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3.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赏析。

14.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表达的情感。

13.借景抒情(或寓 情于景)。这两句诗上句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下句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答衬托亦可,答对仗或对偶最高给3分】

14.(1)“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结合着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词的标题、作者、关键词句等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关键词“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关键词“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分别表达词人离愁别绪及孤寂凄凉的情感。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解答后面题目。

pú sà 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麐

青天放江流去,青山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山孤,能留住无?

12.最后一句划线的“侬”字称代的是 ,“侬也替江愁”中“愁”的原因是

13.词中的两个“欲”字和一个“笑”字好在哪里?

14.利用对联相关知识,从下面六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对联,把相应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②九州春意闹百花争鲜 ③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④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⑤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⑥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第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 第二副对联:_______________

12.江流  山山不断头(每空1分。第二空用自己的话说将“山山不断头”的意思说出也可,如“重重青山的阻挡”)

13.两个“欲”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青天和青山人格化,使得形象鲜活;“笑”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活了江流作为胜利者的情态。(说出手法2分,分析2分。符合意思即可)

14.①⑥     ④②     ③⑤

【解析】

12.

试题分析:第一问问“侬”字称代的内容,这个不难,只要认真研读诗歌,联系前面即可看出代称“江流”。第二问愁的原因,联系上下句,可以找到“山山不断头”的诗句。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分析诗歌情感的原因,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在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在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例如本题“侬也替江愁”中“愁”的原因,与之相关的诗句是“山山不断头”一句,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的妙。本题明确了是哪个字。只要指出这几个字描写的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有手法一定要点出。两个“欲”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青天和青山人格化,使得形象鲜活;“笑”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活了江流作为胜利者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14.

试题分析:关于对联的知识,首先学生要明确对联使用对仗(对偶)的修辞,要求字数相等,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相近;还有对联一定要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本题已经给出了上下联的内容,学生只要按照对联的要求选出合适的句序即可。例如:①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与⑥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可以形成一副对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联讲究对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对联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凝练传神的效果。答题时要运用对联的知识,第一对联使用对仗(对偶)的修辞,要求字数相等,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相近;其次对联一定要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这样就可以相对容易的选出答案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①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20.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1.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20.词人描绘了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野春色。

2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是考查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描绘。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人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田园怡人的风光,农家闲适的生活,与词人“多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照,从而含蓄地表现出词人不甘闲居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的不甘闲居、不甘消沉,表现了词人那如春的壮志,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考生只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和情感,即可明确乐景衬哀情的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度柳穿花觅信音。君心负妾心。

怨呜琴。恨孤衾。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11.这首词上阕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12.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简要分析。

11.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以春天的美丽反衬女子的孤寂之感;“度柳穿花”句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女子苦等音信的焦急心情;最后一句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呼告,抒发了女子心中的悲愤之情。

12.女子一开始痴情期盼,想方设法寻觅归人;之后意识到自己被弃的命运,对负心人非常怨恨;最后陷入悔悟与反思之中,情感转向冷静清醒。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上阕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情与景的关系。题干中要求“赏析”,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结合意境、情感分析颔联。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以春天的美丽反衬女子的孤寂之感;“度柳穿花”句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女子苦等音信的焦急心情;最后一句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呼告,抒发了女子心中的悲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景”与“情”的关系第一类,以景衬情。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第二种情形,“哀”景正衬“哀”情;第三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比如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第四种情形,“哀”景反衬“乐”情。第二类,以景喻情。借助比兴,抓住景物和情感世界的相似之处,赋予景物某种特定的内涵,传递出主人公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信息。第三类,以景拟情。诗歌中“景”和“情”在许多场合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第四类,以景显情。赋予笔底景物特定意向,做到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第五类,以景征情。“征”即象征,也即借某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抽象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景物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如“岁寒三友”,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象征正直不折的气节,梅象征坚强不屈的意志;再如,菊象征不畏风霜,杏象征幸福,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清白,折桂象征荣耀;又如,桃李代表门生,垂柳表示依恋,霜雪代指形势残酷。当然也有人另创新意,自当别论。题中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最后一句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女主人公思想情感”“ 简要分析”。分析情感要抓住情感关键词 “觅信音”“怨””恨” “谁料” 女子一开始痴情期盼,想方设法寻觅归人;之后意识到自己被弃的命运,对负心人非常怨恨;最后陷入悔悟与反思之中,情感转向冷静清醒。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怨””恨”;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尾联”,但情感是有前面三联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阅读下面一首__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北戴河

__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__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2.“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是指____。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13.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写景有何特点?

