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20.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
21.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按时间顺序,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
21.
(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
(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
(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结构手法(关涉诗歌的结构)。律诗: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弄清楚“起承转合”各联的作用。起:照应标题,引出吟咏对象,引起下联的描述。承:承接首联,对引出的对象进行描写。转:由上联的描写“转”,或转入抒情言志,或转入别的内容的描述,或转换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卒章显志。词(曲)(上下两片)。上片开头句:起句,作用同律诗的“起”。下片开头(偶有上片结尾)句:过片,作用同律诗的“转”。下片尾句:结句。作用同律诗的“合”。
21.题干问的是“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又是多情善感的。处身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少年时是不会预料到未来的处境:为了生计而浪迹天涯,为了理想而漂泊南北?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瞧那舟外江阔云低,前路茫茫;听那萧瑟秋风中传来几声南飞孤雁的哀鸣声……此情此境怎不让人柔肠寸断!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显然是“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唉!满怀愁绪,欲语泪先流。仰问苍天,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可见应先从表达情感的方式入手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20.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1.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20.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1.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以及首句的作用。对于第一问“首句的作用”,考生应从首句所写的内容以及表达情感渲染的氛围以及与下文的关系角度分析;对于第二问,应先阅读诗歌,划出诗句中的景物,比如“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笙歌”;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描绘画面,最后抓住特点概括画面的特点。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意境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__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答题要点: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对于本题,考生应先回答首句的作用,然后再回答上阕描写的图景。首句“轻舟短棹西湖”都是道具,一个“好”字才是诗眼,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象的愉悦感受。所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胸臆。接下来作者带着这种愉悦对西湖风光进行了具体描绘: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笙歌处处。或许西湖春光的确很美,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心情舒畅。回答本题,重点抓住“轻舟”“短棹”“西湖”“绿水”“芳草”“笙歌”等意象。
21.题干要求“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这属于技巧题。主要是表现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的赏析题,要求先确定哪种表现手法,再谈表达什么感情。需要诗句内容加以佐证。单看首句“无__面琉璃滑”很容易判断为比喻。但通观下片就会发现有失偏颇,因为一二句写湖面平静如镜,连船的移动都感觉不出来,是静景,而后面都是动景,所以动静结合才是主要表现手法。动静相衬,衬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更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主要抓住下片进行分析。下片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课外诗歌阅读
西江月〔注〕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儿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凌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22.“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3.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22.“凉”字用得妙。因为:
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
②词人遭贬,感到悲凉;
③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23.既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云遮月),又借此抒发了词人的主观情感(被贬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且“月明多被云妨”此处指自古贤良多被奸按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干问的是“‘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的技巧。先找出该字,一般从动词、形容词、副词中进行选择。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同时要指出该字所使用的技巧,比如修辞,活用、双关等。(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凉”就使用了双关技巧,既指天气凉,又指心境凉。
23.题干问的是“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这是考查语句的含意,同时也考查诗人的情感。;“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宣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设问方式及变体:
1)“×××××”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3)“×××××”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4)“×××××”在本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6)某某句是什么意思?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③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6.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意境上相似的一首(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幕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①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6.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17.“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16.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7.“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这既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又考查诗歌开头的作用。首先应回顾常见的作用以及答题的套路,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弄清是写景还是叙事,所写之景有何特点,是乐景还是哀景,有无情感词,再看与下文以及标题的关系。上片着重写今日生活情景。首写眼前景致,“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二句,点明地点、时令,轻轻着笔,朴实自然。紧接着“花影乱,莺声碎”二句,细写春景特色,以“乱”字状花之纷繁,“碎”字表莺声盈耳,用笔尤工,各极其妙,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作用题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还要答结构作用,赏析句子既要答其内容,还要分析写法特点,甚至句子作用。思考的角度如下:先看与标题的关系——开篇点题、照应标题,再看所写内容——交代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接着看所写景物的作用——渲染……氛围,烘托……的心情,如有情感词,且与下文的情感一致,则为奠定情感基调,最后看与下文的关系。
