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⑴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⑵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

⑶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⑴烟雨、细风。

⑵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⑶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象”,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一般“意象”指具体的事物。结合题干要求“体现春天的意象”,立足原诗,春雨如烟,春风拂面,意象为:“烟雨”,“细风”。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效果,题干明确指出是三、四句,相对比较简单。做此类题目一定要了解诗词中的情感,抓住“空”“流水”等,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迢递”是悠远的样子,“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词中的“孤鸿”能于孤独中见凄凉、飘忽中见迷茫。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在诗词中曾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问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等豪壮之句。

20.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颈联、颔联,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21.《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

20.(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2)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3)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都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

21.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结合着两句诗的关键词从梅花的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其“同工”之处。“乱点莓苔” 与“零落成泥”在表现梅花的形象上相似,落入泥土与莓苔为伍,都表现了梅花的不幸遭遇;“久犹香”“香如故”均是对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依旧的赞美。从人文意蕴角度看,写梅花的遭遇与品质是为了写人,故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其目的是赞美那些像梅花一样遭遇不幸却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可根据以上分析综合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刚(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尾联写东风因“忌孤高”而“谬掌花”,写出了东风对梅花的摧残,很明显,运用的是讽喻手法,梅花象征着人才、贤能,东风喻指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结合诗歌背景及写作意图可知,诗人借讽喻东风残花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不满,综合起来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11.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 沉重凄凉的心情。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④融情于景。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切记空洞。本题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 沉重凄凉的心情。“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练习。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4.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15.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凉的感情基调。

15.①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感伤、故人零落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愤慨等情感。

②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下片“故人今在否”则抒发故人零落后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新旧对比,凸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14.

试题分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这里的“满”字和“寒”字,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理解词人的情感要关注词里选取的词语。“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年华逝去的感慨。“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是故人零落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他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鹧鸪天•惜别

[宋]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14.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的哪两句词?

13.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14.“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13.

试题分析: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断客肠”“粉泪香”“柳芽黄”“离恨”这些典型的意象,可见诗人浓浓的离情别意。“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依依惜别的基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

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20.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1.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

20.“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

21.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

【解析】

试题分析:

20.在春华秋实的季节里,词人感悟到的,却是韶华已逝,华年空度的落寞。一“醉”字,意味着借酒销愁,而愁又是无法消除的,所以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加添一分了。“一分秋、一分憔悴”,造语亦觉新颖,用意尤为沉厚。即写出秋景,又道出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要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一般来说,诗歌语言有如下特点:1.简洁生动。2.准确传神。3.含蓄凝练。4.形象鲜明。5.色彩丰富。6.词藻优美。7.节奏感强。8.富有韵律。9.平字见奇。

21.由诗中的意象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而构成的悲凉的意境,可以看出“无寐”;“露侵宿酒,疏帘淡月”也是让人“无寐”的氛围;“凄凉客里”诗人的羁旅之愁也是“无寐”的原因。

【考点定位】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中常见题目,鉴赏感情的方法主要有: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理解;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迟日:春日。京国人:指诗人自己。诗人被贬出长安。

20.全诗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1.结合“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并联系已学过的句子,分析“乐景写哀”的作用和意义。

20.全诗运用了对比、反衬两种手法。

①古今对比。再次来到曾经游玩之地,此时遭贬的诗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心境不同,愁绪一发不可收拾;

②乐景写哀。眼前美丽的春色,鸟鸣花开,诗人却愁绪满怀,以眼前之美景反衬流放途中的凄凉,更添悲苦;

③衬托鲜明。末两句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突出被贬的不情愿,流放之哀伤。绵绵愁绪却犹如滔滔湘水,源源不断。(结合诗句分析,一点2分。)

