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9.“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20.词人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1】“织”。“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19.

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

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

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每点3分,答出两点并且有分析即可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抓到关键的字,解释其在之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诗歌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的角度进行回答,一般都有炼意的成分,此题主要是炼意和炼手法,炼意是表达内心的愁绪,手法是化虚为实或比喻,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中,品析“炼字”是很重要的一种题型,常常有如下问法:1.分析某字的妙用。2.某字在诗中最有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3.某字是该诗的诗眼,结合全诗进行赏析。4.诗中的某字是否可换成其它的字,请简述理由。品析“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方法:直接释义;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或者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呈景)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点情)方法:联系整首诗的意境或者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知人论世)。古典诗歌里的“炼字”常常涉及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副词等,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下片开首二句继续描述两岸的所见景致,透过苍茫的烟水,依稀可辨的是古渡头和村落人家,陌上垂杨早已衰黄,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这一切更加撩拨着作者心中的思乡愁绪。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相似之处,不同是一写水路,一写陆路。他们都写出了“在天涯”“断肠人”的愁苦之情,恰在此时,一行雁阵向南飞去。本来这是天空中出现的自然情景,作者却有意将“雁南”“人北”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且连用两个“自”字,加强了语气,突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和面对此情此景时的难堪情态。这词以景作结:时间已是傍晚,萧瑟秋风阵阵吹过,飘落的荻花,铺满大地,白茫茫的一片;江上浩浩渺渺,更是白茫茫的一片,而作者满腔愁绪与心事,都融于这萧瑟茫茫之中了。 “东昌道中”写的是从一天的中午到傍晚,乘船沿途所见所感,虽说词中所出现的意象,已不足新鲜,但皆出自真情实感,又能做到情景交融,亦不失为成功之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

1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夜来风叶已鸣廊”中“已”一词。

19.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18.“已”有“已经、已然”之意,突出了夏去秋来、寒暑易替之间气候、景物的变化之大,不经意间已经是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中秋时节,也显示了时光流逝之迅速,蕴含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容颜将老的感概怅惘之情。

19.①这两句实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象;②“酒贱”而“客少”还委婉地写出作者遭贬后人们避之不及的情形,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③“明月”象征词人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对于奸人当道、因谗遭贬的愤懑之情。(也可以解读为:“云”喻指奸人,“明月”喻指君主,“云妨月”喻指小人欺瞒主上而排斥忠良。)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先解释词语的意思为“已经”,然后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突出时令,写出对人生短暂、容颜将老的感概怅惘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额炼境方面考虑。

19.

试题分析:注意从诗句的含义和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内容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象,手法是象征或暗喻“明月”象征词人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对于奸人当道、因谗遭贬的愤懑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即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16.首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有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首联运用了用典、对比、借代的表现手法。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黄绶代指低级官吏,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

17.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抓住诗歌首联中的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1可知,“凌云赋”属于历史典故;同时,“凌云赋”与“黄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突出友人的志向与职位低下的强烈反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例如本题就运用了典故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因此答题时,要结合着诗歌标题“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注释、诗歌关键词等分析作答。作者的友人才华和志向高而官职低微,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怀才不遇表述同情;“寄语诸公”“湔祓”等关键词是作者渴望统治者能够重用人才以及对埋没人才的现实的不满。组织答案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概括。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寄语、湔祓、诸公。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

①危弦:急弦。

②捩柂(liè duò):扭转船舵。

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8.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9.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8.描写了一幕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共5分,分析场景2分,赏析“重”字3分。)

19.

①“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

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

③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5分,前2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以意象为中心进行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 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19.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手法的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①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②,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6.作者是怎样诉说自己“幽怀”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7.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6.①直抒胸臆。如“老尽英雄”“人生长恨”等直写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悲伤。②借古抒怀(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词人行走于北邙山下,想到这里多有王侯公卿,对比自己的不得志,写出了悲伤之情。③化用。“人生长恨水长东”,化用李煜诗句,以东逝的江水无休无止永无尽头,比喻人生憾事之多。④借动作细节描写侧面烘托。“远目送归鸿”暗示无人与共语,故寄意于飞鸿;“浩歌一曲酒千钟”写饮酒唱歌,表达了看透功名无用后的潇洒快意。

17.①从字面看似乎消沉,“老尽英雄”之语,“人生长恨”之叹,都显得有点落落寡欢。 ②从整体来看,意趣高扬,令人感奋。下阕第一句讲不再怨天公,第二句说的是 要饮酒浩歌,第三句则直述不在意穷达,心灵趋于宁静,情趣则豪迈旷达。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抒情方式的题目,注意直接和间接的抒情方式,然后再分析一些具体的手法,答题时注意答出抒情方式之后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17.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字面的意思,然后再答出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20.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21.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

