙处。
20.本词运用对比手法,请简析词中是如何进行的对比,并回答对比的作用。
19.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意思对即可,两点可得满分。)
20.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炼字的题目首先答出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效果注意从内容、结构、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和炼意的方面考虑。
20.注意找到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效果。此题主要是古今的对比和欢乐和悲凉的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给出对比,注意找到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只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16.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16.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17. 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 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时,可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来分析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诗歌,叠字、设问、拟人,“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目。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 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 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②终慢世③,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③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6.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16.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是通过用典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17.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情感,又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通过用典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首诗的前三句,作者通过描写“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从而表达了作者落寞、无聊的心情。最后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从而表达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③咨嗟:叹息。
16.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17.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B
17.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烟雨暗千家”隐含了淡淡的郁郁之情;蒙蒙烟雨又触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酒醒却咨嗟”,这里的叹息正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思归却又不能满足,因此他只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于是用“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一切,珍惜年华,借诗酒来自娱,以摆脱苦闷的心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情感错误,应该是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
17.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诗酒趁年华”“思故国”和注释中的“叹息”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诗酒趁年华”“思故国”和注释中的“叹息”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20.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
21.“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由于心情不好而无情绪添香,致使香消炉“寒”;一个“寒”字,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
21.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解析】
试题分析:
20.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6.
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②__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曰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17.
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
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
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__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南明福王朝灭亡”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留不住”“草茸茸”“伤心”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拟人、反衬、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20.根据上阕内容,写出此词的吟咏对象,并写出依据。
21.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22.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
20.荷花 红衣脱尽芳心苦(两点各一分)
21.描写杨柳环绕,鸳鸯休憩,绿萍涨浮,交代荷花生长的清幽偏僻的环境。描写鸳鸯双栖双宿,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莲舟路断”为下文写荷花无人欣赏作铺垫。(或交代荷花无人欣赏的原因)
22.托物言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发,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借荷花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芳心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注意从“芳心苦”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景物的特征“杨柳环绕,鸳鸯休憩,绿萍涨浮”“鸳鸯双栖双宿”,从内容上分析作用“清幽偏僻”“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的作用,从结构上分析“铺垫”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注意是景物描写,自然要分析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再分析结构上的铺垫的作用。
22.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手法“托物言志”和“拟人”,然后分析其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从手法和情感的表达方面进行分析。手法注意是“托物言志”和“拟人”,情感上的作用更是“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苏 武 令①
李 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②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③ 、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④。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注:① 南宋初,李纲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排挤。本词作于罢相后。②消耗,消息。③ 归黄阁,指任宰相职。④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
18.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请简析。
19.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
20.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8.驿使北来,本该带来消息却没有,只是“空驰”;征鸿南飞,也应捎来音讯,却“归尽”而无讯息。“空”“尽”二字,写出了渴望消息却不得的惆怅。
19. ① 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字,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② 第四句借典故抒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
20.诗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却壮志难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感怀皇恩,渴望引兵抗敌、迎取二帝还朝,但权力已失,虽欲效法古代贤臣,救国救民,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空留惆怅。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中的‘空’‘尽’二字,好在何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驿使空驰,征鸿归尽”,“空”,白白地,徒然地;“尽”,完。“驿使”本是 传递公文、书信的人,但突然奔驰,却没有捎来信息;“征鸿”也应捎来消息,却“归尽”也没有讯息,从中流露出渴望消息而不得的惆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空”和“尽”都是副词,两个词语中都流露出渴望消息却得不到的惆怅之情,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句的抒情特点”,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已经给出了鉴赏的角度“抒情特点”。抒情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故抒情等。“谁信我”,直接表达无人信的失落之情,属于直抒胸臆;“未作救民方召”中“方召”在注释4中已经给出,“方,指方叔,周宣王时,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周宣王时,奉命讨平淮夷”,由此可以知道此处使用用典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高考诗歌炼句的常见题型如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比如本题就是如此“抒情特点”;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请赏析……句(联);请从……角度赏析……句(联)。答题步骤如下: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应先给人物定位,然后再到诗歌中找到人物的言行,概括其特点。从上阕“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③ 、未成图报”可以看出他感怀皇恩,表现出忠君思想;“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既表现出爱民的思想,同时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惆怅;“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想迎取二帝回朝的忠君之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这一次。
20.词中描写了诗人哪几种生活?这种生活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1.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
20.①全词描写了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的乡居生活。②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答到“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2分,答到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3分)
21.同意前者。作者独酌买醉,眼见江南秀润的千里江山,耳听水乡渔歌唱响,日暮的恬静悠闲的生活,容易勾起作者心羡江上,相忘于清风白云,有散发弄舟之意。同意后者。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无辜获罪罢职,使他不由得产生英雄无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买醉乡间,纵情山水只是他愤懑悲愁、壮志难酬的伪装、掩饰而已。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内容和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该题考查人物形象。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作者的相关知识。主要词语有“新酿”“渔唱” “扁舟”“闲人”。另外诗人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索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7.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6.① 衰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盼归:② 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
17.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凄凉的心境和恋恋不舍的离情。词人设想,他己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蓬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于是现出心境的凄凉: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赵长卿的诗歌,了解他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词是是宋朝诗人赵长卿所作的一首抒怀词。作者在客居他乡时,看到鸿雁归去燕子飞来,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触景生情,该词正是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及收复失地的愿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本题的提问非常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问的是情感,应先找情感词,再找具体的意象,借助意象来分析情感。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结尾的常见技巧有:以景结情、直抒胸臆、使用典故等,明确了这一点,答题就简单多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