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中秋夜潮

(宋)史达祖①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②双绝。

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③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④。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注】①史达祖,南宋词人。韩侂胄当国时,负责撰拟文书。韩侂胄于嘉泰四年追封岳飞为“鄂王”,次年追论秦桧之罪,改其谥为“谬丑”。②斗成,拼成。③沉冤,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有大功,然而夫差听信谗言,竟令子胥自刎,将其尸沉于江中。子胥死后,传说有人见他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④蟾蜍窟,即月宫。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

【小题1】本词上片运用伍子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2】下片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小题1】用伍子胥典故扣住诗题中的潮水,含蓄深远;突出潮水在中秋圆月映照下之白(3分)借白浪皓月的景象表达希望伍子胥之类忠君爱国却蒙受冤屈的忠臣昭雪冤愤的愿望,传达词人的慷慨愤激之情(2分)

【小题2】下片景物描写营造了皓洁壮阔的意境。(2分)一二句写月兼写海,月光铺泻,直照海底蛟龙洞穴。三四句,写潮兼写月,潮声震动月宫。(2分)五六句合写月、潮,月光皎洁,白浪喷雪,上下一派晶莹。为诗人抒发豪情奠定基础(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说出本词上片运用伍子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这是对典故的考查,首先解释典故含义,接着从分析表达效果结合诗句分析。“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这里的一个着眼点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莹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喷涌而来,这岂不象征着伍子胥的“沉冤”已经洗雪干净! “子胥见嫦娥”则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来表达伍子胥那一片纯洁无垢的心迹,也借此而为伍子胥一类忠君爱国而蒙受冤枉的豪杰__昭雪。按:公元1204年夏(史料记载为嘉泰四年五月),韩侂胄在定议伐金之后上书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论秦桧主和误国之罪,改谥“谬丑”。韩氏之所为,其主观目的姑且不论,但在客观上却无疑大长了抗战派的志气,大灭了投降派的威风,为岳飞伸张了正义。史达祖身为韩侂胄的得力幕僚,他在词里写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与此事有关。它使读者明白:史氏虽身为“堂吏”,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爱憎,以及对于国事的关注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片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题干关键词“下片景物描写”,抓住关键意象,分析意境。答题时先一句话总括意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中具体意象分析,最后点明作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__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分析意境答题思路  :不同的命题形式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如果是笼统地简要分析意境,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①描述诗歌的意境。②概括意境的特点。③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

古代诗歌阅读

点 绛 唇

曹组

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暮山无数。归雁愁远去。

十里平芜,花远重重树。空凝伫。故人何处。可惜春将暮。

19.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

20.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19.运用了斜阳、暮山、归雁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斜阳穿窗、暮山归雁,孤寂冷清的暮春图景

20.下片抒发了作者惜春怀人之情,平芜远望,树木重重,春色将暮,引发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接着追问“故人何处”,叹息“春将暮”,进一步表达出作者的惜春怀远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夕阳透过云照射在楼上窗户上,远看是暮色中的群山。归去的大雁,把人的愁绪带走了。诗人正是通过夕阳、远山、归雁这些意象,营造出孤寂的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0.

试题分析:“空凝伫”可见主人公伫立了很久,但一“空”写出,这一切是徒劳的远望。树木重重,春色将暮,“故人何处”,朋友在何方,可见思念之深。“可惜春将暮”古诗词中,“春暮”往往有伤春之情,也有时光逝去的无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千秋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僚和朋友。

12.词的开头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13.“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12.描绘了一派城郊暮春生机盎然的景象。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 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3.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借代、比喻、夸张:“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优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词人愁之深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特点及作用。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该词一起句就标明了作者身处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水边沙外”。“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论水边沙外还是内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气息。“春寒退”,春天即将归去。这种恋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惆怅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乱,莺声碎”,写“花影”,可见阳光明媚;写“莺声”,可见境界清幽。“花影”、“莺声”相互照应,应是一派明柔春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景物特点的分析,并考查作用。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本题“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论水边沙外还是内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气息。“春寒退”,春天即将归去。这种恋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词人惆怅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乱,莺声碎”,写“花影”,可见阳光明媚;写“莺声”,可见境界清幽。“花影”、“莺声”相互照应,应是一派明柔春景。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内容及表现手法。“春去也”呼应开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现得更沉重,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而“飞红万点愁如海”,以落花飘零衬愁情,其悲怆绝望的心情更令读者惊心,以海喻愁乃词人内心深处的断肠泪凝聚而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优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词人愁之深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中秋雨

萧汉杰【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

19.“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0.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9.(1)“情”具体指的是“愁”。

(2)产生“愁”的原因是:①中秋夜雨,无月可赏;②贫穷无助,漂泊在外;③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无人诉说;④国家灭亡,内心伤感。(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0.参考答案一:同意这种说法。(1)今年不可能无月看,月亮自有它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人的境况而变化;有月或无月不因贫富而有别,所以这句诗违背了常理。(从为什么违背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2)这一句“无理之语”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飘零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失国失家,愁绪满怀,把握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情。(从更强烈地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参考答案二:不同意这种说法。(1)“今年无月看”,因为今夜中秋有雨,确实无月可赏,符合自然常理。加上词人此时情绪低落,无心赏月,符合人之常情。(从为什么符合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2)这一句“贫得今年无月看”,深刻写出词人生活困窘、贫穷无助,飘零在外、孤独寂寞,失国失家、愁绪满怀,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住,何来赏月之心绪?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句诗符合常理,让人更真切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境遇与忧愁。(从对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该题中首句“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已经点明作者情感是“愁”。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如“贫得今年无月看”与标题“中秋雨”可分析得出“中秋夜雨,无月可赏”。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中对诗句的理解。如该题中题干“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紧抓关键词“无理”“佳”,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分别可从“符合常理”与 “表达情感”两方面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3.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14.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3.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凉的感情基调。

