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氓》中语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匪来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意的姑娘。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写出婚礼的隆盛,透露出女主人公新婚的欢乐和幸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①,往事后期②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②后期:日后的约会。
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请加以分析。
14.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作者从中获得的不是“乐”,而是“愁”,这是为什么?请加以分析。
13.①“弄”,用手把玩,运用了拟人手法。花本是无知之物,然而它竟弄起“影”,花似乎变成了一群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仙女。不说风吹,而说“花弄”使无知之物充满感情,使自然之物充满人的意趣,使花有了人格化的力量。②“花弄影”是优美的动态形象,具有动感和活力。③与想象中“明日落红满径”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感情。(一点2分,共6分)
14.①作者看到春天即将逝去,不免产生伤春惜春的悲愁;(2分)②时间流逝,年华已老,感慨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愁;(2分)③孤独愁苦,借酒消愁愁更愁。(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请加以分析”,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诗,考查的方向是通过炼字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后,回顾炼字的基本步骤, 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运用了什么手法,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最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况,并规范答案。一般这样表达: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前)后文的……(表感情,谈作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作者从中获得的不是“乐”,而是“愁”,这是为什么?请加以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人的情感,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词,考查的方向是词人的情感。 然后,通读理解全诗(包括题目),分析词人情感。分析词人的情感,一可借助诗歌题材,二可借助诗歌中的关键词,由“送春春去几时回?”可知,词人为春天即将逝去而伤感愁苦,“伤流景”,词人感叹时间流逝,自己年华已老。三可借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沙上并禽池上暝”,暗示自己孤独寂寞,也是“愁”因之一。最后规范答案,明确指出诗人情感,再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4.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描写简要说明。
15.结合全词,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14.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写出“早春”,2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15.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景物联想到人生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上片写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 重阳
__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诗写于1929年10月,此时作者正在闽西革命根据地,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土地革命战争。
1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黄花”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5.“黄花”是菊花。(1分)从视觉(写所见之景)和嗅觉(写所嗅之香)两个角度写。(2分)不仅表现了战地重阳节观菊花的欣喜,而且抒发了乐观、昂扬的情怀。(2分)
16.用了对比(或比喻、象征)的手法。对比,把秋风劲吹的秋天与春风和煦的春天对比,突出了秋风劲吹带来的美丽感觉,表达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美好情景。比喻,把秋风劲吹的秋天比着春风和煦的春天,形象地写出了战地秋天的勃勃生机(苍劲有力),表现了革命斗争的美好前景。象征,以秋风象征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表面上是赞美秋风劲吹带来的自然界的美好,实际上是形象地赞美了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斗争。(写出手法2分,分析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 “黄花”是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黄花”是视觉所见,“分外香”是嗅觉。所写景色开阔、有生机。表达作者对秋光的喜爱,联系注解,可知抒发了乐观、昂扬的情怀。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修辞手法答对比(或比喻、象征)都可以。答题步骤:(1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为什么是哪种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如:对比,把秋风劲吹的秋天与春风和煦的春天对比,突出了秋风劲吹的感觉,表达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美好情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3.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14.这首词结尾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加以分析。
13.“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更是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压抑与郁闷,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14.(1)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2)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3)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炼字的鉴赏语言的能力。思考时,要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弄”春风戏弄着柳条,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既然题干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因此要从句子的含义、表现手法、表达的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下片结尾三句,全为景物描写,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从而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即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静态美和动态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8.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
17.DE。
18.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的理解。D项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项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句的内容,诗歌画面内容和诗歌意境营造。意象、意境是题目拟制的基础,情景关系是题目拟制的核心。此外还需要注意表达技巧的分析等。如本题E项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结合上下片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
阅读下面这首两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南定楼遇惫雨①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②,今年又作度泸游③。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④,棹歌欸乃下吴舟⑤。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至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奉诏自成都东归。顺江而下,途经泸州,登南定楼作此诗。②梁州:此指汉中。益州:此指成都。③泸:泸水,指金沙江经泸州这一段的江流。④朱离:同侏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lao):旧时称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⑤棹歌:鼓桨而歌。棹,船桨。欸乃:桨橹声。
13.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14.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争”字和“乱”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14.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重点考查炼字。一般解答思路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这两句描绘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冲进楼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情感时,重点分析诗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抒情句。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鉴赏阅读答案 陆游《南定楼遇急雨》 行遍梁州到益州②,今年又作度泸游古诗词鉴赏。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文后各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4.上片“沈香断续玉炉寒”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5.“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寒”字用得好。词人由于心情不好而没有添香,致使香消炉“寒”。一个“寒”字,既深化了对内心情绪的刻画,又突出了环境的凄冷(炉寒)与心境之痛苦(心寒)。
15.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解析】
14.
试题分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人《醉花阴》中的“瑞胸销金兽”。然而这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方面考虑。如本题“寒”字用得好。词人由于心情不好而没有添香,致使香消炉“寒”。
15.
试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对比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古诗词阅读答案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古诗词鉴赏。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一边是小风疏雨,一边是泪下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雨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8.“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17.B.C(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8.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解析】
17.
试题分析: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设问方式有“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试比较哪一句更好”“某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牵金井:辘(lì lù),指往井里汲水时辘轳转动的声音。金井,指用黄铜等装饰护栏的井。
13.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叙事的?请作简要分析。
14.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
13.①这首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景叙事的。②“月皎”“乌栖”表明是在夜里,“更漏将残”表明夜将尽,“辘牵金井”(人到井边汲水)和“鸡相应”则表明天已渐亮。(分析部分,若答上阕是写离别前,下阕是写离别时和离别后,可给3分)
14.①用“冷”来形容睡了一晚的红枕,巧妙揭示出人物哭之悲和哭之久,以致泪水把枕芯都浸湿变冷了;另外,“冷”字也为下文写离别的到来奠定了凄冷悲伤的感情基调。②“难听”并非指离别时说的话不好听,相反的,离别时叮咛嘱咐的话很缠绵动情,很中听,只是因离愁满怀,不忍细听,生动地写出了人物之间情深意重、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 “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叙事的?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角度,该以角度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首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景叙事的。 “月皎”“乌栖”表明是在夜里, “更漏将残”表明夜将尽, “辘牵金井”(人到井边汲水)和“鸡相应”则表明天已渐亮。分析部分,若答上阕是写离别前,下阕是写离别时和离别后也可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时间、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第一个角度来写景的。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一般炼字多考查动词、形容词, “冷”形容睡了一晚的红枕,巧妙揭示出人物哭之悲和哭之久,以致泪水把枕芯都浸湿变冷了; “冷”字也为下文写离别的到来奠定了凄冷悲伤的感情基调。 “难听”并非指离别时说的话不好听,相反的,离别时叮咛嘱咐的话很缠绵动情,很中听,只是因离愁满怀,不忍细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织”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题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