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张辑,宋代词人。字宗瑞,号东泽,鄱阳人。受诗法于姜夔。
17.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馀等,起源唐,兴盛于宋。
B.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楼坐山临江,风景佳绝,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C.“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只道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D.“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无忧无虑的闲适心境。
E.此词原调名为《乌夜啼》,作者取末句意改为《月上瓜洲》,自然也含有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
18.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17.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18.寄托词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和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写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写出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
【解析】
17.
试题分析:A项,“起源唐”表述不严谨,应是“起源隋唐”;C项,“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道出了三种愁苦: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大地支离,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收复无望;D项,“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要从全诗的角度理解。并结合诗句分析。通常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题,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该句是写景句,在全词的结尾,是以景结情,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传达的情感可以通过前文内容来解读。上片,写愁,何处是神州,词人是宋代,下片写: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字里行间流露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②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②木末:树梢。
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上片“万里”三句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登临的典故联结起来,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飘逸,其中“吹”字极为生动传神,显出了作者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B.此词上片“正槛外”三句显现了作者心潮的激荡,在他游目骋怀、欣赏壮景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有王勃当年所见情景“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感。
C.此词下片“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声的融入,又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D.此词下片“愁难着”一句以固态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可谓想象奇特,也使得作者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令人回味不已。
19.请给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的形象特征。
18.D
19.①遭人攻击,仕途失意,沉痛悲郁;②年华已老,国难深重,壮志难伸;③漂泊未定,前途渺茫,羁旅愁思。(一点一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共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理解。D项,“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理解有误,应为更加深厚直接。“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自己岁月无多,天下虽大,无奈奸臣当道,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所,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阅读诗歌要注意如下方面,首先抓住诗歌的标题,明确诗歌的内容、题材;然后抓诗歌的注释,明确写作的背景;接着抓诗歌中的景物,明确景情的关系及技巧;最后抓诗歌中的情感词,明确情感态度。比如本题中,四个选项主要针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要特别关注技巧、情感的分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给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的形象特征些”。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从注释来看,词人遭人攻击,仕途失意;从内容来看,上片写登滕王阁览景,下片借景抒情,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十年来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而社稷颠危,国难深重,有志难伸,内忧外患,充满胸间。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更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比如本题中,可以结合注释和诗句内容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15.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15.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16.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能力。首先到诗歌中找出直接写人物的诗句,然后再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老大”写出欲游不能的力不从心;“独处”,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寂寞无聊的心绪;“怯寒”,畏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聊遣情绪而已;这些都是有效信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如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然后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最后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比如本题中,就可以抓住诗句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来把握人物形象。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这属于技巧层面的问题,“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闲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尚想暑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14.上片中,作者借文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
13.B
14.
第一问:上片表达了作者满怀愁绪(离愁、哀愁、愁思)的心情。
第二问:示例:“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万斛”极言愁绪之多,将心中无尽之愁比作千顷江水,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作者内心离愁的深重。以其他诗句为例,解释合理亦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词人写芙蓉红艳夺目,是以眼前美景之乐反衬个中心绪之愁。所以选B。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诗歌的注释“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弃官归隐”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离愁万斛”“去作钓鱼翁”“故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①。
尽日沉烟香一缕②,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③。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④。
【注释】
①止:犹“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3.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
14.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3.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
14.(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2)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词中“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结合词句“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6.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17.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16.词中运用了今夕对比、梦中与现实也进行了对比,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赖。“功名梦断”与“壮岁从戎”形成鲜明的对比。
17.①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②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上阕追昔,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阕伤今,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陆词中的杰作之一。今夕对比、梦中与现实也进行了对比,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赖。“功名梦断”与“壮岁从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在作者的词作中,是情调比较宁静、含蓄的一首。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__
苏 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词中作者主要用了 的修辞写了一个叫“点酥娘”的女子。
(2)这首词反映出了作者 的胸襟和气度。
(1)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
(2)自信、豁达、乐观、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她的歌使人感到风起雪飞,使炎夏变得清凉。从岭南归来变得更加年轻。她的歌声还带着岭南的梅香。听到歌声,感到清凉。看到笑靥,闻到梅香。所以说运用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说,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结合诗句要分析。
1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
12.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注重把握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词的上阕,一二句描写了诗人在被贬之地的生活,每天都重复相同的事情:在溪水边来回地走、在桥边不停饮酒。这些描写体现了诗人的无聊和落寞。词的下阕,一二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蝉鸣干涩、冷蝶飞舞。这些内容表现了诗人的孤寂等。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被贬后的生活是一种无聊、孤寂、无奈的状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要注重“知人论世”,即把握诗人的追求和目前的处境。辛弃疾的一生是追求报国的一生,但却遭到贬谪;一直追求上马杀敌的人,现如今却过着这种落寞、饮酒的生活,可以体会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以及对造成自己处境的朝廷的愤懑之情。再结合诗歌描写的内容,可以发现,诗歌的最后两句,借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使用反语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空有报国之心但不能实现的悲凉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山有时而童巅”是说醉翁所见之山虽有时光秃,但“琅琊珠峰,林壑尤美”之状不会改变。
D.“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E.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16.CD
17.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 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 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C山川变化,有时光秃,难以保持“琅琊珠峰,林壑尤美”;D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D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5选2的题目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诗意和情感错误。
17.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苏词中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以及对欧阳修的赞赏,《醉翁亭记》则写的是一种怡然自乐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主要比较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索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3.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2.① 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盼归: ② 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
13.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凄凉的心境和恋恋不舍的离情。词人设想,他已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蓬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于是现出心境的凄凉: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赵长卿的诗歌,了解他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词是是宋朝诗人赵长卿所作的一首抒怀词。作者在客居他乡时,看到鸿雁归去燕子飞来,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触景生情,该词正是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及收复失地的愿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本题的提问非常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问的是情感,应先找情感词,再找具体的意象,借助意象来分析情感。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问的是“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手法”,结尾的常见技巧有:以景结情、直抒胸臆、使用典故等,明确了这一点,答题就简单多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