14.①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年华逝去的感伤、故人零落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愤慨等情感。(1种情感1分,3分)②上片“二十年、重过南楼”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下片“故人今在否”则抒发故人零落后的孤独,“旧江山、浑是新愁”新旧对比,凸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1处1分,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答题关键词“景象”“ 开头两句”。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手法。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诗句”,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异乡”“独上” “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 “贫官”“客”“离恨”。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4.对这首词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B.“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

C.“清风散晓霞”抒发了作者早起时眼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此刻神清气爽的愉悦心境。

D.“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14.C

15.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三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要有分析才能得满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踪无定的生涯况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从时间方面落笔。“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接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选项B“视听结合”是一种描写手法;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

江城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③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

13.上片写景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3.上片写景围绕“幽”字展开的。作者的居所青山环绕,远离尘嚣,一派幽静;屋前流水潺潺,山鸟欢鸣,以动衬静,更显环境清幽。

14.(1)对年华已老无法施展怀抱的无奈。作者也曾追求功名,可金已亡,并且自己已经老了,还能怎么办呢?(2)隐居之乐:幽居环境清新可人,归隐生活闲适自在。(3)世事之倦:通过少日与老日的对比(少日功名自许,老去万事成空)表达对世事的厌倦,表达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屋上青山是静景,阶前流水和山鸟是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和心情的闲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在答题时,要结合着词的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通过对词的环境描写来分析词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分析词人运用的对比表现手法,来感悟词人的人格理想。例如,从词人的年少和年老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世事的厌倦,对隐居生活的安逸,从而表达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

(1)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

②__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 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曰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2)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__之痛,故国之思。(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消逝、景色惨淡的画面,然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复国的向往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人自伤心花自笑”,呼应上片“添我千行清泪也”,深寓了忧国的情怀。

最后两句“凭燕子,骂东风”是很新奇的结尾,对于春天的归去,古典诗词中一般都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而此处却表示了怨愤之情。在子龙词中“东风”往往是送走春天的祸首:“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点绛唇》)、 “几处垂杨,不耐东风卷”(《醉落魄》)、“几阵东风,残月梨花碎”(《醉花阴》)、 “夭桃红杏春将半,总被东风换”(《虞美人》)。是东风吹残了花草,是东风送走了春天,“几度东风人意恼”(《蝶恋花》),东风是恼人的,是应该受到斥责的,这样写不同一般。在这些词句中。是否都另有寓意,固然难说,但是“凭燕子,骂东风”,总让人感到有些特殊的含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春暮

寇准①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②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①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②菱花:指镜子。

1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19.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道:“忠愍诗(情思)凄婉。”试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

18.描绘了一幅衰落残败、宁静沉寂的暮春图景。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小梅缀枝,堂外细雨蒙蒙,堂内屏风半掩,余香袅袅,给人衰残沉寂之感。营造了衰败孤寂的伤感氛围,引出下文闺中思妇的形象。(其他补充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9.从描绘的景物看,词中之景皆处暮春,衰落惨败,迷蒙孤寂,营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凄惋动人;从抒发的情感看,词人写闺中思妇,面对衰败孤寂之暮春残景,心情黯然,内心满是对春色逝去的感伤惋叹、闺中独处的孤寂落寞以及对远人的绵绵思念。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对全诗内容整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抓住上阕的意象,把这些意象连缀成一个画面。再回答这种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以及其表达效果。“春色将阑”,春将去!那清脆的鸟啼似乎也随着春光的消逝而透出了苍桑,入耳再也不是良辰美景时的百媚千娇了。女主人的目光掠过远方,只见无边无际的绿已逐尽了芳踪,心中对春的留恋与伤感越发浓重。收拢目光,细看楼前的梅树,早已是红英落尽,再也看不见春日的满树繁花,小小的青梅已从枝叶间探出头来,似在无言地告诉女主人春已随落花流水远去了,任多么伤情的心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本来就幽静的画堂,在满 天烟雨的映衬下,更显出了无限凄清,而半掩的绣屏遮住了兰香,只见袅袅香烟萦绕在堂内,让这安静的画堂平添了几许凄迷与悲凉。想当初男主人没有离去时,这 精美的画堂该是何等快乐的地方!两情缱绻,比翼齐飞,可以一起吟风咏月,一起弄墨调丹。只是此际人去楼空,睹物思人,更让人愁肠百结。这烟雨濛濛中的画 堂,这余香袅袅中的屏山,物是人非,情怀难遣,怎不让女主人悲从中来?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诗歌表达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忠愍诗思(情思)凄婉。” 这样的情感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以及全诗表达的情感去作答。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两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②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③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

(2)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接着写“忍泪”的原因,再写前路的艰险,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

(3)①夸张、对偶;②表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时结合首联的位置和内容,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入手答题。首联在内容上: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②结构上: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气氛;③用杨花的纷乱如雪,烘托离京时心绪的烦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联作用(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奠定情感基调,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考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通过抓住关键“上阕的行文思路”,梳理诗歌内容,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接着写“忍泪”的原因,再写前路的艰险,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首先应审清题干,答题区间在上片,通过抓住关键“上阕的行文思路”,梳理诗歌内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两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情感。首先答出修辞手法,只答“对偶”不得分;答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等意思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上高楼” “江山改”“尽白头”。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