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竹。
14.“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至少两种)?有什么艺术效果?
15.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①运用了比喻、对偶、双关、对比的修辞方法。②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
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答出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及其艺术效果3分,其余手法1分)
15.①字面理解:人生就像是客栈,我也是匆匆往来的过路人。②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解析】
14.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比喻、对偶、双关、对比”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作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修辞。
15.
试题分析:首先解释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再从较大的方面蕴含的道理分析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首先解释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再从较大的方面蕴含的道理分析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2.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运用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13.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
1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从词的上阕筛选写景的词语进行归纳。描写的景物意象有西风、长空、雁叫、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不难看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的。诗歌的意境可分为两大类:雄壮阳刚、内敛阴柔。雄壮阳刚类意境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内敛阴柔类意境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的内容和情感方面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词的基础上,再分析概括词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一方面是雄关、漫道,而且真如铁,另一方面是迈步、从头越,摆在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艰难,但却没有畏缩情绪,表现的是积极乐观的精神,加上注释,答案就显现出来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浣溪沙 【北周】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注: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 楚天: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杳杳:幽远。
15.词的第一句“蓼岸风多橘柚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词的上片情景交融,请找出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并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5.①首句写蓼花盛开,清风徐徐,橘柚散发扑鼻芳香,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令人喜悦的深秋画面。②点明离别的时节、地点;以乐景衬哀情,第一句通过描写喜景(江边的美景给人带来享受),衬托出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却要送客)。
16.“孤” 词人写帆影之孤,凸显离人行旅之孤,寄托了词人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答其他字眼,若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首句写送别之地的景象。江岸边,蓼花盛开,星星点点的淡红花瓣,迎风摇曳,煞是可人。江风阵阵,送来缕缕橘柚的芳香,沁人心脾。这秋天的景象是如此醉人,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清晰地触摸到深秋的凉。李白有诗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深秋时节,加之“风多”,本已使人不胜秋之凄凉,更何况要在个时候送别呢!这为下文写惜别之意作了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首句是写主人公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可是,亲人却突然离别而去,这实在令作者感到惋惜。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在写景上,与第二句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画图。仅看“片帆烟际”四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第二句描写的是高远清廓的“楚天”。第三句描写客人乘坐小船,孤身只影,在烟水迷漫的江流飘荡。天上地面,景色凄清一片。江边船上,感情密切相连。仅看“片帆烟际”四个字,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配上“闪孤光”三字,就突然改变了词句的感__彩,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宏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抑郁寡欢,退隐江湖之间,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
(1)“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括作者少年、壮年、晚年听雨的不同的心情。
(3)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水天辽阔、乌云低垂,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凌冽的秋风中悲鸣,描绘了一幅苍茫凄凉的画面。
(2)少年:欢乐;中年,客愁;晚年,无奈、无望(无情)