20.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词的上片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通过歌者的口吻回忆当年多才多艺及其受人追捧的情景。下片由回忆回到现实,写歌女四处奔波,青春流逝,无处托身的悲辛。

21.①本词中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而白诗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②本词描写歌女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而白诗直接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对人物形象的不同时期的特征额概括,少年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境遇凄冷失意悲伤”,任务的身份“歌女”,手法是“正侧面描写结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年轻时技艺高超受人追捧,年老色衰之后境遇凄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

21.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流泪者是谁,为什流泪,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表情达意的具体的词语和诗后的注释做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 鸪 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6.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7.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6.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7.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题范围是词的上阕,要求学生鉴赏上阕中描绘的形象,这类题目的答题,最好是先概括,后具体还原描绘。本词上阕描绘的是一副初春的景象,有四幅画面:陌上、东邻、平岗、寒林,学生只要展开想象,进行适当描写即可。上片以细腻之笔,描绘了一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景物图:桑树冒出嫩芽,蚕种已孵化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点点暮鸦飞归山林。作者写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农村常见的景物, 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关注和发现。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情,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的趣味。“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一句就像一个镜头,组合成一幅江南农村的春景图。虽然也用了“斜”、“寒”、“暮”等修饰太阳、山林和鸟鸦,却没有一点萧索之气,而点明是初春傍晚之景,说明初春的江南农村就已经是美如画,充满着勃勃向荣的一片生机了。整个画面的描绘细腻,表现出作者喜悦的感情。“斜日寒林点暮鸦”,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是这里不落俗套,好在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成了精致的细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先找出相关诗句中的景物,然后抓住特点进行描绘。答题的时候可以按照总分的结构进行,先概括画面,然后再描述画面。本题难度不大,但答题的格式要清楚,还原画面的时候,要注意尊重诗词本身的内容,可以适当想象。比如本题是针对词的上阕,这就需要把上阕的所有景物都找出,柔桑、蚕种、平冈、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一定要抓住特点进行描绘。

17.题干问的是“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既考查技巧,又考查情感。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 +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下片用粗线条勾勒山和路。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青旗”说明这里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可以让人一醉。这里进一步描写农村风情的优美欢愉,自在闲适。最后宕开一笔写景,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占有了美好的春光。同时也象征地表达了那些深居朝廷之内的高官,尽管荣华富贵,却娇弱得怕这怕那,全无一点生气;而在野的却是不怕这不怕那,充满着活力。国家的生机倒是在野者的身上,而不在朝廷。既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爱好,又表达了作者对昏庸腐败朝廷的失望和抨击,见出作者虽罢官在野,仍时刻不忘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把目标主要放在下阕,先分析技巧,再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以下两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

【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3.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2.C

13.D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项,“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都写出了山的空寂”是可以的。B项,“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C项,“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D项,“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因此本题选择C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C项是就情感方面设置的选项,在分析情感时,要抓注释、标题和词中蕴含感__彩的词语,结合诗句来分析。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已经明确了手法,难度降低。A项,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写泉水声;B项,用如泣如诉声写洞箫声;C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写琵琶声。D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以声写声”。 声音,本属于听觉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仔细分析作家的文字,他们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以声写声的方法来描绘声音。1.运用比喻,以声写声。如本题A.B.C项。2.运用通感,以形写声。D项“芙蓉泣露香兰笑”。

阅读下面的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了杜诗。

2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好在亭下止宿;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

21.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赞赏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对奸佞当朝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悲凉。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__,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考生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问的是什么,答题的方向在哪里。“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目标指向上阕,既要概括上阕涉及的事迹,还要分析这些材料的作用。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用此谚语来赞美李广虽然不善辞令,却深得天下人敬爱。这里代指李广。“裂石响惊弦”引用李广射石虎的典故。“岁晚田间”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

21.题干要求“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抓住诗题、诗人、注释、朝代、意象及情感词。这首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之作。全词将史事典故、前人诗句与自己的感慨情绪化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20.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1.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20.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有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1.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内容上这两句所饱含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前面所描写的隐居闲适之意构成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解析】

20.

试题分析:重点阅读第三四句,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具体描述即可。例如作者读书喝酒等,从这些行为可看出作者很悠闲,再看家住何处,苍烟落照间,读的何书,道家经典著作。可知其过着隐逸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抓住“卧”“不相关” 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来分析。

21.

试题分析:上文描述了自己悠然的生活,下文却说老却英雄似等闲,可见其身虽隐,心却依然关心着国家。答题时,先翻译诗句,在明白语意的基础上探究其言外之意,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句的含意题,要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理解,从表面义到深层意,看问得是什么?表达技巧类题目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伏笔铺垫、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此题抓住“心肠别”“似等闲”进行分析,在内容上这两句所饱含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前面所描写的隐居闲适之意构成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