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离亭燕【宋】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3.词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对下阕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14.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1)先全景勾勒,再具体描绘。(2)由远而近,由江水而江洲。(3)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整个上阕,写景层层描绘,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为下阕抒发感慨作了铺垫。(若答其他,比如比喻、拟人、寓情于景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4.下阕通过怀古,抒发了作者担忧时政的惆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词人见船帆高挂,烟外酒家旗子低垂,情从景生,金陵陈迹涌上心头,“尽入渔樵闲话”,透出词人对时政的隐忧。词人怅望倚楼,思前朝往事。凄冷的太阳默然西沉,苍茫的夜幕将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词上阕描绘雨过天晴的秋色里金陵山水的分外明净而爽朗。先全景勾勒,再具体描绘:前两句先概括地写出了金陵山水之美,突出秋日风光的萧疏明丽,脱尘绝俗的风致。接着四句,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词人的视线随江水远眺,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看不到尽头;近处则是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此时,词人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向远处望去,“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沁园春·雪》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雪》

__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5.《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试做简要分析。

16.、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15.《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16.《沁园春 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 雪》描绘北国冰雪风光,后者意境更开阔。《沁园春 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 雪》抒发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

15.

试题分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者的侧重点只是为了突出“少年、风华正茂”,突出年龄上的优势和应该有的理想抱负和在革命中自己做的努力.而“雪”中所说的“俱往矣”前面列举了各种成功伟大的帝王将相,他们是当时的“风流人物”,可是“还看今朝”,说的直白点就是我们也会是“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也很多.可以说非常自信,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两者的高度不同,如果“同学少年”是指当时一些有正确理想的同龄人的话,那么“风流人物”就是那些有成就的英雄人物.答案值得斟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题干“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沁园春 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 雪》描绘北国冰雪风光,后者意境更开阔。《沁园春 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 雪》抒发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6.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7.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6.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作者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17.①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另外答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软草平莎”等。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下片中“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这首诗上阕写景是着重突出雨后村野的清新之气的话,下阕则以浓郁的田间风光为主,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比喻和对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词中哪些地方暗示了倚楼女子凝望之久?

(2)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

(3)有人认为最后一句破坏了词的含蓄美,属狗尾续貂之笔。抛开词牌的需要,谈谈你的认识。

(1)①“过尽千帆”,以所望船只之多暗示凝望之久;②从“梳洗罢”到“斜晖脉脉”,以时间之长暗示凝望之久。(每点各1 分)

(2)通过“脉脉”“悠悠”的叠词和比拟手法的使用,赋予斜晖和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斜晖光芒的温和浅淡和水流的荡漾绵长,暗示衬托了抒情主人公思念之情的温婉、丰富、绵延。同时叠词的使用使画面描摹更形象,情 感表达更委婉,使诗词更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手法各1分,画面、情感各1分。效果不赋分)

(3)(可以认可也可以反对。)

我同意这种说法。“肠断白蘋洲”明确而直接地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强烈思念的感情。而前面的文字对抒情主人公已经作了行动和心理的详尽描摹,情感表达得到极度的铺垫,已经足够使读者体悟词作的情感内涵。同时,以“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景物描写收束全词,还可以增加读者的想像空间,使词意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使词作更有诗意美。(解读诗句1分,理由2分)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肠断白蘋洲”明确而直接地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强烈思念的感情。承前面文字对抒情主人公作行动和心理的详尽描摹之后,情感积聚,需要宣泄,“肠断白蘋洲”是极顺其自然的表达。同时,直抒胸臆收束全词,也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解读诗句1分,理由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暗示了倚楼女子凝望之久”的题干,到诗句中,寻找相关意象、动作、修饰词语,再结合形象具体的分析。“过尽千帆”,以所望船只之多暗示凝望之久;②从“梳洗罢”到“斜晖脉脉”,以时间之长暗示凝望之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首先点出手法,然后再根据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作用。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题干“有人认为最后一句破坏了词的含蓄美,属狗尾续貂之笔。抛开词牌的需要,谈谈你的认识。”就要求要分析“最后一句”诗句联系主旨结合“情感特点答题。具体答题要写出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故人:即指张处父。羽扇:即羽毛扇。纶巾:青丝做的束口的头巾。三国时周瑜挥羽扇,佩纶巾,号令三军。此处喻指自己年轻时代的风采。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冠帽,喻指读书人。

13.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14.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

14.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

【解析】

13.

