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梅
吴潜①
试马东风,且来问,南枝②消息。正小墅、几株斜倚,数花轻拆。自有山中幽态度,谁知世上真颜色。叹君家、五岭我双溪,俱成客。
长塞管,孤城笛。天未晓,人犹寂。有几多心事,露清月白。好把寒英③都放了,莫教春讯能占得。问竹篱、茅舍景如何,惟渠④识。
注]
①吴潜: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安徽人,曾任宰相,积极抗元,被奸臣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被贬广东。
②南枝:代指梅花。
③寒英:指梅花。
④渠:南方方言,他。
20.词中两处写到“问”,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内容上)开头一问,引出所写的“梅”(或答:点出题目“梅”),结尾一问说明开头问梅的原因(或答:表明家乡的境况只有梅花知道);
(结构上)使词的上下阕首尾呼应(照应)(或答:结构圆合);
(艺术上)运用比拟(拟人)修辞(或答:把梅当作人来写),拉近与梅花的距离。
(情感上)更突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1.写梅花的高洁却无人识其真颜色,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梅花与作者一样流落他乡,表现了自己因被贬而思念家乡的情感;
写边塞孤城的管笛声使作者在夜晚心事重重,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
【解析】
试题分析:
20.5分,两问内容说明2分,一问1分;效果3分,其中结构效果1分,情感效果1分,艺术效果1分。意思相近即可。前面括号的答题角度答不出不扣分。
考点: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6分,每方面2分。意思相近即可。学生先答情感再分析也可以,若笼统地答“作者借梅抒情(借梅喻人、自况、托梅言志),表现了自己思乡的孤寂”给1分。
考点: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
晏 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①歌韵响铮琮,入破②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
①重头:一首词上下阁节拍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
②入破;乐曲中的繁声.
19.“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19.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响琤琮”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歌喉的清脆动听;“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舞姿的袅娜迷离。。(答出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2分;结合诗句合理阐释,4分。语意相近即可)
20.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上片怀旧,回忆初见面时“玉真”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下片伤今,表现自己酒醉黄昏的落寞,感叹故人凋零。始欢终哀,前后对比,表达出人生无常的慨叹。(准确指出思想情感内涵,2分;指出对比并恰当说明具体的对比内容3分。语意相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中,上句“响铮琮”从听觉角度写歌声的清脆,下句“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歌女的舞姿优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此句中回忆当时一起赏花的人,而今很少了,两相对比,所以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20.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1.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20.
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1.
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它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作用:在内容上这两句所饱含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前面所描写的隐居闲适之意构成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解析】
试题分析:
20.重点阅读第三四句,“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具体描述即可,例如作者读书喝酒等,从这些行为可看出作者很悠闲,再看家住何处,苍烟落照间,读的何书,道家经典著作。可知其过着隐逸生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上文描述了自己悠然的生活,下文却说老却英雄似等闲,可见其身虽隐,心却依然关心着国家。答题时,先翻译诗句,在明白语意的基础上探究其言外之意,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
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
②剩喜:甚喜,非常喜。
③然犀处:指采石矶。
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20.“剪烛看吴钩”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阙简要分析。
21.用典是古诗常用的手法,请谈一谈本词的下阙是怎样借典抒情的。
20.
①此句表达了作者不愿再在后方(楚地)赋闲,愿意亲自参与军事,恢复国土,报效国家的热望。
②此句意思是,诗人在晚上反复剪去灯花查看自己锋利的弯刀。
③前方传来喜讯,宋军大败湖人,无奈“风约楚云留”,风和云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放眼山河,平生怀着豪迈的抗金志气无法施展,他手握钢刀,想象采石矶掀起惊涛骇浪,壮阔的战斗场面让诗人情不自已。
21.
①先是借周瑜和谢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②接下来,借周瑜的赤壁矶头落日残照、谢玄肥水桥边荒芜不堪来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收复失地的将领却不多见,令诗人忧伤。
③最后借宗悫和祖逖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豪情满怀志在恢复河山的决心。(宗悫和祖逖说出一人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比如对“剪烛看吴钩”的理解写出来,然后结合上下文其他句子进行分析,最后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借典抒情,共三处用典,分别指出来,并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答出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清平乐 题上卢桥①
辛弃疾
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古今陵谷②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注]①上卢桥在江两上饶境内。②陵谷:指山陵变深谷,深谷化山陵。
20.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绘的?
