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
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20.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1.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
20.“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
21.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
【解析】
试题分析:
20.在春华秋实的季节里,词人感悟到的,却是韶华已逝,华年空度的落寞。一“醉”字,意味着借酒销愁,而愁又是无法消除的,所以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加添一分了。“一分秋、一分憔悴”,造语亦觉新颖,用意尤为沉厚。即写出秋景,又道出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要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一般来说,诗歌语言有如下特点:1.简洁生动。2.准确传神。3.含蓄凝练。4.形象鲜明。5.色彩丰富。6.词藻优美。7.节奏感强。8.富有韵律。9.平字见奇。
21.由诗中的意象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而构成的悲凉的意境,可以看出“无寐”;“露侵宿酒,疏帘淡月”也是让人“无寐”的氛围;“凄凉客里”诗人的羁旅之愁也是“无寐”的原因。
【考点定位】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中常见题目,鉴赏感情的方法主要有: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理解;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迟日:春日。京国人:指诗人自己。诗人被贬出长安。
20.全诗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1.结合“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并联系已学过的句子,分析“乐景写哀”的作用和意义。
20.全诗运用了对比、反衬两种手法。
①古今对比。再次来到曾经游玩之地,此时遭贬的诗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心境不同,愁绪一发不可收拾;
②乐景写哀。眼前美丽的春色,鸟鸣花开,诗人却愁绪满怀,以眼前之美景反衬流放途中的凄凉,更添悲苦;
③衬托鲜明。末两句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突出被贬的不情愿,流放之哀伤。绵绵愁绪却犹如滔滔湘水,源源不断。(结合诗句分析,一点2分。)
21.眼前的鸟鸣花香,如此美景却只能作为我流放边地的愁引。这里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即用让人心情愉快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是用美好的景色来衬托人物的悲伤。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使得人物的哀伤之情更为浓郁,愁苦。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歌前两句写今昔对比,用昔日的美景,反衬今日的凄凉。后两句用江水北流和人南蹿对比,衬托了诗人哀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般来讲,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是正衬关系即以乐景写乐情,哀景衬哀情。但有时诗歌所写景物,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的反衬有:冷暖反衬、动静反衬、乐景哀情反衬等。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21.诗的前两句以乐写哀。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使诗人本来就悲伤的心情,更添一层愁绪。
【考点定位】鉴赏古代诗歌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能力层次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比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一句“今春看又过”使人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将诗歌的情感引向了“何日是归年”的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的伤感。景虽是美景,情却是伤感。这份伤感源于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用美好之景衬托伤感之情。乐景写哀请使其情更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苏幕遮
宋•朱敦儒
酒壶空,歌扇去。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故国山河,一阵黄梅雨。
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欲指虚无问征路。回首风云,未忍辞明主。
17.这首词的上片是运用何种手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18.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相比,本词下片塑造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芳草连天云薄暮”句借一望无际的芳草和黄昏天空的阴云抒发自己孤独伤心之情,又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一阵黄梅雨”的景象之中。
18.与辛词下片借典故塑造词人对失地难复的不平、内心激愤的形象不同,本词下片塑造了词人既想忠君报国又对前途惘然无奈、内心矛盾彷徨的形象;“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作者感到自己的“奇才”没有用武之地,“壮节”历尽坎坷,受尽了人间艰辛,苦闷无奈之情,油然而生;“欲指虚无问征路。回首风云,未忍辞明主”,作者对前途感到惘然,看不到希望,但又难以放弃自己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内心更加矛盾彷徨。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抒情方式,结合着词的上片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直接抒情,“芳草连天云薄暮” “一阵黄梅雨”描写景物,根据这些语句可得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例如这首词的上片,既有描写的景物,也有抒情的词句,因此答题时,要考虑从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组织答案。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词人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两首诗词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辛弃疾的词下片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将内心的愤慨与不平的心情表达出来;而本词下片可由“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得出词人忠君报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和矛盾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分析时,可参考这些常见的形象,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减字木兰花·得书
苏轼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注】韦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前秦苏蕙织璇而成《回文旋图诗》,寄给身在异地的丈夫窦滔。
21.简析上片“先觉春风一夜来”在全词中的作用。
22.下片结尾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流露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1.①照应“晓来风细”,交代时令节候;②营造温馨氛围;③“春风”与“香笺”构成暗喻,是一夜春风吹开寒梅,是一香笺带来惊喜。
22.细节(动作)描写、夸张,对妻子缠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该句在内容、结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由上文“晓来风细”,下文“香笺一纸”可知,该句起着照应开头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不仅交代了时令,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为下片写“香笺一纸”做铺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关键词分析作答。“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分别用了动作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联系诗歌注释及上句“写尽回文机上意”可知,词人运用动作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明君①词
【南朝•陈】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②拥塞③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①明君:即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②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即甘肃六盘山南段。交河、陇均泛指塞外边城荒僻遥远之地。③塞:边塞。
16.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线索。
17.第五六句中最精妙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16.这首诗以王昭君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时间上由早晨到夜晚,空间上由汉地到胡地。
