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20.后人评价“烟霭纷纷”四字:“妙哉,”烟霭纷纷“”四字,虚实相关,前后相顾。”请具体说明。
21. 结合全词内容, 解析本词下阕的抒情技巧。
20.“烟霭纷纷”四字,直承“山抹微云”句,脉络。晓然,这是离别之际实有植之物色。而昨日前欢,此时只能回忆,则如烟云暮霭,分明如在,而又迷茫怅惘,全费追寻了,正开启后文之言情。所以说这是自承接前之风景,是实写,又开下阕之情,是虚写。
21.①直抒胸臆。文中说“销魂当此际”, 正是作者直接抒发分别是黯然销魂的感情;②以事抒情。作者用杜牧典故“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来表达离别时的痛苦心情;③以景结情。默剧作者借助“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通过了景写哀情,表达离别的痛苦心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后人评价‘烟霭纷纷’四字:‘妙哉,’‘烟霭纷纷’四字,虚实相关,前后相顾。’请具体说明。”,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关键词“虚实相关,前后相顾”。首先分析虚实相关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同时阐述在结构上的前后相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本首诗歌中“山抹微云”是实,“蓬莱旧事”是虚。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又如__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内容, 解析本词下阕的抒情技巧。”,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 “销魂当此际”, 正是作者直接抒发分别是黯然销魂的感情;“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作者用杜牧典故“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来表达离别时的痛苦心情;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通过了景写哀情,表达离别的痛苦心情。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浣溪沙①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此词是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②洛,徽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
20.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21.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同意。“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以此作结,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
21.苏词所写早春之景,色彩清丽,境界开阔。先写雨细风斜,瑟瑟寒侵。后写雨过天晴,淡云疏柳尽沐晴辉。“作晓寒”是不在乎的态度,“媚”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流露出了一种喜悦之情,更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韩诗所写早春之景,润泽舒适,淡素朦胧。春初小雨,细滑润泽。春草经雨之后,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诗人借早春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这是对诗眼的考察,答题时,首先辨明观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答出句子意思,答出情感,答出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本题要抓住诗歌内容和在情感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意境,同时又是比较题。首先分别概括两诗早春之景,然后在比较异同。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和画面,力求优美;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三是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5.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16.这首词结尾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加以分析。
15.“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更是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压抑与郁闷,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16.
①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渲染春意的浓郁
②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
③景物色彩 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④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干要求“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这是考察诗歌的莲炼字和情感,答题关键词“‘弄’‘锁’”考生答题,首先,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再现景象,最后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 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6.分析上片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
17.下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6.古人认为“鸿雁”“鱼”可以作为信使,代人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可主人公用精美的红纸,密密麻麻地写满平生相慕之意,想借信使传达情义时,却因“鸿雁”在云中,“鱼”在水中无法驱遣,把主人公的惆怅之情表现得更突出。
17.这是一幅日暮登楼独望图。红日偏西,绿水流淌,独上西楼,孤影眺望,远山却遮住视线,不见相思之人的方向。天地开阔,人更显得孤单。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象征了两情相对而遥相隔阻,惆怅难言。末尾两句以景结情,用“绿波”“东流”象征别离的惆怅和感情的悠长。以抒情之笔写景,点出相思之情,颇具情韵。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上片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先指出“鸿雁”“鱼”这两个意象在古诗中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再指出在这首词中词人借这两个意象所要表达的情感。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意象作用】1.营造气氛;2.设置背景或环境;3.塑造意境;4.奠定情感基调;5.借景抒情;6.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7.诗歌线索。【常见意象】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7.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8.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既考查诗歌的意境,又考查诗歌的技巧。结合词人所选取的意象,描绘出下片的景象。从词中看,词人主要借景抒情,要概括出词中所表现的别离的惆怅。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结句化用自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时又赋予它新意。佳人已经不知身在何处,而那曾经照映过佳人倩影的绿水,却依旧缓缓地向东流去。那无限的相思,也随着绿水一起悠悠东流。由红笺、斜阳、远山、帘钩,再到绿水,这一系列看似相对静止的景物中,构成了一幅表面上平静、舒缓,深层里蕴含着感情浪涛的图卷,令人回味不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先描绘下阕的景象,然后再思考手法;其实第一问是个提示,既有景象,那么自然从景和情的角度回答。
古诗词鉴赏。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①
寒山几堵②,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陈维崧,号迦陵。本词作于旅寓河南间,当时词人已年近五十,久未为官。②堵:座。③轩举:意气飞扬。
18.试简析上片所用的艺术手法。
19.试概括下片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清人陈廷焯评价本词时说“迦陵词气魄绝大”,试结合本词加以简析。
18.
(1)衬托:前两句衬托鹰飞之高与刚劲;
(2)上下结合:前三句写天空;后两句写地面上的“我”;
(3)借景抒情,借“秋空一碧无今古”感叹年华已逝。
(4)咏物抒情,借鹰之飞翔和“略记”抒发怀才不遇。
19.怀才不遇的不平、老当益壮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20.
