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索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3.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2.① 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盼归: ② 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
13.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凄凉的心境和恋恋不舍的离情。词人设想,他已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蓬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于是现出心境的凄凉: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赵长卿的诗歌,了解他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词是是宋朝诗人赵长卿所作的一首抒怀词。作者在客居他乡时,看到鸿雁归去燕子飞来,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触景生情,该词正是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及收复失地的愿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本题的提问非常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问的是情感,应先找情感词,再找具体的意象,借助意象来分析情感。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结尾的常见技巧有:以景结情、直抒胸臆、使用典故等,明确了这一点,答题就简单多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秋霖①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 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 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 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 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① 秋霖:秋天的淫雨。
13.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几幅画面?
14.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13.答:点出“独眺”后,紧扣“眺”字写自己的所见,共有六幅画面:
① 秋雨秋空低沉,② 寂寥南飞大雁(仰视),③ 空蒙江面无舟(俯视),④ 路滑征夫远骑,
⑤ 闺房思妇落泪,⑥ 阴霾秋雨损害作物。六幅画面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愁苦之感。(答1点给1分,答对5点给6分。)
14.答:在尾联,作者用“害”、“更”、“霜雪”这一系列有表现力的词语,突显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运用联想(由实及虚 或 实虚结合)、比喻来表现的。(答对第1点给2分,答对第2点给3 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眺”字写自己的所见,具体画面为“正寂寥时惟有雁”大雁南飞;“极空蒙处并无舟”江面无舟;“蒙蒙路滑征夫骑”征夫远骑;“漠漠寒生思妇楼”思妇楼愁;“已若阴霾害禾稼” 淫雨害物。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已若阴霾害禾稼, 更催霜雪上人头。”诗人由秋天阴雨连绵导致的农作物被损害的情况,自然联想到人生的秋天的逼迫,感慨农人不易的同时也抒发了自身岁月流逝的苦楚。“霜雪”比喻白发。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各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②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12.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13.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12.上片描绘了一幅悲凄的残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晓雾笼罩,杏花飘零,宫殿冷寂,月光残照。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13.本词借春色已逝的遗憾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怨恨。“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__的惨痛现实;“无情双燕子,舞东风”两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以及景物的作用。上片从残春的景象入笔,自然引发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清的钟声,酿造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这是残春的景象,令人仆恓惶惆怅。这五更的钟声响起,不啻如一声声家破国亡的丧音,敲打着词人忧伤的心灵。下面“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两句,又以冷月、旧宫、残花三种意象,进一步渲染寂寞、凄凉的景况。这里用象征陈朝段灭的景阳宫旧事影射明朝的__。曾经照彻陈朝景阳宫殿、目睹过陈后主投井被擒一幕的明月,如今宛如深邃明睿的见证人,冷峻地观照着明朝灭亡后的惨淡景象——暮春的红花在寂寞中纷纷凋残,意味颇为深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结合诗句所写的内容,概括画面的特点。“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应抓住“杨柳”“晓雾”“杏花”“五更钟”“月”“残红”这些意象来分析画面的意境特点。然后结合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答题,可以从内容上分析,写了……内容,烘托……氛围,表现……情感;结构上,与标题的关系,照应(呼应、点明)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作铺垫(形成反衬)。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本词的下片切入人事沧桑,抒写凭吊故国的感伤。“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过片两句承袭上片意脉,呈示一派__的衰败景象。《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为彩蝶的故事。“蝶化彩衣金缕尽”用其事,意谓明朝的皇族贵胄死后,五彩的遗衣化作了蝴蝶,连金丝缕也销蚀殆尽,早已失去帝王家的气象。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朽蚀一空,剥落的画粉飞飞扬扬,只留下萧瑟悲凉之景。这虫蚀楼空的意象,正是奸佞卖国的象征。“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结拍两句,看似描绘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身求荣的丑恶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毫无__的悲恸。这两句含意隐曲,但透过言表,并不难感受到词人的义慨和愤懑。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除了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来体悟情感,还要关注诗歌的注释。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文后题目。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珠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18.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
19.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作简要分析。
18.夕阳西下,小楼染上晚霞,珠帘斜挂在门窗,柔软的金钩弯曲下垂。词人倚在栏杆上,心绪无聊,无法控制心中的忧愁。
19.上片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下片,美少女忽然出现,是那么潇洒,那么风流,使原来低沉的气氛一扫而光,这是扬。通过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塑造了少女的娇羞美丽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答题关键词“先抑后扬的写法”“分析”,答题时,首先分析手法怎样在诗歌中体现,接着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如果你留神一下,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后扬,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概括回答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不超过10个字)
(2)简要分析下阕描写人物形象的艺术。
(3)概括回答,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昏暗、萧瑟、凄冷
(2)对比、用典:昔日驰骋疆场,如今的憔悴疲惫;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或屈原(《招魂》)