试题分析: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下阕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__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凤栖梧

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注】倡条:柳枝。‚青青:借指“杨柳曲”。

18.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相比,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柳方面,描写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1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18.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手法简单,只是从视觉上写出雨后柳树的青青和清新之色;本词上阕在写柳时,则手法多样,表现在:①正面描写柳树的动态。“拂水倡条”,正面直接描写出柳枝随风拂水,轻柔多姿的状态。②用典。“几赠行人手”,暗用了“古人离别赠柳”的典故,点明离别之事。③比喻。“叶”如“眉”,“柳絮”如“白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叶和柳絮的颜色和形态。④拟人。把柳树人格化,“偏解皱”写出柳叶通人情。“因谁瘦”写出柳絮飘飞后枝干清瘦的形态。(答出两点即可)

19.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离别后的思念和惆怅。离别之时,如眉柳叶,因离情皱起,柳絮飘飞,柳树因离情而清瘦,离人对酒长歌,悲伤欲绝,深刻道出离别的伤痛;“好去休回首”一句则满含对友人的劝慰;末尾两句写离别之后,浓郁、茂盛的柳树,在词人眼中稀疏如前,悲伤之中隐着深深的思念。

【解析】

18.

试题分析:“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一句写柳,手法多样。柳条拂水,袅娜多姿,属于正面描写。柳条赠与行人,属于借用典故。“叶眉”比喻柳叶,“白绵”比喻柳絮。“偏解皱”“因谁瘦”写柳条的善解人意和多愁善感,拟人。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只是突出了雨后柳的色彩鲜艳。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离亭对酒,离歌唱遍,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好去休回首”是对友人的劝慰。“美荫向人疏似旧”,想象友人离去之后风景依旧,触景生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宋.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8.对于上阕中的“过眼”、“怪”、“长为客”,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5分)

1、“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也是景物特点的体现;

“怪”,奇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每个2分,意思对即可。)

2、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每点2分,全对5分)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 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二)古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文后小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8.上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

9.整首词中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8.描绘了秋季村庄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作者写了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村庄,这些都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9.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南宋)曾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注】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⑴从全词看,作者“感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 ▲

⑵词的上、下两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简要分析。(4分)

▲ ▲

⑶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4分)

▲ ▲

10.⑴(3分)①执行媾和的屈辱使命,途经京师;②国土沦陷,故国衰败;③自己年事已高。(每点1分)

⑵(4分)将神京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1分),将自己当年目睹身践的欢乐与而今两鬓飞霜、徒留嗟叹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国破家亡之痛、人生迟暮之悲(2分)。

⑶(4分)通过描写苍茫暮色中,东风吹拂,胡笳悲吟,大雁惊飞的场景,运用“借景抒情”“移情入景”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凄迷、衰飒的气氛,委婉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沉悲酸。(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⑴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⑵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

⑶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⑴烟雨、细风。

⑵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⑶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意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象”,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一般“意象”指具体的事物。结合题干要求“体现春天的意象”,立足原诗,春雨如烟,春风拂面,意象为:“烟雨”,“细风”。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效果,题干明确指出是三、四句,相对比较简单。做此类题目一定要了解诗词中的情感,抓住“空”“流水”等,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迢递”是悠远的样子,“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词中的“孤鸿”能于孤独中见凄凉、飘忽中见迷茫。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