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 (宋)严蕊①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卜算子 (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②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①严蕊,台州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落风尘,曾因被诬而入狱,受严刑拷打但宁死不认,后无罪释放。《如梦令》《卜算子》为其表白心迹之作。②东君:司春之神。
23.《如梦令》一词所咏之物为花,前四句皆是空际著笔,末句的“武陵”二字则暗示了此花为 (花名),别有一番意思。
24.在《如梦令》《卜算子》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白自己的心迹的?请联系具体词句作简要赏析。
23.桃花。
24.《如梦令》一词,“武陵“一句,为用典,有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之意。《卜算子》一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句直抒胸臆,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痛苦与无奈;“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句借自然现象比喻自身命运,表达的是心中的哀伤与期望;“若得山花插满头”句则用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平淡生活的向往。(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注意从文句中分析意象的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24.
试题分析:注意抒情的方式,主要是用典和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20.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
21.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0.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1分),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为杜鹃出场作铺垫(1分),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1分)
21.运用反衬手法(1分),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总结诗句解释的内容,“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含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语言能力,赏析要以手法为主从意象、意境、情感几个角度考虑,“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反衬手法,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浣溪沙
李清照
绣面①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②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①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故云“绣面”。②宝鸭:衩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③一面:指整个脸上。
14.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义丰。请赏析 “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15.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4.绣面上的芙蓉一笑而开,“开”化静为动,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开”不仅实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锎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以花衬人,以花喻人,相得益彰,生动形象。
15.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容颜,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半笺娇恨寄幽怀”写出少女对情郎的思念和幽怨,准备写信寄托相思;“月移花影约重来”写她大胆与情郎相约,表现她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与大胆追求。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炼字题。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又要把关键词还原到句子中,理解句子的含意。当时的妇女多有在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古人常用“芙蓉”来写女子娇容。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古人常用“芙蓉”来写女子娇容。
15.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概括诗词中的形象,关键是要抓住诗词中对形象进行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上片“绣面芙蓉”“斜飞宝鸭”是对女子容貌的描写,“眼波才动”是对女子神态、动作的描写。下片中“半笺娇恨寄幽怀”体现了女子的心理约重来”是女子的心思。综合起来,需要概括的人物形象就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上片“绣面芙蓉”“斜飞宝鸭”是对女子容貌的描写,“眼波才动”是对女子神态、动作的描写。下片中“半笺娇恨寄幽怀”体现了女子的心理约重来”是女子的心思。综合起来,需要概括的人物形象就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各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
13.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13.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1分)。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作者内心的凄苦。(2分,大意对即可。青云,本指轻薄漂浮的白云,这里比喻柳絮。若学生描写景象时说“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也对。)
14.表达了词人思乡思亲、羁旅漂泊、伤春之情。(3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思亲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凄切,写出作者羁旅漂泊之苦;借“落花”表达出词人伤春之情。(3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鉴赏,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XX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这类题目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总结意境特点,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
14.
试题分析:“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1】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2分),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1分)。
【小题2】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2分),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写景手法: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与鉴赏,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4.“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14.①描绘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画面;②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示例一】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①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一样是人生的行人过客。③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准确。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淡月微云”,再联系具体语境“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分析理解。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根据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可体会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意思是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这句用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意象,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如本题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试题分析:是开放性试题,可以认可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也可以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诗歌和自己的理解把理由说清楚。如本题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有关诗人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豪放达观,还是认为失意惆怅。也可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然后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于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叶梦得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1)请对上片后两句“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作简要赏析。
(2)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用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朋友的船远去,几乎看不到了,可夕阳依依不舍地一再回首的情形。与“侵晓”呼应,写出送别时间之长,表达留恋之情。
(2)“乐圃”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现对朋友的牵挂和相思;“寄声”句直抒胸臆,表现与朋友离别的忧愁;“桂丛”句运用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归故里和朋友相聚的情感。(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残日回头”从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角度,根据拟人的生动形象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大意及诗歌主旨,从送别时间长、留恋之情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抓住“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的关键词“残日”“回头”,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从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由诗歌标题“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可知这是一首与友分别的诗歌,结合着“乐圃”“寄声”“桂丛”等关键词,从与友人分别、渴望归故里和与友相聚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抓住关键词“乐圃”“寄声”“桂丛”等,再联系标题中的“送”“寄程致道”,从思乡和思念好友的角度分析作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文后各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
(3)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对此,你如何理解?
(1)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
(3)“突兀感”:上片写雁遇重云,船遭恶浪 ,景象危厄;下片转而写春波荡漾,梅生新枝,生意盎然。 “欣悦感”: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词人眼中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 ,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文首句的作用。“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应该从诗句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一般首句写景的作用有塑造环境,渲染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如本题“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如本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分析。“‘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从上下片分析。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法的浓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结合题干提示分析上下文的不同。分析突兀感和欣悦感,如本题“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石塘,苏州之小长桥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归家,又有何愁?原来是:“打头风浪恶禁持。”歇拍展开水面。头指船头。恶者,甚辞,猛也、厉害也。禁持,摆布也,禁,念阴平。都是宋人口语。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飞之雁,岂是重云所可遮拦?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
古代诗歌阅读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19.清人陈廷焯云:“‘红纱一点灯’真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20.这首词由夜至晨,总共描绘了三处富有寓意的春景。请指出这三幅春景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寓意。
19.①寓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
②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
20.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齐飞: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该诗句的大致意思分析,“红纱一点灯”的意思是“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它反映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因此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同时“灯”具有一定的象征义。根据这些总结答案,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全面把握该词内容,抓住其中的“花外子规啼月”“庭下丁香千结”“梁间双燕齐飞”等内容概括分析。最后联系本词表现的思想内容考虑,这些图景或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或反衬了闺中思妇形单影只。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7.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6.AD
17.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 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技巧。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全面理解诗歌。然后针对选项逐一分析,再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所需的选项。A项,断断续续错,应是停止。D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么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而表达技巧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本题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简单多了。
17.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词句和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要结合诗词和作者进行分析异同,可知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则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相同点二者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 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问题是问二者的异同,分析情感要抓住“谁知”“空”等情感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详加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