(1)鹰气魄绝大:“寒山几堵”“ 风低削碎中原路”,突出鹰飞翔之高以及飞翔之刚劲矫健。
(2)所描之景宏大:秋空一碧无今古则显出景象阔大。
(3)作者情感豪壮:“老来猛气还轩举”“ 此际偏思汝”突出词人老当益壮、渴望建立功业的豪情。
(4)语言有气魄。“一碧无今古”、“老来猛气”用语豪壮有气魄。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干要求“试简析上片所用的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该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衬托、借景抒情、咏物抒情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9.题干问的是“试概括下片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 “男儿”。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0.题干“清人陈廷焯评价本词时说‘迦陵词气魄绝大’,试结合本词加以简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的能力,关键词“气魄绝大”该从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入手赏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主要有几个方面,意象、意境、情感,手法,语言。本题中“气魄绝大”已经给出鉴赏方向,考生只要从这几个角度,结合诗句证明诗歌的“气魄绝大”就可以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浣 溪 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19.请对第2句词中“争”字的运用加以鉴赏分析。
20.“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9.“争”字本意是“争夺”,在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着啄泥的热闹情景,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描绘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
20.“鸿雁”“ 鹧鸪”。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自己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因此作者写听到了鹧鸪的哀啼,也表现了诗人急欲归乡的情感。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在这首词中,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辞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乍晴池馆燕争泥”的“争”字,是这句中最生动形象的一个词,可以结合描写的画面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下阕共三句话,分别写了“鸿雁”“鹧鸪”“落花”,鸿雁没有捎信和鹧鸪的啼声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据此分析即可。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6.“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17.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6.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17.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结合着两句诗的关键词从梅花的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其“同工”之处。“乱点莓苔” 与“零落成泥”在表现梅花的形象上相似,落入泥土与莓苔为伍,都表现了梅花的不幸遭遇;“久犹香”“香如故”均是对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依旧的赞美。从人文意蕴角度看,写梅花的遭遇与品质是为了写人,故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其目的是赞美那些像梅花一样遭遇不幸却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可根据以上分析综合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尾联写东风因“忌孤高”而“谬掌花”,写出了东风对梅花的摧残,很明显,运用的是讽喻手法,梅花象征着人才、贤能,东风喻指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结合诗歌背景及写作意图可知,诗人借讽喻东风残花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不满,综合起来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9.“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0.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9.“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0.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题,可同意,也可不同意,只要自圆其说。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释]①松醪:用松膏酿制的酒。
24.“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被评价为精美绝伦的诗句,试从不同角度来对这两句词进行赏析。
25.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4.①色彩的点染。红色的枫叶以碧蓝的天空做背景,黄色的菊花以幽暗的壁岩做背景,色彩斑斓,对比强烈。②视角的高低交错。先写直入天边的丹枫,后写飘洒而下的黄花,错落有致,视野开阔。③数量词的对应。“万叶”极言枫叶之多,给人层林尽染之感,画面开阔;“千点”则写出了菊花小而多,且分布之广,给人以满天繁星之感。
25.表现出山居之时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心境。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是工整的对仗,“丹枫”对“黄花”,“万叶”对“千点”,“碧云边”对“幽岩下”。读时朗朗上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赏名花,如品佳酿。天边片片如丹的枫叶,点点的菊花在幽岩下悄悄开放。色彩是这样的绚烂,但也不失山间景物的清淡、洒脱。细腻的描摹,勾画出美仑美奂的秋色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描写角度”分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下阙承前而来,又转入新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迷人景致中又加入了人的情感,人的活动。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情感所在——对“佳辰”、“清夜”的喜爱。“一轮明月林梢挂”更是一语天然、朴素精炼。试想月上林梢又色皎如玉,则必然素影婆娑,为夜色增辉。这样信手拈来,不饰雕琢,却将清夜美景写得清纯细丽,让人享受到无穷逸致。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山居的乐趣,还不仅仅在于欣赏瑰丽的景色。“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在诗人看来,与朋友饮酒、闲谈,才是无上的享受,才是山居更大的乐趣。“松醪”是一种用松膏酿成的酒,“常与”点明了兴趣所在,乐此不疲。“忘形”便是隐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迹的写照。《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这里表现的境界,就是词的主旨。忘却无聊的追名逐利,没有个人得失的烦恼,只有退隐山林的愉悦,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恬淡闲适的格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喜”与“清闲”都能分析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念奴娇①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③。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北固山,可联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北固亭”的相关介绍。②孙郎,即孙策,曾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③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
22.上阕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3.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22.①比喻。把“云峰”比喻为“尤物”,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②夸张。放眼望去,秋水和天粘连在一起,写出了水天浑然一体的浩荡之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3.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上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着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用法分析作答。例如,“真成尤物”一句将“云峰”比喻为“尤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云峰奇特可爱的特点。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关键词,从夸张等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例如,比喻、夸张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是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这首词的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这是词人对优美山川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华已逝,事业无成的感慨;“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表现出词人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组织答案时,可将这些与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