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凤栖梧

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注】倡条:柳枝。‚青青:借指“杨柳曲”。

18.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相比,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柳方面,描写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1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18.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手法简单,只是从视觉上写出雨后柳树的青青和清新之色;本词上阕在写柳时,则手法多样,表现在:①正面描写柳树的动态。“拂水倡条”,正面直接描写出柳枝随风拂水,轻柔多姿的状态。②用典。“几赠行人手”,暗用了“古人离别赠柳”的典故,点明离别之事。③比喻。“叶”如“眉”,“柳絮”如“白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叶和柳絮的颜色和形态。④拟人。把柳树人格化,“偏解皱”写出柳叶通人情。“因谁瘦”写出柳絮飘飞后枝干清瘦的形态。(答出两点即可)

19.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离别后的思念和惆怅。离别之时,如眉柳叶,因离情皱起,柳絮飘飞,柳树因离情而清瘦,离人对酒长歌,悲伤欲绝,深刻道出离别的伤痛;“好去休回首”一句则满含对友人的劝慰;末尾两句写离别之后,浓郁、茂盛的柳树,在词人眼中稀疏如前,悲伤之中隐着深深的思念。

【解析】

18.

试题分析:“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一句写柳,手法多样。柳条拂水,袅娜多姿,属于正面描写。柳条赠与行人,属于借用典故。“叶眉”比喻柳叶,“白绵”比喻柳絮。“偏解皱”“因谁瘦”写柳条的善解人意和多愁善感,拟人。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只是突出了雨后柳的色彩鲜艳。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离亭对酒,离歌唱遍,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好去休回首”是对友人的劝慰。“美荫向人疏似旧”,想象友人离去之后风景依旧,触景生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8.对于上阕中的“过眼”、“怪”、“长为客”,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5分)

1、“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也是景物特点的体现;

“怪”,奇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

2、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每点2分,全对5分)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 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二)古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文后小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8.上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

9.整首词中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8.描绘了秋季村庄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作者写了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村庄,这些都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9.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⑴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 ▲

⑵词的上、下两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简要分析。(4分)

▲ ▲

⑶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4分)

▲ ▲

10.⑴(3分)①执行媾和的屈辱使命,途经京师;②国土沦陷,故国衰败;③自己年事已高。(每点1分)

⑵(4分)将神京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1分),将自己当年目睹身践的欢乐与而今两鬓飞霜、徒留嗟叹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国破家亡之痛、人生迟暮之悲(2分)。

⑶(4分)通过描写苍茫暮色中,东风吹拂,胡笳悲吟,大雁惊飞的场景,运用“借景抒情”“移情入景”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凄迷、衰飒的气氛,委婉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沉悲酸。(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⑴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⑵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

⑶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⑴烟雨、细风。

⑵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⑶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象”,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一般“意象”指具体的事物。结合题干要求“体现春天的意象”,立足原诗,春雨如烟,春风拂面,意象为:“烟雨”,“细风”。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效果,题干明确指出是三、四句,相对比较简单。做此类题目一定要了解诗词中的情感,抓住“空”“流水”等,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迢递”是悠远的样子,“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词中的“孤鸿”能于孤独中见凄凉、飘忽中见迷茫。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在诗词中曾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问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等豪壮之句。

20.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颈联、颔联,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21.《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

20.(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2)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3)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都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

21.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结合着两句诗的关键词从梅花的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其“同工”之处。“乱点莓苔” 与“零落成泥”在表现梅花的形象上相似,落入泥土与莓苔为伍,都表现了梅花的不幸遭遇;“久犹香”“香如故”均是对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依旧的赞美。从人文意蕴角度看,写梅花的遭遇与品质是为了写人,故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其目的是赞美那些像梅花一样遭遇不幸却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可根据以上分析综合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刚(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尾联写东风因“忌孤高”而“谬掌花”,写出了东风对梅花的摧残,很明显,运用的是讽喻手法,梅花象征着人才、贤能,东风喻指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结合诗歌背景及写作意图可知,诗人借讽喻东风残花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不满,综合起来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11.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 沉重凄凉的心情。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④融情于景。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切记空洞。本题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 沉重凄凉的心情。“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练习。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4.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15.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凉的感情基调。

15.①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感伤、故人零落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愤慨等情感。

②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下片“故人今在否”则抒发故人零落后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新旧对比,凸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14.

试题分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这里的“满”字和“寒”字,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理解词人的情感要关注词里选取的词语。“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年华逝去的感慨。“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是故人零落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他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鹧鸪天•惜别

[宋]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14.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的哪两句词?

13.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14.“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美好之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结尾句让人联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13.

试题分析: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断客肠”“粉泪香”“柳芽黄”“离恨”这些典型的意象,可见诗人浓浓的离情别意。“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依依惜别的基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离恨的沉重;末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比喻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使主题进一步深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

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20.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1.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

20.“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

21.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

【解析】

试题分析:

20.在春华秋实的季节里,词人感悟到的,却是韶华已逝,华年空度的落寞。一“醉”字,意味着借酒销愁,而愁又是无法消除的,所以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加添一分了。“一分秋、一分憔悴”,造语亦觉新颖,用意尤为沉厚。即写出秋景,又道出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要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一般来说,诗歌语言有如下特点:1.简洁生动。2.准确传神。3.含蓄凝练。4.形象鲜明。5.色彩丰富。6.词藻优美。7.节奏感强。8.富有韵律。9.平字见奇。

21.由诗中的意象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而构成的悲凉的意境,可以看出“无寐”;“露侵宿酒,疏帘淡月”也是让人“无寐”的氛围;“凄凉客里”诗人的羁旅之愁也是“无寐”的原因。

【考点定位】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中常见题目,鉴赏感情的方法主要有: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理解;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