(3) ①时光流逝、英雄老去,②壮志难酬、功业难成,③遇失魂落魄、满腹哀怨,④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概括回答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不超过10个字”,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境类题目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本题中给出要求“答案不超过10个字”,答题的内容主要是营造的氛围特点。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分析下阕描写人物形象的艺术”,这是考查诗歌技巧。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的悲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主要针对下阕而问,且是针对“人物形象”,故要找出写人的诗句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概括回答,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借周瑜来写自己年轻时的情况,与下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概括时光的流逝,英雄的老去。“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__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中,主要针对下片提问,故应抓住下片所使用的典故以及所运用的技巧来分析;同时还要结合作者辛弃疾的情况。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7.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8.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7.C
18.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错误是手法分析错误。
18.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主旨分析情感,抒情方式注意从直接、间接和特殊的方式的角度入手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17.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凤栖梧 贺铸
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①,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
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②,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
【注】①倡条:柳枝。②青青:借指“杨柳曲”。
(1)“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析。
(2)这首词上阕写柳的句子“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与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在写柳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1)比喻,“叶”如“眉”,“柳絮”如“白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叶和柳絮的颜色和形态。拟人,把柳树人格化,“偏解皱”写出柳叶通人情,“因谁瘦”写出柳絮飘飞后枝干清瘦的形态。
(2)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手法简单,只是从视觉上写出雨后柳树的青青和清新之色;本词上阕在写柳时,则手法多样,表现在:①正面描写柳树的动态。“拂水倡条”,正面直接描写出柳枝随风拂水,轻柔多姿的状态。②用典。“几赠行人手”,暗用了“古人离别赠柳”的典故,点明离别之事。
(3)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离别后的思念和惆怅。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且明确提问“两种修辞”。然后到诗句中找出修辞手法,按照“明手法——析手法——明效果”的步骤进行答题。。“叶”如“眉”,“柳絮”如“白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叶和柳絮的颜色和形态。“因谁瘦”写出柳絮飘飞后枝干清瘦的形态。“偏解皱”,把柳树人格化,赋予柳树以人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叶通人情。皱叶本是细嫩的柳叶未舒展开来之时的状态,一样如眉之柳叶偏偏解皱,写出了柳叶的对人的情意。待白白的一层绒绒的柳絮随风飞尽,柳叶自然是细细长长瘦条。诗人借景抒情,景中含情,如眉柳叶,因离情皱起,柳絮飘飞,柳树因离情而清瘦,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因谁瘦”又回应了开头的“为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一样叶眉”,“叶子”如眉,“柳絮”如白绵,前者突出形态,后者突出颜色。“偏解皱”“因谁瘦”又赋予二者以人的情态。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上阕写柳的句子‘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与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在写柳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以及写景的技巧。“为问宛溪桥畔柳”点出了送别的地点,也交代了送别之地的典型景物——柳;“拂水倡条”写宛溪桥畔之柳,写景抒情。从正面直接描写出柳枝随风拂水,轻柔多姿的状态,当属于动态描写。“几赠行人手”,暗用了“古人离别赠柳”的典故,点明离别之事。“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的角度包括: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比如本题中,王维的诗句主要突出雨后柳树的颜色,突出清新之意;而本词中主要从正面对柳树进行描写,突出其姿态。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本词下片转写离别之时离别之事,叙事抒情。“今日离亭还对酒”,写作者在送别之地的长亭设宴为友人饯别,喝起离别的酒。此地一为别,朋友也许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写离人对酒长歌,悲伤欲绝。“青青”,当是暗用典故,因《渭城曲》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句子,而借指离别的歌。“唱断青青”,极言感情至深,悲伤至绝。“好去休回首”一句则满含对友人的劝慰。结尾“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两句写离别之后,浓郁、茂盛的柳树,在词人眼中稀疏如前,稀疏之感不必等到秋天柳叶零落之时。悲伤之中隐着深深的思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中,主要针对下片提问,故应抓住下片的意象、活动、情感词内容分析。离别之时,如眉柳叶,因离情皱起,柳絮飘飞,柳树因离情而清瘦,离人对酒长歌,悲伤欲绝,深刻道出离别的伤痛;“好去休回首”一句则满含对友人的劝慰;末尾两句写离别之后,浓郁、茂盛的柳树,在词人眼中稀疏如前,悲伤之中隐着深深的思念。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啬。 C:“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竹。
14.“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至少两种)?有什么艺术效果?
15.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①运用了比喻、对偶、双关、对比的修辞方法。②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
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答出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及其艺术效果3分,其余手法1分)
15.①字面理解:人生就像是客栈,我也是匆匆往来的过路人。②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解析】
14.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比喻、对偶、双关、对比”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作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修辞。
15.
试题分析:首先解释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再从较大的方面蕴含的道理分析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首先解释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再从较大的方面蕴含的道理分析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2.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运用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
13.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
1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从词的上阕筛选写景的词语进行归纳。描写的景物意象有西风、长空、雁叫、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不难看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的。诗歌的意境可分为两大类:雄壮阳刚、内敛阴柔。雄壮阳刚类意境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内敛阴柔类意境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的内容和情感方面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词的基础上,再分析概括词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一方面是雄关、漫道,而且真如铁,另一方面是迈步、从头越,摆在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艰难,但却没有畏缩情绪,表现的是积极乐观的精神,加上注释,答案就显现出来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