21.前人认为这首词“小中见大”,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
第一问:描绘了清泉奔流、平野了F阔、溪山环抱的秀美的山水图景。
第二问:将清泉拟人化,写出它冲破阻碍、一往无前的精神;以“襟带”为喻,展现山环水绕之美;动静结合使山水更显秀美。(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词人由上卢桥一带的小景联想到自然的沧桑巨变和人事的兴亡交替:抒发了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该题为表达技巧题,考察学生对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赏析能力。表达技巧共分为三类: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该诗考察学生对拟人和比喻这两个修辞手法的赏析能力,同时还考察描写手法中的动静结合。词的上片描绘了上卢桥下不顾青山阻碍而向前奔腾的清澈溪流,在这山路崎岖的深谷中,这条奔流的溪水,这条条崎岖的山路,仿佛是这山谷的衣襟和飘带。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清溪赋予了人的心理色彩,体现了执着与坚持的精神品格,即便前有青山,也不能阻碍它前行。诗歌同时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这十里九曲的山路比喻成了溪山的衣襟衣带。表达了作者对上卢桥周边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以小见大”,就是以平凡细微的景物、事情(包括细节)来反映重大的主题,所谓“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国古代诗歌讲究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就要求我们阅读鉴赏时需注意抓住那些细小的景物、事情(含细节),涵泳其中丰富的内涵,把握好诗歌的主旨。学过的诗歌《过华清宫》《游子吟》运用此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 江 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0.“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简要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21.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手法把自己的情感传达得哀婉动人?请指出小苹“琵琶弦上说相思”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有何不同。
20.
①形象上,塑造了一个满腹情思、茕茕孑立的落寞者的感人形象。
②意境上,天上飞的情意缱绻、地上落的飘零伤怀、中间站的孤独惆怅,营造了空寂凄美的意境。手法上:
③从抒情方法看,情景交融;
④从描写方法看,对比鲜明(反衬、衬托亦可);
⑤从修辞看,对仗工整。
⑥情感上:如果学生把情感独立出来,言其深沉蕴藉也可以。
21.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或联想想象)。(非以上两者,答对比反衬衬托、比喻、对偶等,给1分。直抒胸臆不给分。不同:小苹倾诉的是对作者的钟情爱慕,深切缠绵。琵琶女诉说的是自己的遭遇、心中的怨恨等,深沉凝重。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要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简要分析这两句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两句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衬托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空寂凄美的意境和满腹情思、茕茕孑立的落寞者的感人形象,情感深沉蕴藉。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1.题干问的是“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手法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的哀婉动人?请指出小蘋‘琵琶弦上说相思’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有何不同。”,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人物情感。首先分析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或联想想象)的手法来表达感情。比较两个人物情感的不同,就要从诗句入手,“琵琶弦上说相思”倾诉的是对作者的钟情爱慕,深切缠绵。“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诉说的是自己的遭遇、心中的怨恨等,深沉凝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本首诗歌中“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实,“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虚。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又如__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李煜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此词作于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
16.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两句。
1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写出林花迅速凋谢后的残春景象;表达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17.人生愁恨与无边际的水一样长久;体现出人生愁恨的长久性和普遍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6.从“花谢了”可看出此时是一片残春景象,“太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
17.说人生的长恨就犹如水常年往东流淌一般,化无行为有形。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恨”“水长东”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线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20.本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1.试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0.飞泉悬瀑,凌空迸射;藤萝缠树,遮空蔽日;群山遥远,峦嶂重叠;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描绘了一幅清幽秾丽、苍茫渺远的山林美景图。(共6分。对两联内容的概括或描述4分,对特点的概括2分;特点也可概括为“清峭”,特点相符即可)
21.
(1)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以后梦中重游此地也难分开。“清峭”一词,总括颔联、颈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
(2)运用联想的手法(也可答虚实结合),抒发诗人留恋难舍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注意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概括意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1.首先答出尾联的内容,然后从内容的承接和结构的照应的角度分析作用,因为是诗各的尾联,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分析尾联的作用,注意从诗歌的结尾的角度分析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桂枝香 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②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③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④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②陈亮(1143年—1194年):一生力主抗金,竭忧于国事。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并对陈亮表示支持。陈很快慰。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
20.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1.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
20.