17.题干要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这是考查炼句的技巧。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更令读者惊心,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断肠泪凝聚而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句题的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常用的表现手法: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2. 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3.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夜行船 · 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史达祖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①、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②。怕看山、忆他③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注释】①收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街市点起花灯,供人观赏,数日后将灯收起。②白发潘郎宽沈带:潘郎,西晋文学家'潘岳。他在《秋兴赋》中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我三十二岁时就鬓发斑白。二毛,黑白二色的头发,即鬓发斑白。)沈,南朝梁文学家沈约,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也觉得宽了。潘鬓沈腰,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③他:即“她”,古代无“他”“她”之分。
20.上片中的“愁意态”因何而起?请简要分析。
21.下片开头引用典故,表达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怕看山”?请简要分析。
20.①妻子(情人、伊人、心上人等均可)不在身边,无人为自己缝制春衫,词人感到孤独,因此满脸愁态。②元宵节过后,花灯已收,虽然春寒未退,但人们已开始赏春,小巷深处已有人卖杏花,词人却倍感寂寞、冷清,因此满面愁容。
21.①表达相思之苦,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使词人头白身瘦。②词人“看山”,就会想到妻子的眉黛,进而想到她的罗裙拖曳在芳草上,春日的烟光映着她的鬓发,让人时常记起她当年在故园中踏青挑菜的情景。思念是最折磨人的,所以词人“怕看山”。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对上片词意的简单概括,抓住词中重点词语“不剪春衫”“寒在”“空帘”“杏花先卖”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21.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什么典故,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抒发什么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南乡子
黄庭坚①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③不解④愁。
注:
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晚居僻远的广西宜州。《道山清话》载:“崇宁四年重九日,登楼听边人相语:‘今岁当鏖战取封侯。’因作此词。”
②戏马台,在今徐州。东晋时大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阳节在戏马台欢大宴群僚。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③簪花: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
④解:知道,懂得。
20.词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手法?写出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0.这两句运用对比(或反衬)手法把众将高谈阔论如何立功封侯的情形,与词人悄然独立,和着短笛,倚楼长歌的形象对比突显词人鄙弃功名、卓然孤高的形象。
21.第一问:写当年宋武帝刘裕创建的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流露出词人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寄托了看淡是非、升降荣辱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豪兴勃发,催杯劝酒的举动,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豪放情怀和不消沉不服老的倔强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词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手法?写出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本词考核的是前两句,应从修辞或表现手法入手分析,通过“诸将”和“独倚楼”可以看出是对比,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此题应是情感,从后文“休”可以看出是“罢了”的意思,应该是放弃对功名利禄的一种鄙视。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 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先回答技巧,然后再分析形象。
21.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这属于情感题。“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 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 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从题目、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中寻找,题目中是“即席而作”,注释是被放逐,诗中的关键词语,引用“戏马台”的典故,目的是“万事尽随风雨去,“休”直接点明是放弃功名利禄的意思,“催酒莫迟留”应是追逐生活中的乐趣,应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思想,“白发簪花”更显出放弃功名利禄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
黄庭坚①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③不解④愁。
注:①黄庭坚仕途多舛,晚居僻远的广西宜州。《道山清话》载:“崇宁四年重九日,登楼听边人相语:‘今岁当鏖战取封侯。’因作此词。”②戏马台,在今徐州。东晋时大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因北伐立功被封宋公,于重阳节在戏马台欢大宴群僚。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③簪花: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④解:知道,懂得。
20.词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手法?写出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词用到“戏马台”的典故,有什么用意?“催酒”和“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20.这两句运用对比(或反衬)手法,把众将高谈阔论如何立功封侯的情形,与词人悄然独立,和着短笛,倚楼长歌的形象对比,突显词人鄙弃功名、卓然孤高的形象。
21.第一问:写当年宋武帝刘裕创建的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流露出词人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寄托了看淡是非、升降荣辱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豪兴勃发,催杯劝酒的举动,白发簪花的行为,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豪放情怀和不消沉不服老的倔强精神。
【解析】
20.
试题分析:手法先答出对比从手法,然后集合诗句解释什么和什么对比,然后分析效果,人物形象注意分析结合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中的主旨分析典故的用意,结合注释“晚居僻远”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不解愁”“ 头上笑”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晚居僻远”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不解愁”“ 头上笑”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6.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17.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6.
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注意答出诗歌中的画面感,主要是画的层次感、颜色和渲染的气氛、氛围等。
17.
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
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6.注意答出诗歌中的画面感,主要是画的层次感、颜色和渲染的气氛、氛围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7 .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客路”“孤”“ 寒灯”“ 闭门”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客路”“孤”“ 寒灯”“ 闭门”分析情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