(3)词人从“听雨”的独特视角出发,以时间(情感变化)为序,通过时空的转换,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情感渗透、融汇其中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结情)采用了衬托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快反衬第二、三个画面的孤独飘零、孤冷凄凉;第二个画面映衬第三个画面。虚 实结合。(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最后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特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渲染了凄凉氛围。云低天暗,一只失群的大雁在西风中哀鸣。词人也像这只孤独的大雁一般,遭逢着凄风苦雨,一时之间竟不知身归何处。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作者少年、壮年、晚年听雨的不同的心情”。先到诗歌中找到少年、壮年、晚年这三个时段,然后再依据所写的内容概括心情。“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时代青春烂漫、无忧无虑,风流倜傥的年轻词人在充满欢歌笑语的歌楼上听雨,此时楼外雨声潺潺,楼内红烛帐暖,他心中自是惬意无比。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树叶颇有“疏雨滴梧桐”之韵致,节奏轻快舒缓,完全成为词人欢快生活的音乐伴奏。“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欢乐的少年生活却是如此短暂,词人转眼步入了颠沛流离的壮年时期。他不得不为了全家的生存、为了个人的前程到处奔波,成为浪迹天涯的游子。站在一叶漂泊的小舟中,面对着浩淼无际的江面,词人又听雨声,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雨声依旧,然而景随情迁,“此雨”已非“彼雨”,词人亦非当年潇洒少年。云低天暗,一只失群的大雁在西风中哀鸣。词人也像这只孤独的大雁一般,遭逢着凄风苦雨,一时之间竟不知身归何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僧庐”即僧房,是词人此时听雨的地点。“鬓已星星也”则点明词人现在已是头发斑白的年纪。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之后,反而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是年少时的追欢买笑,还是中年时期的漂泊劳碌,都已成为过眼烟云。在僧庐下听雨的词人,似乎已悟到禅家万事皆空之境界。此种心境,再听雨声,反而做到心如止水、无动于衷,所以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从题干所问可以看出,并没有特别指向哪个方面,可见应综合考虑。蒋捷这首词借少年、中年与老年听雨的不同感受,高度浓缩了人生的必然历程和共同体味。因此雨在本词中也可以具有多重含义。它首先是自然界的最平常的雨,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永无变化。词人将不变之雨声与自己不断变化之境遇、感触作鲜明对照,以雨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情感变化。恰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雨也可以被理解成词人移情之物,成为他不同人生阶段感情变化之重要见证。最重要的是雨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被词人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味,成为人世间的凄风苦雨。正是这人间风雨使词人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一个流离四方的游子,最后变成一万事皆休、看破一切的头发斑白的老者。词人还非常善于运用一些精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如少年时期的“歌楼”与“红烛”“罗帐”构成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氛围,壮年时的“客舟”与“断雁”“西风”一对应,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而词人老年时寓居“僧庐”则暗示他已受佛家“空幻”思想之影响,达到心如止水之心境。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②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8.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8.上片描绘了一幅悲凄的残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晓雾笼罩,杏花飘零,宫殿冷寂,月光残照。(3分)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2分)
9.本词借春色已逝的遗憾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怨恨。(2分)“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__的惨痛现实;(2分)“无情双燕子,舞东风”两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2分)
赏析
【《白雨斋词话》卷三】陈廷焯曰:“凄丽近南唐二主,词意亦哀以思矣。”
陈子龙,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这首山花子春恨是首借景表情的怀古词,词意动人,所陈之景冷艳,所表之情凄清,短短四十八字的小令把对惜春春去,恨春不住,的情怀表露的一览无余。但和其他的春词不同,由怨春不留,到怨己凭多闲愁。所有由赋到比兴的过程都是在题内尽述了。就象刘禹锡答白居易的诗,刘、白二人都在格式以内。未出题外之意。“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
陈子龙的恨春有何不同呢?不同在用字达意上。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我画在扩号内的字请提问人注意。本来是盎然春意,奈何作者却如此用字?更有下半句的尽、空、无情、等字。(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燕子居然在作者眼中落得无情二字的评语,更甚者还是双燕子。“燕好”是中国人对有情男女爱情的美化词,这里居然被作者灌上无情两字。这里却是作者大有深意呀。不可脱离历史的看人物,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词?
这里给提问的朋友介绍下陈子龙这个人,他是生在明末死在清初的人,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文人,更是个抗清义士,明亡以后多年转战南北追随南明武装反清复明,最后被捕投水而死,死后还被分尸。 了解这样的背景在看这首春恨想必提问的朋友多少读出了作者的题外之意了吧。落花春去,杨柳迷离,故国宫院(景阳宫明永乐年修的)月照残红,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多情燕子哪知我国破神忧,(一点爱国意思没有,所以被作者说成无情双燕。)只知在东风中呢喃。一首写惜春词表诉的是作者情伤故国的忧思。神交南唐的__后主,此处想来亦在情理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18.试分析首句中“绿暗”的表达效果。
19.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8.“绿暗”二字,浓墨重彩,为这个特定的时空背影涂上一层阴沉的底色,使人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凄迷的画面,奠定感情基调,营造出一派清幽的气氛。
19.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词的上片通过落花、风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物象,结出一个“愁”字。下片将“愁”具体化,“灞桥”、“青鸾”,不仅表达了游子的江湖漂泊之感慨,而且传达出怀念情人、音信难通的愁苦。
【解析】
18.
