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4.“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14.①描绘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画面;②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示例一】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①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一样是人生的行人过客。③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准确。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淡月微云”,再联系具体语境“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分析理解。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根据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可体会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意思是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这句用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意象,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如本题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试题分析:是开放性试题,可以认可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也可以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诗歌和自己的理解把理由说清楚。如本题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有关诗人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豪放达观,还是认为失意惆怅。也可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然后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于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叶梦得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1)请对上片后两句“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作简要赏析。

(2)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用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朋友的船远去,几乎看不到了,可夕阳依依不舍地一再回首的情形。与“侵晓”呼应,写出送别时间之长,表达留恋之情。

(2)“乐圃”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现对朋友的牵挂和相思;“寄声”句直抒胸臆,表现与朋友离别的忧愁;“桂丛”句运用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归故里和朋友相聚的情感。(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残日回头”从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角度,根据拟人的生动形象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大意及诗歌主旨,从送别时间长、留恋之情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抓住“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的关键词“残日”“回头”,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从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由诗歌标题“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可知这是一首与友分别的诗歌,结合着“乐圃”“寄声”“桂丛”等关键词,从与友人分别、渴望归故里和与友相聚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抓住关键词“乐圃”“寄声”“桂丛”等,再联系标题中的“送”“寄程致道”,从思乡和思念好友的角度分析作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文后各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

(3)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对此,你如何理解?

(1)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

(3)“突兀感”:上片写雁遇重云,船遭恶浪 ,景象危厄;下片转而写春波荡漾,梅生新枝,生意盎然。 “欣悦感”: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词人眼中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 ,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文首句的作用。“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应该从诗句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一般首句写景的作用有塑造环境,渲染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如本题“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如本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分析。“‘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从上下片分析。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法的浓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结合题干提示分析上下文的不同。分析突兀感和欣悦感,如本题“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石塘,苏州之小长桥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歇拍展开水面。头指船头。恶者,甚辞,猛也、厉害也。禁持,摆布也,禁,念阴平。都是宋人口语。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飞之雁,岂是重云所可遮拦?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

古代诗歌阅读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19.清人陈廷焯云:“‘红纱一点灯’真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20.这首词由夜至晨,总共描绘了三处富有寓意的春景。请指出这三幅春景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寓意。

19.①寓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

②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

20.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齐飞: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该诗句的大致意思分析,“红纱一点灯”的意思是“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它反映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因此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同时“灯”具有一定的象征义。根据这些总结答案,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全面把握该词内容,抓住其中的“花外子规啼月”“庭下丁香千结”“梁间双燕齐飞”等内容概括分析。最后联系本词表现的思想内容考虑,这些图景或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或反衬了闺中思妇形单影只。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7.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6.AD

17.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 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技巧。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全面理解诗歌。然后针对选项逐一分析,再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所需的选项。A项,断断续续错,应是停止。D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么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而表达技巧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本题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简单多了。

17.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词句和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要结合诗词和作者进行分析异同,可知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则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相同点二者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 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问题是问二者的异同,分析情感要抓住“谁知”“空”等情感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详加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好事近

吕渭老(南宋)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1127年靖康之变,局势危急,宋室南渡,士人也纷纷南迁。这首词就是吕渭老南渡后,写给友人的。①惹:同“偌”,如此。“惹报”有作“为报”。②南楼:词人在南方的住处。

13.这首词语言简明平实又意蕴丰富,简析首句在这首词中的作用。

14.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给友人的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首句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渲染词人南渡时寒冬飞雪肃杀的环境氛围,冒雪过江又暗示出国破家亡动荡、紧张的社会氛围;为南渡后给友人写信报平安做铺垫。

14.表达自己南渡后,国破家亡、年华虚度的无奈和痛苦;与朋友离散的失落;无法建功立业的郁愤之情。作者用“报布帆无恙”传达南渡平安到达的信息;“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表现国破家亡、年华虚度的无奈、痛苦;“一咏一觞谁共”表现不能与朋友团聚共饮的失落;“负平生书册”表现辜负平生学问,无法为国建功立业的郁愤之情。(思想感情3分,分析对1点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词作上片写抵达江南,并报平安。“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之时,当正值寒冬季节,而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显然交代了地点、季节和气候;这种天气渲染的自然是寒冬飞雪肃杀的环境氛围。从后文的情感内容来看,此处应起着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逐联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词中的“报布帆无恙”“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等带有强烈主观感受的词句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由诗歌注释可知,这首诗歌写于安史之乱后,据此可判断,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遭遇。然后再抓住关键词“报布帆无恙”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 负平生书册”等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后面题。

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7.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E.“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18.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17.AB

18.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项说作者听闻“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所以选AB。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选项A就属于考查曲牌名,选项B属于考查思想内容方面的知识。CDE是从诗歌的表现手法角度及表达效果角度来鉴赏的。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先描述出“梅花惊作黄昏雪”的大意,例如,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然后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着眼于诗歌整体意境,联系上下句进行感悟。例如,“梅花惊作黄昏雪”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使得因为美妙的笛曲遏止的行云把凤凰台都遮住,满树梅花感动得纷纷飘落,化作黄昏的片片飞雪,感到“暗香浮动”送来的阵阵幽香。“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C.“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D.“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的“鹤”相同。

E.“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8.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17.CD

18.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C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D项意境不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分析诗句内容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C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写“淝水之战”的用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如本题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别诗

(南朝)范云

孤烟起新丰,归雁出云中。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折桂衡山北,采兰沅水东。

桂折心焉寄?兰采意谁通。

12.诗的五、六句中,“满”“空”两字可谓灵动传种,请试作分析。

13.结合课本中所学过的《涉江采芙蓉》,说说诗的最后四句吉“折桂”“采兰”二事的作用。

12.“满”不仅点出离别时河水满溢的情状,更暗含着主人公离别时感情的深重,似乎如那河水一般满溢。 “空”与上句“满”相对,突出的是月的亏宅、不圆满,这显然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写出了主人公因企盼团聚而不得的空落与失望之情。

13.兰桂等香花异草,常用来喻品行高洁、感情忠贞。诗人在这里言此二事,与《涉江采奖蓉》一样,借以表达主人公对感情的忠贞,对远行之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满”不仅点出离别时河水满溢的情状,更暗含着主人公离别时感情的深重,似乎如那河水一般满溢。“空”与上句“满”相对,突出的是月的亏宅、不圆满,这显然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写出了主人公因企盼团聚而不得的空落与失望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满”不仅点出离别时河水满溢的情状,更暗含着主人公离别时感情的深重,似乎如那河水一般满溢。“空”与上句“满”相对,突出的是月的亏宅、不圆满,这显然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写出了主人公因企盼团聚而不得的空落与失望之情。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本题要求“折桂”“采兰”二事的作用,兰桂等香花异草,常用来喻品行高洁、感情忠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结合《离骚》的意象分析。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如本题诗人在这里言此二事,与《涉江采奖蓉》一样,借以表达主人公对感情的忠贞,对远行之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