17.“拥”描绘出边城塞外早晨浓雾凝聚缭绕的样子,“暗”写出了边塞沙漠中夕照昏黄的情景。二字还象征了王昭君前往异地孤苦悲伤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王昭君出塞的悲悯与怜惜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线索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从“别亲宾”“随行尽”“远送人”等词语上不难看出是以昭君出塞为线索,且是由汉地到胡地。由“陇日”“孤明月”可以看到时间的推移。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或者是人或物,或者是事,或者是景,或者 是情,或者时间或方位。抓住了线索,概括诗歌的行文思路就很容易了。而线索往往体 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概括时,要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尤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说清逻辑思路。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也是一道炼字题,可根据对“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的大体意思的理解,抓住“拥”“暗”,结合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从这两个字的含义、手法、作用等角度赏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6.请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17.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6.“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地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7.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时生活的喜悦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地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地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感情。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足”“闲”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体悟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足”“闲”进行分析。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时生活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小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6.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17.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16.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17.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给出了鉴赏的角度“两种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风与雪的斗争,而诗人又与风雪斗争,颇具战斗气息,放达无拘无束,风格豪迈,表现了作者抗风斗雪的啸傲气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鉴赏题,鉴赏的对象是“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考生首先应明确鉴赏语言的角度,然后再针对涉及的诗句进行逐句分析。鉴赏的角度有:修辞角度、感官角度、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角度、描写角度等。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即“两种修辞手法”,目标明确之后考生再来分析诗句中所写的内容,来判断使用的修辞。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湖”“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孤寂寒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这一词语,拟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来年中进士,旋即安吏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诗解》:“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②千门:代指京城。
20.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20.①景色不同。卢纶描绘的是京城内的春意、壮观与衰飒,而杜诗突出的是国都经历战乱后的残破、荒凉。②手法不同。卢诗运用拟人手法,以“闲”写出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诗人内心思乡的愁苦;杜诗运用对比和移情于物的手法,突出山河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时恨别的感情。
21.①遭遇世难,对国事的忧虑。诗中描绘了京城迷人的草色和参差的宫阙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苍茫景象,寄寓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诗人为一介儒生,希望能一展抱负,但屡逢动乱,才华得不到施展。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第四句、第八句写到春天又至,年华又老,自己已经衰鬓斑斑,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④客居异乡、念亲思归的孤寂与惆怅。诗人梦中回到家乡,却不知道在现实中什么时候能回去,不觉中恨他人能归去,而自己只能在京都 客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作答时要先找出写景句,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卢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首先应到诗歌中找一找,看有无情感词;再把所写的意象圈下来,最后结合注释分析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②,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
①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祈求吉利。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
②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20.词的上片“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两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1.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百花盛开,绚丽多姿,花枝影绰,光影摇曳 ,写出了美好绚烂的春色,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写出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
21.春“老”比喻春意阑珊,人“老”欢情减少。(1)明是伤春,实则自伤。(1)表达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 、国家已经沦丧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两句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如今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眼下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当前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根据注释“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景物虽美但故国不在的悲哀之情。因此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题根据注释“本词写于北宋灭亡后,作者南渡之时”结合时代特点可得出景物虽美但故国不在的悲哀之情。因此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21.题干问的是“词的下片末尾一句‘可怜春似人将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可怜春似人将老”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表面上读起来这句好像是词人在调侃自己,其实有一种春将逝,人将老,国已丧,心无奈,是一种“鸟之将亡,其鸣也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永夜”“恹”“少”“空”“为报”“草草”“可怜”“老”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8.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19.“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0.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8.鸿鹄春燕飞去,黄莺也归去了。交代了暮春时节(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情景);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感伤(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
19.比喻。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对比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
20.惜春之情;被罢相后的苦闷、不平;及时行乐的思想;对失去美好的人与事的巨大痛心。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干要求“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问的是“首句”的作用,考生应快速回顾诗歌首联或首句的通常作用有哪些,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燕鸿过后”交代了季节,应为暮春;表达了惜春之情,且后文的情感与之相通,故又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作为写景句,引出了下文的议论和抒情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比如本题,问的是“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联系上下句——联系全诗;简要解释诗句——分析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内容——议论、抒情、描写(渲染氛围),结构——统领全文、奠定基调、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比如本题,作为诗歌的首句,且又是写景句,故交代了季节,同时表达了惜春之情,又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19.题干问的是“‘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这句话的意思是“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从修辞上看,使用比喻的修辞,把莺歌燕舞的春景比作梦幻,比作秋云,写出其易散难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20.题干要求“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这首词是作者慨叹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思想的词作,主要是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 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最后两句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莫作独醒人”,劝慰人及时行乐,但又主张“烂醉”而应“有数”,则是词人抒情有节制的表现。全词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用典娴熟贴切,艺术风格在大晏词中实不多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上片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像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庆历年间,宋仁宗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