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1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2,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3.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1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3.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作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14.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二句写夰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可见诗中的“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隐含着政治色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狮子林竹下偶咏
(明)徐贲
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
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
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
13.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
B.本诗写诗人访友所见,通过对友人居住环境及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友人高雅的情趣。
C.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
D.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14.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C
14.诗人通过竹林、琴声、经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的春景图。
【解析】
13.
试题分析:“忘返”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陶醉而流连忘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幽竹”、“琴声”、“经房”“ 涧”,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在描绘景物特征时,要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突出其幽静、雅致的气氛,把诗人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念奴娇·赋雨岩①
辛弃疾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作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②丘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③,莫教啼鸟惊着。
【注】 ①这是词人被弹劾去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雨岩是带湖附近博山的一处山崖胜景,词人在博山有书舍距此不远。②藉:凭借,借助。③北窗高卧:出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太古时代在生活上无所系念的人)”。
13.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
13.可是我这颗闲着的心呀,不应只是长久地(呆在自然之中)完全依靠山水(的陶冶)。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借此使内心真正地宁静安闲下来的情感;也表达了对自己被弹劾去职、壮志难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失落)、不平(怨愤)之情。
14.塑造了闲适、洒脱/无所系念、高雅(此三个特征答出一个即可)又有些失意的词人形象。通过描写清幽的环境和简朴的劳作休息场景,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写愁乐两忘、不去想今昔是非、酒醉物我两忘,都反映了词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泉”“云”“鹤”等意象表现出词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写独倚栏杆内心寂寞、露冷风急环境凄清,表现了词人的失意。(分析两个方面的形象特征,即可给3分,第四点如从其他角度论述,若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第一问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要结合注释和相关诗句,翻译这两句诗即可。可是我这颗闲着的心呀,不应只是长久地(呆在自然之中)完全依靠山水(的陶冶)。第二问问这两句表达的情感。点明情感。而诗句的情感则要抓住景物即意象和诗中的情语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理解诗句意思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意思”,就要诗句中的关键词,对诗句进行翻译。分析诗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抓住“闲处”“不应”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来分析。
14.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概括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理想抱负等方面去分析。本题的词人形象,要从分析其居住的环境和劳作休想的场景入手,还要抓住词中的意象分析。清幽的环境和简朴的劳作休息场景,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写愁乐两忘、不去想今昔是非、酒醉物我两忘,都反映了词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本题属于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的答题要点:首先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然后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最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文后各题。
临江仙 夜到扬州席上作
苏轼
尊①酒何人怀李白,草堂②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③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④。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注释:①尊:同“樽”,酒器。②草堂: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成都时所建的草屋。③轻舸:轻舟、小舟。④吴侬:吴侬方言。
28.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侧重叙写朋友对词人的思念,其情犹如杜甫怀念李白一样。
B.“遥指”二字,把苏轼与友人间的距离表现的很形象:不在远方,而在近处。
C.这首词上片写相聚,下片写叙旧。
D.这首词叙写了朋友间的相忆、相聚、慰藉、叙旧、伤离等广阔内容,含蓄地表露了词人的不幸遭遇。
29.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珠帘十里卷香风”一句借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点明相聚地点扬州。
B.“花开又花谢”指岁月易逝,也象征朋友之间相聚时短,离别时长,此次相聚也只不过是旅途相逢,词人自然产生“离恨几千重”的伤感。
C.词人善于捕捉并表达深情,“连夜”“惊笑”就生动形象地把老友急于相聚和惊喜相遇的情态叙写得活灵活现。
D.这首词体现了苏轼豪迈奔放的特点,也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28.B
29.D
【解析】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考查的点一般比较小。“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不在远方,而在近处”分析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不在远方,而在近处”分析错误。
2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赏析词的内容。D项这首词真实地表露了词人当时“量移”后的心境。“量移”,虽未能彻底__昭雪,但已显现出宽赦之君恩。所以,词人先以李白受谗自喻,后以杜甫乱中幸得生还相譬,其用事贴切,暗与自己实际遭遇相合。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广阔的内容,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愤。使人读之浮想联翩,为之凄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鉴赏题中常考的题型,那么怎样来分析呢,一般可以这样来分析: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如D项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广阔的内容,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愤。使人读之浮想联翩,为之凄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__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0.“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9.夸张,突出表现了词人敢于斗争的豪迈气概和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
20.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应当理解这两句话的大致意思,这个要联系上下诗句,诗人对自己所作出的成绩的肯定,其次表现了作者能容天地的胸襟和能渺沧海之一粟的豪迈气概。因此可以判断运用的手法是夸张,根据这些回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大致意思以及整首诗的内容分析。这两句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出两种结合诗句简析。
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描写景物层次分明
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渲染一种萧条冷清的氛围。
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鸟声幽怨,亦是作者内心的愁怨。 (每答出一点得三分,两点即可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出两种结合诗句简析。”答题关键词“上阙表现手法”“ 两种”“ 结合诗句简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2这里要注意,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出题者可能说的是广义的也可能说的是狭义的。广义上的表现手法可以等于表达技巧3表达技巧的范围最广,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反衬 烘云托月想象 联想 照应 乐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本题主要从分析拟人修辞手法和写景角度。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19.作者在下阕结尾为什么说“红笺为无色”?请简要分析。
1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出离别的悲凉、萧瑟的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19.这句诗是写连红笺也消退了颜色,是因为,主人公的眼泪浸湿了红笺,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以致泪水滴落到纸上,表现出诗人思念之浓,用情至深。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这是一首怀远词,词一开头就直接表明了“千里念行客”,以及下文具体描写思念的细节,这些都表达了对千里之外行人的思念之情。“红叶黄花秋意晚”既是写景又是寓情。红叶黄花是深秋之景,点明离别时间;用这样的景象来渲染离别气氛,借以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以从这写方面来考虑:
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再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从而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以及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做结,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一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曾其哀乐”。如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即以美好的春天涌动的江水绚丽的花朵和明月夜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寂寥和愁苦。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24.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5.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4.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处可以看出。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刚长出嫩芽,万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5.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人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由关键词“莺初解语”“春”“微雨”“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判断出该词描绘的是初春时期莺儿啼叫、细雨蒙蒙、草色轻淡、花朵含苞欲放的美好景象。
考点:理解诗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5.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与鉴赏,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例如本题便可根据词中的关键词“醉”“易老”“莫待春回”等,答出词人对珍惜春光、珍惜生命的感叹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 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百般感慨。”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3.D
14.C
15..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己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3.
试题分析: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是重点词语理解错误。
14.
试题分析:“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 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 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是重点是手法分析错误。
15.
试题分析:相同点:都表现了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不同点:本诗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心境。《书愤》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己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情感的异同,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