12.曹操的《观沧海》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3.①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②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③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描摹出一种寥廓深邃的意境。(意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和理解诗句的能力。第一问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第二问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把握。根据以往所学,第一个比较容易;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首先应明确何为“主旨”,任何人写作总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其次,应明确“主旨句”常常出现的位置,一般来说,主旨句常常出现在作品(诗词)的起首或结尾部分。再次,“主旨句”在性质上大都是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景象的能力。分析时,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白浪滔天、__、萧瑟秋风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读后可知,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考生要注意概括诗歌画面:①地点+时间+主要景物特性的词语概括组合,(诗中涉及到时间、地点的)并兼顾到诗人的活动和心情。②主要景物词的概括组合。

2.对《氓》中语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匪来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意的姑娘。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写出婚礼的隆盛,透露出女主人公新婚的欢乐和幸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天仙子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①,往事后期②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 ②后期:日后的约会。

1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请加以分析。

14.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作者从中获得的不是“乐”,而是“愁”,这是为什么?请加以分析。

13.①“弄”,用手把玩,运用了拟人手法。花本是无知之物,然而它竟弄起“影”,花似乎变成了一群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仙女。不说风吹,而说“花弄”使无知之物充满感情,使自然之物充满人的意趣,使花有了人格化的力量。②“花弄影”是优美的动态形象,具有动感和活力。③与想象中“明日落红满径”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感情。(一点2分,共6分)

14.①作者看到春天即将逝去,不免产生伤春惜春的悲愁;(2分)②时间流逝,年华已老,感慨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愁;(2分)③孤独愁苦,借酒消愁愁更愁。(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这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请加以分析”,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诗,考查的方向是通过炼字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后,回顾炼字的基本步骤, 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运用了什么手法,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最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况,并规范答案。一般这样表达: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前)后文的……(表感情,谈作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持酒听歌,本是乐事,但作者从中获得的不是“乐”,而是“愁”,这是为什么?请加以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词人的情感,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词,考查的方向是词人的情感。 然后,通读理解全诗(包括题目),分析词人情感。分析词人的情感,一可借助诗歌题材,二可借助诗歌中的关键词,由“送春春去几时回?”可知,词人为春天即将逝去而伤感愁苦,“伤流景”,词人感叹时间流逝,自己年华已老。三可借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沙上并禽池上暝”,暗示自己孤独寂寞,也是“愁”因之一。最后规范答案,明确指出诗人情感,再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4.词中所写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描写简要说明。

15.结合全词,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14.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写出“早春”,2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15.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景物联想到人生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上片写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 重阳

__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诗写于1929年10月,此时作者正在闽西革命根据地,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土地革命战争。

1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黄花”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5.“黄花”是菊花。(1分)从视觉(写所见之景)和嗅觉(写所嗅之香)两个角度写。(2分)不仅表现了战地重阳节观菊花的欣喜,而且抒发了乐观、昂扬的情怀。(2分)

16.用了对比(或比喻、象征)的手法。对比,把秋风劲吹的秋天与春风和煦的春天对比,突出了秋风劲吹带来的美丽感觉,表达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美好情景。比喻,把秋风劲吹的秋天比着春风和煦的春天,形象地写出了战地秋天的勃勃生机(苍劲有力),表现了革命斗争的美好前景。象征,以秋风象征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表面上是赞美秋风劲吹带来的自然界的美好,实际上是形象地赞美了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斗争。(写出手法2分,分析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 “黄花”是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黄花”是视觉所见,“分外香”是嗅觉。所写景色开阔、有生机。表达作者对秋光的喜爱,联系注解,可知抒发了乐观、昂扬的情怀。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修辞手法答对比(或比喻、象征)都可以。答题步骤:(1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为什么是哪种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如:对比,把秋风劲吹的秋天与春风和煦的春天对比,突出了秋风劲吹的感觉,表达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美好情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3.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14.这首词结尾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加以分析。

13.“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更是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压抑与郁闷,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14.(1)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2)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3)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炼字的鉴赏语言的能力。思考时,要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弄”春风戏弄着柳条,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既然题干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因此要从句子的含义、表现手法、表达的作者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下片结尾三句,全为景物描写,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从而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即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了静态美和动态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