①用“芙蓉”语典表达边愁:秋芙蓉盛开,未尝不美,但一想起含有边关烽火之忧
的“芙蓉小苑入边愁”,只能是顿添愁思了。
②用“东篱黄菊”典故反衬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黄菊
只能助人凄凉,暗指渊明遗世高蹈不足取法;而桂子可 “唤回春意”,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21.
①积极用世的热忱:桂花来自月宫,但“不辞”散落人间,而且愿“三十六宫都足”,可见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②清高自尊,但不矜不伐:词人担心因自视之高,惹得 “群花自嫌凡俗”,表达了自尊且敬人的高尚人格;
③感国事艰危,欲力挽狂澜的悲壮:时已晚秋,但作者不愿自甘幽独,仍想唤回已去的春意,把温暖重新撒向人间。
④决不随波逐流,只能高躅独步的幽愤:“入时太浅”,开在深秋;“背时太远”,难以入俗流,只能爱踵先贤之高迹。
【解析】
试题分析:
20.要回答此题,需要联系“‘木樨’为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这一注释,明确此词
的主旨,结合词下注释加以分析。根据“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写出“芙蓉”
表达边愁,并解释语典,写出“东篱黄菊”用典故,是联系陶渊明的内容,用以反衬积极用世,并能
解释完整,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有一个技巧:需要结合词句加以分析,一般而言,词人用典,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需要正确分析典故的内容即可。当然,需要联系词的主旨以及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才行。,这里,“芙蓉”句隐然有边关烽火之忧 ;“东篱”句则暗寓渊明遗世高蹈不足取法之深意 ,与上片“几曾幽独”呼应,见出他积极用世的热忱。
21.分析作者风骨,其实就是从词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尤其是动词,加以分析表达的请感,
如:“不辞”二字代花言志,实则词人自道其愿为人世作些事业的初衷,立意已高。此桂花既是天国
殊英,群花与之相并,当然显得凡俗。足见词人自视之高。但又不径指群花凡俗 ,而说“群花自嫌凡
俗”,命意更高一层。复用一“怕”字为转折,意思是我唯恐群花自惭,故不欲竞放于百花争艳的春
天,更翻进一层。“坐对”一语,无限旖旎亲切,花、人神交,几欲融为一体 。而“对”字究竟保有
距离,此即“不即不离”之境 。初闻其幽香,复对此殊色,乃想到其他种种秋花,由此类推,宕开词
意,转出柳暗花明境界。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首词以花寄意,用浪漫主义手法 ,展开联想,天上人间,神行万里。词中咏叹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胸怀,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现出词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胆相照。因此,这首词在内容上具有一种高尚美,读之使人肃然起敬。上片借花言志,词旨高远,层层转进,曲折深沉。下片以“是天上余香剩馥”换头,遥承上片“不辞散落人间”,意脉流贯 。但上片用拟人手法,代花述怀;下片改为词人自己出面评说,构局一变 。“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 的“怪”字,即“难怪”之意。难怪此花香飘十里 ,原来它本是天上余香散落人间。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 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20.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1.词的下阕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20.
①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背景,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
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21.
①借景抒情。开头三句写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抒发对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感慨。
②直抒胸臆。“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抒发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之悲。
③以景结情。“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写萧瑟的秋风和昏暗的落日,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增添了词人的无限忧愁,表达了深沉的__破家之痛。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分析诗句的作用,首先概括诗句内容,然后根据位置判断作用。这首词作者起笔不凡,先介绍定王台的位置,既为后文写其繁华作铺垫,同时也与其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词作者起笔不凡,先介绍定王台的位置,既为后文写其繁华作铺垫,同时也与其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背景,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①概括诗句的内容,②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③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位于诗开头,一般是为全诗奠定基调,布下氛围。如本题“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背景,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21.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如何抒情”,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以景结情。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如本题这首词的下阕作者先借景抒情,再直抒胸臆,最后以景结情,逐层分析,加以概括即可。借景抒情。开头三句写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抒发对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感慨。直抒胸臆。“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抒发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之悲。以景结情。“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写萧瑟的秋风和昏暗的落日,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增添了词人的无限忧愁,表达了深沉的__破家之痛。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