21.眼前的鸟鸣花香,如此美景却只能作为我流放边地的愁引。这里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即用让人心情愉快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是用美好的景色来衬托人物的悲伤。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使得人物的哀伤之情更为浓郁,愁苦。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歌前两句写今昔对比,用昔日的美景,反衬今日的凄凉。后两句用江水北流和人南蹿对比,衬托了诗人哀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般来讲,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是正衬关系即以乐景写乐情,哀景衬哀情。但有时诗歌所写景物,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的反衬有:冷暖反衬、动静反衬、乐景哀情反衬等。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21.诗的前两句以乐写哀。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使诗人本来就悲伤的心情,更添一层愁绪。

【考点定位】鉴赏古代诗歌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能力层次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比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一句“今春看又过”使人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将诗歌的情感引向了“何日是归年”的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的伤感。景虽是美景,情却是伤感。这份伤感源于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用美好之景衬托伤感之情。乐景写哀请使其情更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苏幕遮

宋•朱敦儒

酒壶空,歌扇去。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芳草连天云薄暮。故国山河,一阵黄梅雨。

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欲指虚无问征路。回首风云,未忍辞明主。

17.这首词的上片是运用何种手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18.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相比,本词下片塑造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芳草连天云薄暮”句借一望无际的芳草和黄昏天空的阴云抒发自己孤独伤心之情,又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一阵黄梅雨”的景象之中。

18.与辛词下片借典故塑造词人对失地难复的不平、内心激愤的形象不同,本词下片塑造了词人既想忠君报国又对前途惘然无奈、内心矛盾彷徨的形象;“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作者感到自己的“奇才”没有用武之地,“壮节”历尽坎坷,受尽了人间艰辛,苦闷无奈之情,油然而生;“欲指虚无问征路。回首风云,未忍辞明主”,作者对前途感到惘然,看不到希望,但又难以放弃自己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内心更加矛盾彷徨。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抒情方式,结合着词的上片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直接抒情,“芳草连天云薄暮” “一阵黄梅雨”描写景物,根据这些语句可得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例如这首词的上片,既有描写的景物,也有抒情的词句,因此答题时,要考虑从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组织答案。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词人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两首诗词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辛弃疾的词下片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将内心的愤慨与不平的心情表达出来;而本词下片可由“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得出词人忠君报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和矛盾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分析时,可参考这些常见的形象,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减字木兰花·得书

苏轼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注】韦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前秦苏蕙织璇而成《回文旋图诗》,寄给身在异地的丈夫窦滔。

21.简析上片“先觉春风一夜来”在全词中的作用。

22.下片结尾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流露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1.①照应“晓来风细”,交代时令节候;②营造温馨氛围;③“春风”与“香笺”构成暗喻,是一夜春风吹开寒梅,是一香笺带来惊喜。

22.细节(动作)描写、夸张,对妻子缠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该句在内容、结构、情感角度分析作答。由上文“晓来风细”,下文“香笺一纸”可知,该句起着照应开头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不仅交代了时令,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为下片写“香笺一纸”做铺垫。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关键词分析作答。“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分别用了动作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联系诗歌注释及上句“写尽回文机上意”可知,词人运用动作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明君①词

【南朝•陈】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②拥塞③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①明君:即王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②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陇:即甘肃六盘山南段。交河、陇均泛指塞外边城荒僻遥远之地。③塞:边塞。

16.简要说明这首诗的线索。

17.第五六句中最精妙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16.这首诗以王昭君在时空中的移动为线索。时间上由早晨到夜晚,空间上由汉地到胡地。

17.“拥”描绘出边城塞外早晨浓雾凝聚缭绕的样子,“暗”写出了边塞沙漠中夕照昏黄的情景。二字还象征了王昭君前往异地孤苦悲伤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王昭君出塞的悲悯与怜惜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线索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从“别亲宾”“随行尽”“远送人”等词语上不难看出是以昭君出塞为线索,且是由汉地到胡地。由“陇日”“孤明月”可以看到时间的推移。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 或者是人或物,或者是事,或者是景,或者 是情,或者时间或方位。抓住了线索,概括诗歌的行文思路就很容易了。而线索往往体 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概括时,要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尤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说清逻辑思路。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也是一道炼字题,可根据对“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的大体意思的理解,抓住“拥”“暗”,结合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从这两个字的含义、手法、作用等角度赏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