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6.“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17.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6.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17.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结合着两句诗的关键词从梅花的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其“同工”之处。“乱点莓苔” 与“零落成泥”在表现梅花的形象上相似,落入泥土与莓苔为伍,都表现了梅花的不幸遭遇;“久犹香”“香如故”均是对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依旧的赞美。从人文意蕴角度看,写梅花的遭遇与品质是为了写人,故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其目的是赞美那些像梅花一样遭遇不幸却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可根据以上分析综合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尾联写东风因“忌孤高”而“谬掌花”,写出了东风对梅花的摧残,很明显,运用的是讽喻手法,梅花象征着人才、贤能,东风喻指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结合诗歌背景及写作意图可知,诗人借讽喻东风残花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不满,综合起来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9.“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0.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9.“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0.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题,可同意,也可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释]①松醪:用松膏酿制的酒。
24.“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被评价为精美绝伦的诗句,试从不同角度来对这两句词进行赏析。
25.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4.①色彩的点染。红色的枫叶以碧蓝的天空做背景,黄色的菊花以幽暗的壁岩做背景,色彩斑斓,对比强烈。②视角的高低交错。先写直入天边的丹枫,后写飘洒而下的黄花,错落有致,视野开阔。③数量词的对应。“万叶”极言枫叶之多,给人层林尽染之感,画面开阔;“千点”则写出了菊花小而多,且分布之广,给人以满天繁星之感。
25.表现出山居之时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心境。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是工整的对仗,“丹枫”对“黄花”,“万叶”对“千点”,“碧云边”对“幽岩下”。读时朗朗上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赏名花,如品佳酿。天边片片如丹的枫叶,点点的菊花在幽岩下悄悄开放。色彩是这样的绚烂,但也不失山间景物的清淡、洒脱。细腻的描摹,勾画出美仑美奂的秋色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描写角度”分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下阙承前而来,又转入新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迷人景致中又加入了人的情感,人的活动。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情感所在——对“佳辰”、“清夜”的喜爱。“一轮明月林梢挂”更是一语天然、朴素精炼。试想月上林梢又色皎如玉,则必然素影婆娑,为夜色增辉。这样信手拈来,不饰雕琢,却将清夜美景写得清纯细丽,让人享受到无穷逸致。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山居的乐趣,还不仅仅在于欣赏瑰丽的景色。“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在诗人看来,与朋友饮酒、闲谈,才是无上的享受,才是山居更大的乐趣。“松醪”是一种用松膏酿成的酒,“常与”点明了兴趣所在,乐此不疲。“忘形”便是隐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迹的写照。《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这里表现的境界,就是词的主旨。忘却无聊的追名逐利,没有个人得失的烦恼,只有退隐山林的愉悦,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恬淡闲适的格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喜”与“清闲”都能分析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北固山,可联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北固亭”的相关介绍。②孙郎,即孙策,曾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22.上阕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3.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22.①比喻。把“云峰”比喻为“尤物”,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②夸张。放眼望去,秋水和天粘连在一起,写出了水天浑然一体的浩荡之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3.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上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着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用法分析作答。例如,“真成尤物”一句将“云峰”比喻为“尤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云峰奇特可爱的特点。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关键词,从夸张等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例如,比喻、夸张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是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这首词的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这是词人对优美山川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华已逝,事业无成的感慨;“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表现出词人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组织答案时,可将这些与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后庭花
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17.试从修辞的角度对“翠羞红倦”一句进行赏析。
18.这首词的情感复杂细腻,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7.这句词运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红”代“花”,“绿”代“叶”,把花、叶人格化,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暮春的残败之景,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寡欢的心情。
18.①无尽的相思之情。“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泪如雨下,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③年华易逝的哀怨之情。“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对东风的怨恨和青春易逝、红颜短暂的无可奈何的哀怨。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句,解答时注意辨析修辞,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注意答出修辞效果。“翠羞红倦”一句运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红”代“花”,“绿”代“叶”,把花、叶人格化,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暮春的残败之景,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寡欢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词因情设景,情景交炼:西湖春色美,离人春怨深,因此“一春不识西湖面”。摇管寄情泪和雨,意长笺短;溟濛的春雨,与迷惘的春思;琐碎的雨声与烦乱的心绪;梁燕的相伴与人的孤寂;落红阵阵与琵琶流怨,这些景与情都交融无间。作者写人,重在摄神,仅疏疏几笔,便勾勒出了动态、揭示了心理、渲染了坏境,使其人的灵动、满纸的凄愁,呼之欲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南乡子·端午(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20.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对于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
21.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0.上片写端午节冷清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这样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清冷的感情基调,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1.下片叙写旅居在外的词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分析概括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情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如“湿”“独”“尽”“销魂”“空”等加以分析把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下片主要通过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分析概括时既要联系上片的情景描写,同时要把握叙述中的典型细节加以鉴赏。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水调歌头
宋 汪莘
《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嘉定元年中秋日,因赋水调,其夜无月。
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采。投老又堪悲。明月不再盛,玉斧①亦何为。
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忆在无怀②天上,仍向有虞宫殿,看月到陈隋。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
【注】
①玉斧:指吴刚伐桂树用的斧头。
②无怀: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后文的“有虞”也同此意。
20.汪莘《水调歌头》上阕中的月和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笔下的月有何不同?试分析上阕为表现月的特点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1.从上阕到下阕,词人对月的情感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0.不同:汪莘《水调歌头》上阕中的月古今发生了变化,昔盛今衰(古月皎洁胜今时,今月不再盛);而张若虚笔下的月亮是“年年望相似”的。词的上阙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中写到古时月比今时月更为皎洁,今月不再如古时月兴盛,表现出月的昔盛今衰;今人见到今月,也说月像琉璃般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瑰丽动人。
21.由上阕的对月悲伤(无奈、惆怅)转变为下阕的积极、乐观旷达。为何会出现变化:(答到①或②均为2分)①(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联想到东坡面对人生逆境的旷达,李白怀才不遇时仍能潇洒(前人的人文精神财富),于是释然并自勉,要以积极的心态对月(对人生的)衰变(结合诗句分析,2分)②或者联想到东坡诗词中的月,李白诗中的月(文化遗产/文化积淀中的月)在精神和文化上永久生辉,谁也不能斫却,于是无需再纠结,转而乐观、旷达。(结合诗句分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通过诗句“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和“江月年年望相似”区分“月“的区别,答从修辞注意明确手法然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和比喻的修辞。
21.注意抓住诗句“明月不再盛”“万古没成亏”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注意“约东坡”“招太白”。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句“明月不再盛”“万古没成亏”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注意“约东坡”“招太白”。
20.阅读《西江月》二词,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纨绔、膏粱”指精美的衣食。借指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子弟。 D:“那管世人诽谤”则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批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本文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华胥梦:指的是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的景象。
19.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请赏析第二句中的“惊”字的妙处。
20.本词运用对比手法,请简析词中是如何进行的对比,并回答对比的作用。
19.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意思对即可,两点可得满分。)
20.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炼字的题目首先答出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效果注意从内容、结构、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和炼意的方面考虑。
20.注意找到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效果。此题主要是古今的对比和欢乐和悲凉的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给出对比,注意找到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只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16.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16.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17. 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 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时,可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来分析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诗歌,叠字、设问、拟人,“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