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 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17.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作简要分析
18.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17.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或隐士)形象。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
18.全词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词中的“新燕”“轻鸥”“歌”“ 清酒”等意象为词人“渔钓”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词人置身其间,自在快乐。词人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乐于隐逸的思想情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必须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合计内容。理解时抓住能表现主人公形象的词句,包括居住的环境,言行举止等。诗中第二句“只将渔钓送年华”写了主人公的钓鱼,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无聊。结合注释理解,主人公表面的快乐不过是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写景抒情的特点。写景与抒情之间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情生情。全词表现的乐于隐逸的思想情感已融入写景之中,词中的“新燕”“轻鸥”“歌”“ 清酒”等意象为词人“渔钓”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词人置身其间,自在快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①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①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②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贺知章曾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13.这首词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4.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13.①词的前两句描绘一幅暮春之景,后面一个“愁“字点明惜春、伤春之情;②下片“九十光阴能有几”更进一层,表达时光易逝的伤感;③“拚一醉”表达及时行乐的乐观和豁达;④最后“他年泪”点明借酒消愁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14.下片运用了反问,用典,直接抒情等表达技巧。“九十光阴能有几”, 一句巧用反问凸显了春光之短暂;“金龟解尽留无计”,利用贺知章典故表达了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不能挽留春天脚步的遗憾;最后三句直抒胸臆,为驱遣春愁,东城买酒,喝他个一醉方休,以换取暂时的欢乐。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而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下片“九十光阴能有几”更进一层,表达时光易逝的伤感;“拚一醉”表达及时行乐的乐观和豁达。注意要结合全词分析,注意答案的全面性。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寄语”一句,谓向酒肆索酒。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乐中兴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技巧。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技巧。第三步,简析这种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下片运用了反问,用典,直接抒情等表达技巧。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2.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 (宋)严蕊①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卜算子 (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②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①严蕊,台州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落风尘,曾因被诬而入狱,受严刑拷打但宁死不认,后无罪释放。《如梦令》《卜算子》为其表白心迹之作。②东君:司春之神。
23.《如梦令》一词所咏之物为花,前四句皆是空际著笔,末句的“武陵”二字则暗示了此花为 (花名),别有一番意思。
24.在《如梦令》《卜算子》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白自己的心迹的?请联系具体词句作简要赏析。
23.桃花。
24.《如梦令》一词,“武陵“一句,为用典,有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之意。《卜算子》一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句直抒胸臆,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痛苦与无奈;“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句借自然现象比喻自身命运,表达的是心中的哀伤与期望;“若得山花插满头”句则用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平淡生活的向往。(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注意从文句中分析意象的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24.
试题分析:注意抒情的方式,主要是用典和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20.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
21.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0.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1分),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为杜鹃出场作铺垫(1分),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1分)
21.运用反衬手法(1分),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总结诗句解释的内容,“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含义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语言能力,赏析要以手法为主从意象、意境、情感几个角度考虑,“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反衬手法,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浣溪沙
李清照
绣面①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②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①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故云“绣面”。②宝鸭:衩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③一面:指整个脸上。
14.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义丰。请赏析 “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15.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4.绣面上的芙蓉一笑而开,“开”化静为动,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开”不仅实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锎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以花衬人,以花喻人,相得益彰,生动形象。
15.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容颜,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半笺娇恨寄幽怀”写出少女对情郎的思念和幽怨,准备写信寄托相思;“月移花影约重来”写她大胆与情郎相约,表现她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与大胆追求。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炼字题。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又要把关键词还原到句子中,理解句子的含意。当时的妇女多有在脸上贴绣画的习惯,其内容以花鸟为多,此处即是说面上绘有芙蓉。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古人常用“芙蓉”来写女子娇容。借芙蓉之开极有力地衬托出了少女之笑。此外“开”之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颜开,又可暗指少女的情窦初开,为全词统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芙蓉一笑而开,变静为动,看似颇为无理,实则更显有情。本来芙蓉贴饰是静止的,但因为少女一笑,红颜晕开,落到人眼里仿佛连芙蓉花也迎风而绽,倍添精神古人常用“芙蓉”来写女子娇容。
15.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概括诗词中的形象,关键是要抓住诗词中对形象进行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上片“绣面芙蓉”“斜飞宝鸭”是对女子容貌的描写,“眼波才动”是对女子神态、动作的描写。下片中“半笺娇恨寄幽怀”体现了女子的心理约重来”是女子的心思。综合起来,需要概括的人物形象就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上片“绣面芙蓉”“斜飞宝鸭”是对女子容貌的描写,“眼波才动”是对女子神态、动作的描写。下片中“半笺娇恨寄幽怀”体现了女子的心理约重来”是女子的心思。综合起来,需要概括的人物形象就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各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
13.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13.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1分)。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作者内心的凄苦。(2分,大意对即可。青云,本指轻薄漂浮的白云,这里比喻柳絮。若学生描写景象时说“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也对。)
14.表达了词人思乡思亲、羁旅漂泊、伤春之情。(3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思亲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凄切,写出作者羁旅漂泊之苦;借“落花”表达出词人伤春之情。(3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鉴赏,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XX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这类题目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总结意境特点,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
14.
试题分析:“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1】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2分),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1分)。
【小题2】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2分),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写景手法: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与鉴赏,可利用“三看三抓”法,即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关键词、诗歌主旨等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4.“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
14.①描绘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画面;②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示例一】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①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一样是人生的行人过客。③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准确。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淡月微云”,再联系具体语境“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分析理解。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根据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可体会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意思是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这句用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意象,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从意象入手,意象一般都有固定的寓意,意象和作者情感紧密相关,还要知人论世,一般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如本题作者与友人连夜扬帆分别,此时云色微茫月色暗淡,表达了他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
15.
试题分析:是开放性试题,可以认可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也可以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诗歌和自己的理解把理由说清楚。如本题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不必为一己之情忧伤,应当随遇而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有关诗人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豪放达观,还是认为失意惆怅。也可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然后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于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叶梦得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1)请对上片后两句“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作简要赏析。
(2)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用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朋友的船远去,几乎看不到了,可夕阳依依不舍地一再回首的情形。与“侵晓”呼应,写出送别时间之长,表达留恋之情。
(2)“乐圃”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现对朋友的牵挂和相思;“寄声”句直抒胸臆,表现与朋友离别的忧愁;“桂丛”句运用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归故里和朋友相聚的情感。(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残日回头”从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角度,根据拟人的生动形象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大意及诗歌主旨,从送别时间长、留恋之情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抓住“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的关键词“残日”“回头”,在理解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从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由诗歌标题“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可知这是一首与友分别的诗歌,结合着“乐圃”“寄声”“桂丛”等关键词,从与友人分别、渴望归故里和与友相聚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可抓住关键词“乐圃”“寄声”“桂丛”等,再联系标题中的“送”“寄程致道”,从思乡和思念好友的角度分析作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