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了杜诗。

2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好在亭下止宿;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

21.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赞赏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对奸佞当朝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悲凉。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__,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考生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问的是什么,答题的方向在哪里。“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目标指向上阕,既要概括上阕涉及的事迹,还要分析这些材料的作用。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用此谚语来赞美李广虽然不善辞令,却深得天下人敬爱。这里代指李广。“裂石响惊弦”引用李广射石虎的典故。“岁晚田间”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

21.题干要求“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抓住诗题、诗人、注释、朝代、意象及情感词。这首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之作。全词将史事典故、前人诗句与自己的感慨情绪化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20.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1.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20.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有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1.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内容上这两句所饱含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前面所描写的隐居闲适之意构成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解析】

20.

试题分析:重点阅读第三四句,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具体描述即可。例如作者读书喝酒等,从这些行为可看出作者很悠闲,再看家住何处,苍烟落照间,读的何书,道家经典著作。可知其过着隐逸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抓住“卧”“不相关” 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来分析。

21.

试题分析:上文描述了自己悠然的生活,下文却说老却英雄似等闲,可见其身虽隐,心却依然关心着国家。答题时,先翻译诗句,在明白语意的基础上探究其言外之意,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句的含意题,要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理解,从表面义到深层意,看问得是什么?表达技巧类题目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伏笔铺垫、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此题抓住“心肠别”“似等闲”进行分析,在内容上这两句所饱含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前面所描写的隐居闲适之意构成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6.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7.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16.起首两句,写兵祸不止,以至于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或为全篇奠定基调)。

17.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四海”二句,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此二句是叙事,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一任金人兵临建康,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四海”二句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其时吕祉帅建康,辟陈克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职期间,陈克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秦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

【技巧点拨】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此词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定基调,立纲领。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

17.

试题分析: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李词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技巧点拨】比较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1)要通读这两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

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②江皋:江岸。

③凤团:一种名茶。

16.请分析本词中“拍、拖”二字的妙处。

17.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16.“拍”写春水拍打柳桥的情态,写出了春来涨潮,浮起鱼天,春水空明的状态;“拖”写黑云的移动,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

17.“闲”“静”“又”。“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境和炼手法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先选择词语,然后从炼境的角度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早 行

黄庭坚

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释】

①失枕:失眠。

②凭:凭定,断定。

③早晏:早晚。

④占斗: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

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9.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

20.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19.

①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

②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

20.

①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

②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

【解析】

试题分析:

19.前两句说旅人忧心明朝赶路,辗转不能入眠。迷糊间却忽然警醒,起床之后又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三四两句写清晨起床准备上路的情景:听鸡声断定时间的早晚; 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两句意为路旁的露水,沾湿马络头,衣裳单薄,更感到晓风寒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辔湿”“行露”“秋阳”等意象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小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6.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

16.“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__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17.(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及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天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解析】

1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概括三个词组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故山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改的民族气节。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17.

试题分析:要分析本词在写法上运用的手法,只需逐句加以分析即可。词的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 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银花洒泪”这一句将客观景象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形象而强烈地表现出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本应该是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但整个城市却陷入阴冷森严的气氛之中,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词的下阕,“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__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本题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还有象征,如《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既指眼前景又象征大唐的衰落。可以乐景写哀情,它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9.“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0.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9.“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0.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解析】

试题分析:

19.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境和炼意的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注意明确观点然后解释。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

(1)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2)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6.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下阙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17.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16.

上阕: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鸭觅食。

下阕:牛栏边种有桑麻,新妇趁闲走娘家。

17.写作手法: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

情怀:

(1)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词人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徒增惆怅之情。

(2)面对闲适的村居生活,词人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又无可奈何。

【解析】

试题分析:

16.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上下阕,分别找出写景的句子,再词句的大意分析,其中“具体句子”抓住“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等内容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第二问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这是作者作于被罢官期间,应是表达了报国无门而徒增惆怅之情。其中“手法”3分,“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6.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17.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词的下片,说明理由。

16.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17.苦闷、抑郁的心境。首先,“斜阳”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其次,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也侧面反映了苦闷的心情。“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解答本题时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视觉、嗅觉相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色彩搭配;运用叠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不能脱离文本。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本题在题干中已经明确给出两种观点,苦闷、抑郁的心情或闲适、自得其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要点明。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 1134 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3.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13.起首两句,写兵祸不止,以至于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或为全篇奠定基调)。

14.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3.“四海”二句,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此二句是叙事,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一任金人兵临建康,十分愤怒不满。因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朝廷的不满中,诗人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年华逝去,归去无着等情感。开头两句是对这些情感的铺垫。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两首词的结尾都抒发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愁苦。本词“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借凄楚的景物表达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用比喻和夸张直接表达内心的苦痛。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