试题分析:上片首句勾勒画面,“三月暮”交待节令,“汀州”点明地点,“绿暗”为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涂上一层阴沉的底色,人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营造一种氛围:春末汀州,绿影阴暗,让人感到凝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9.
试题分析: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在木兰舟中,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春深之景,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下片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理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是个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分析景语,鉴赏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资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的类别和常见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非单一的,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古代诗歌阅读
念奴娇·赋雨岩①
辛弃疾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作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②丘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③,莫教啼鸟惊着。
【注】 ①这是词人被弹劾去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雨岩是带湖附近博山的一处山崖胜景,词人在博山有书舍距此不远。②藉:凭借,借助。③北窗高卧:出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太古时代在生活上无所系念的人)”。
13.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
13.可是我这颗闲着的心呀,不应只是长久地(呆在自然之中)完全依靠山水(的陶冶)。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借此使内心真正地宁静安闲下来的情感;也表达了对自己被弹劾去职、壮志难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失落)、不平(怨愤)之情。
14.塑造了闲适、洒脱/无所系念、高雅(此三个特征答出一个即可)又有些失意的词人形象。通过描写清幽的环境和简朴的劳作休息场景,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写愁乐两忘、不去想今昔是非、酒醉物我两忘,都反映了词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泉”“云”“鹤”等意象表现出词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写独倚栏杆内心寂寞、露冷风急环境凄清,表现了词人的失意。(分析两个方面的形象特征,即可给3分,第四点如从其他角度论述,若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第一问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要结合注释和相关诗句,翻译这两句诗即可。可是我这颗闲着的心呀,不应只是长久地(呆在自然之中)完全依靠山水(的陶冶)。第二问问这两句表达的情感。点明情感。而诗句的情感则要抓住景物即意象和诗中的情语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理解诗句意思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意思”,就要诗句中的关键词,对诗句进行翻译。分析诗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抓住“闲处”“不应”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来分析。
14.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概括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理想抱负等方面去分析。本题的词人形象,要从分析其居住的环境和劳作休想的场景入手,还要抓住词中的意象分析。清幽的环境和简朴的劳作休息场景,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写愁乐两忘、不去想今昔是非、酒醉物我两忘,都反映了词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本题属于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的答题要点:首先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然后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最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好事近
【宋】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①。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 “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
25.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6.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试简要分析。
25.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生活)的词人形象。饱读诗书:词人在月光朗照下的花园、 修竹和书斋中悠闲读书。志趣高洁:词人用芬芳的花、正直的竹及书斋象征自己的博学,又用月色和美玉透露出自己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热爱自然(生活):词人徜徉月下,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26.①侧面描写(衬托)。上片用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窗前掩映的竹林,侧面烘托出月光的宁美好。②比喻。用“玉”比喻“月色”,突出月光的温润莹洁。③虚写(想象)。词人通过眼前十三月亮的描绘出对十五、十六的月亮的神往:十三的月色已是如此美好;到了十五、十六,那月色又该是何等的美好啊。
【解析】
25.
试题分析:注意从“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注意从“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的角度作答。
2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衬托”“比喻”“虚写”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解释,再答出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答出“衬托”“比喻”“虚写”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14.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15.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简要分析。
14.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嫩柳。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而是倍感失落惆怅,孤独痛苦。
15.李白“白发”句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而李煜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李煜和李白都用“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鲜明。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先围绕重点意象对诗歌的上片进行简单的描绘,然后概括诗歌的意境特征,再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__比喻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解释,再分析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答出夸__比喻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解释,再分析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1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2,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3.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1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3.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作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14.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二句写夰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可见诗中的“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隐含着政治色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