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福州北还雨中观梅

元·宋褧

十年久共梅花别,乍见殊佳绝。腊前风景雨中天。翠竹青松恰似映清妍。

繁枝开遍香成阵。触目忘离恨。玉人谁使似冰肌?酒罢歌阑一晌又相思。

15.本词上片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下片后两句“玉人谁使似冰肌?酒罢歌阑一晌又相思”抒情委婉含蓄,请简要赏析。

15.腊月前夕梅花在冬雨忠竞相开放,与青松翠竹交相辉映,色彩绚丽,芬芳怡人。“乍”与“殊佳绝”分别写出词人见到梅花的惊喜之情和对梅花衷心的礼赞。

16.触景生情 ,再次表明对雨中梅花的喜爱之情难以止息,并抒发了一种淡淡的乡愁。“玉人谁使似冰肌”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将纯洁艳丽的梅花人格化,比之为有天仙之美的少女,更增添几分妩媚。梅花的芳香一时使词人沉醉痴迷,乡愁顿消,但欣赏她那冰清玉洁身姿,毕竟无法替代对家乡亲人的挂怀,酒散歌毕后,仍是不断的思念。

【解析】

15.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3.“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14.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5.赏析画横线句“琼珠碎却圆"的妙处。

13.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

14.D

15.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水花溅在荷叶上碎而复圆、水珠圆润晶莹的情景,寓情于景,(1分)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注意积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4.

试题分析:“境界开阔”的说法不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意境概括错误。

15.

试题分析:注意从“比喻”的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什么比作什么,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1)(4分。手法和分析各1分,表达效果关键词及情感各1分。)

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1分),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1分)。

(2)(4分。手法、分析各1分;作用2分,其中表达效果关键词1分,情感1分。)

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1分),突出(1分)乡愁的浓重(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虞美人·梳楼》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词写羁旅他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的心情。“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满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②楚宫腰:以楚腰说柳。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④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13.请指出上阕后三句“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14.结合本首词的下阕来分析词人“肠断”的因由。

答:

13.参考A:哀景衬哀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以。答“比喻”不给满分)眼前的烟柳历经沧桑而衰败,又加上历来被离别之人攀折,如今已是憔悴不堪。词人以哀景衬哀情,借伤柳而伤别,加倍突出了人间的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提及沧桑之感亦可)

参考B:“憔悴楚宫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眼中所见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如楚宫腰的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憔悴不堪,古老且衰败。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眼前烟柳的姿态,而且突出表现了词人心中所生的历史沧桑之感(离愁别恨)。

14.(关键词:秋日、夕阳——漂游思乡;阳关曲——别离之苦;乘舟凭栏——孤寂)夕阳闲淡而且秋光已老,这种凄清孤寂的环境已经让词人心中满是离愁,而送别的《阳关曲》让独自乘舟而去的词人不由得更加肝肠寸断。

【解析】

13.

试题分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从表达技巧而言,有借景抒情的烘托,有拟人的修辞。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张辑,宋代词人。字宗瑞,号东泽,鄱阳人。受诗法于姜夔。

17.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馀等,起源唐,兴盛于宋。

B.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楼坐山临江,风景佳绝,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C.“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只道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D.“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无忧无虑的闲适心境。

E.此词原调名为《乌夜啼》,作者取末句意改为《月上瓜洲》,自然也含有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

18.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17.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18.寄托词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和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写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写出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

【解析】

17.

试题分析:A项,“起源唐”表述不严谨,应是“起源隋唐”;C项,“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道出了三种愁苦: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大地支离,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收复无望;D项,“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要从全诗的角度理解。并结合诗句分析。通常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题,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该句是写景句,在全词的结尾,是以景结情,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传达的情感可以通过前文内容来解读。上片,写愁,何处是神州,词人是宋代,下片写: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字里行间流露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诗后题目。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②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②木末:树梢。

1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上片“万里”三句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登临的典故联结起来,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飘逸,其中“吹”字极为生动传神,显出了作者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B.此词上片“正槛外”三句显现了作者心潮的激荡,在他游目骋怀、欣赏壮景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有王勃当年所见情景“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感。

C.此词下片“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声的融入,又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D.此词下片“愁难着”一句以固态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可谓想象奇特,也使得作者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令人回味不已。

19.请给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的形象特征。

18.D

19.①遭人攻击,仕途失意,沉痛悲郁;②年华已老,国难深重,壮志难伸;③漂泊未定,前途渺茫,羁旅愁思。(一点一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共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理解。D项,“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理解有误,应为更加深厚直接。“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自己岁月无多,天下虽大,无奈奸臣当道,哪里是自己的容身之所,乾坤之大却安放不住、也安放不下他的“愁”。这里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阅读诗歌要注意如下方面,首先抓住诗歌的标题,明确诗歌的内容、题材;然后抓诗歌的注释,明确写作的背景;接着抓诗歌中的景物,明确景情的关系及技巧;最后抓诗歌中的情感词,明确情感态度。比如本题中,四个选项主要针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要特别关注技巧、情感的分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给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的形象特征些”。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从注释来看,词人遭人攻击,仕途失意;从内容来看,上片写登滕王阁览景,下片借景抒情,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十年来宦海沉浮,如流年似水,去日苦短,能有作为的岁月不多了。而社稷颠危,国难深重,有志难伸,内忧外患,充满胸间。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更勾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比如本题中,可以结合注释和诗句内容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15.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15.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16.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能力。首先到诗歌中找出直接写人物的诗句,然后再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老大”写出欲游不能的力不从心;“独处”,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寂寞无聊的心绪;“怯寒”,畏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聊遣情绪而已;这些都是有效信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如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然后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最后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比如本题中,就可以抓住诗句中对人物的直接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来把握人物形象。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这属于技巧层面的问题,“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闲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尚想暑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14.上片中,作者借文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

13.B

14.

第一问:上片表达了作者满怀愁绪(离愁、哀愁、愁思)的心情。

第二问:示例:“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万斛”极言愁绪之多,将心中无尽之愁比作千顷江水,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作者内心离愁的深重。以其他诗句为例,解释合理亦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词人写芙蓉红艳夺目,是以眼前美景之乐反衬个中心绪之愁。所以选B。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诗歌的注释“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弃官归隐”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离愁万斛”“去作钓鱼翁”“故国”。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①。

尽日沉烟香一缕②,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③。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④。

【注释】

①止:犹“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3.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

14.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3.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

14.(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2)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词中“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结合词句“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可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6.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17.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16.词中运用了今夕对比、梦中与现实也进行了对比,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赖。“功名梦断”与“壮岁从戎”形成鲜明的对比。

17.①早年的理想破灭,年华虚度,功业无成。②大好河山没有收复。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上阕追昔,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阕伤今,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陆词中的杰作之一。今夕对比、梦中与现实也进行了对比,上片写过去壮岁从戎的豪迈气概,一往无前,下片写今天归老江湖的寂寞心情,万般无赖。“功名梦断”与“壮岁从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在作者的词作中,是情调比较宁静、含蓄的一首。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