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宋】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注释】①:断魂啼:据任昉《述异记》,帝舜南巡,死于九疑并葬于此,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奔丧,痛哭于湘水之滨,传说他们的眼泪染竹而成斑。后二人投湘水而死。

15.词的下片“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16.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15.运用了湘妃的典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比作恋人对己之相思借斑竹暗喻红梅,以侧笔刻画,更显词人的眷恋之情。

16.全词以咏梅为题,塑造了一位在湘水边徘徊许久,看见江畔的梅花,不禁深深地思念心上人的词人形象。这首词名为咏梅,实为怀人。上片侧重写景,塑造了充满愁苦、浸透相思情味的红梅形象;下片侧重抒情,词人因今思昔,在感慨物是人非中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 “词的下片‘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一句运用了湘妃的典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比作恋人对己之相思。借斑竹暗喻红梅,以侧笔刻画,更显词人的眷恋之情。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典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本题考查诗词中人物形象。学生赏析诗歌时,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要能知人论世。赏析作者的形象,一定要回到原诗中抓住概述诗人生平经历或形象的句子。比如“绕” “斜横” “愁漪” “归”“相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8.“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17.B.C(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8.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解析】

17.

试题分析: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设问方式有“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试比较哪一句更好”“某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作许多情。

21.诗题为“早行”,上片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具体说明。

22.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22.描写了词人的心境上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问“上片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具体说明”,解答此题主要关注上片的表现“早”的写景内容,如“霁霞”即早霞,“晓月”、“残星”等。在根据诗上片内容进行概括描述。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从诗的下片找出能体现作者心境的词,如“心共马蹄轻”的“轻”,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轻松愉悦,最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解答时要注意:景即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子夜歌 忆秦娥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16.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7.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16.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17.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赋予无情的“陇头流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丈夫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①噀:xùn,喷。

13.“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14.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13.(5分)①“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②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若有学生找“噀”“ 流”二字,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14.(6分)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2分)侧面:(1)对比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正衬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答出两点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型题目。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 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 “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 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1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檐楹:屋檐房柱

14.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

15.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14.水面如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褴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3分)

15.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平如镜的静态(2分)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荷叶发出的晚点生表现雨后池塘的动态美。(2分)  本诗既写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应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看哪些地方能体现雨后荷塘水面的平静。第一句“一雨池塘水面平”,直接点明“水面平”这一特点;第二句“淡磨明镜照檐楹”,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这就需要考生找出诗句中能体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是如何体现“水面平静的”。诗歌第一句以“水面平”直接点明水面的特点,第二句用“明镜”“照檐楹”来写水面之平。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诗的第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考生只要找出诗句中写静态和动态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烛影摇红·松窗午梦初觉

毛滂

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床头秋色小屏山,碧帐垂烟缕。

枕畔风摇绿户,唤人醒,不教梦去。可怜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处。

(1)本词通过对夏日松窗午梦初觉的描写,创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2)这首词描写了午梦初醒时的情景,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创造出幽静、清爽、迷离恍惚的意境(2分)表达了词人高卧松阴下的闲适、恬淡、愉悦之情。(3分)

(2)上片实写,词人午梦方醒的眼前之景,松阴笼罩,凉意可人(2分)结尾三句虚写,用“瘦”、“寒”、“冷”诸字,把现实中的松窗凉意带入梦境,升华为幽静恬美,富于诗意的意境(2分)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留恋、热爱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要回答营造的意境,须从所描写的景物切入。词中“一亩清阴” 极言松阴覆盖面积之广大;次句“半天潇洒”,极言松树之高爽。以上景色均为午梦初觉时透过窗口所看到的。因为窗外为松阴所笼置,所以室内光线变得非常暗淡,床头的屏风象是蒙上一层层秋色,床上的碧纱帐子象是一缕缕绿烟。梦中的瘦石,寒泉,冷云,现实中松窗凉意,给人迷离恍惚的意境。表达作者对这种闲适,恬淡生活的热爱。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上片写现实中的景物,是实写;下篇写梦中的景物,是虚写。虚实结合,拓展的诗歌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热爱。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3.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赏析。

14.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表达的情感。

13.借景抒情(或寓 情于景)。这两句诗上句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下句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答衬托亦可,答对仗或对偶最高给3分】

14.(1)“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结合着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词的标题、作者、关键词句等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关键词“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关键词“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分别表达词人离愁别绪及孤寂凄凉的情感。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解答后面题目。

pú sà 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麐

青天放江流去,青山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山孤,能留住无?

12.最后一句划线的“侬”字称代的是 ,“侬也替江愁”中“愁”的原因是

13.词中的两个“欲”字和一个“笑”字好在哪里?

14.利用对联相关知识,从下面六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对联,把相应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②九州春意闹百花争鲜 ③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④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⑤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⑥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第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 第二副对联:_______________

12.江流  山山不断头(每空1分。第二空用自己的话说将“山山不断头”的意思说出也可,如“重重青山的阻挡”)

13.两个“欲”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青天和青山人格化,使得形象鲜活;“笑”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活了江流作为胜利者的情态。(说出手法2分,分析2分。符合意思即可)

14.①⑥     ④②     ③⑤

【解析】

12.

试题分析:第一问问“侬”字称代的内容,这个不难,只要认真研读诗歌,联系前面即可看出代称“江流”。第二问愁的原因,联系上下句,可以找到“山山不断头”的诗句。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分析诗歌情感的原因,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在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在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例如本题“侬也替江愁”中“愁”的原因,与之相关的诗句是“山山不断头”一句,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的妙。本题明确了是哪个字。只要指出这几个字描写的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有手法一定要点出。两个“欲”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青天和青山人格化,使得形象鲜活;“笑”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活了江流作为胜利者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14.

试题分析:关于对联的知识,首先学生要明确对联使用对仗(对偶)的修辞,要求字数相等,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相近;还有对联一定要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本题已经给出了上下联的内容,学生只要按照对联的要求选出合适的句序即可。例如:①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与⑥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可以形成一副对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联讲究对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对联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凝练传神的效果。答题时要运用对联的知识,第一对联使用对仗(对偶)的修辞,要求字数相等,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相近;其次对联一定要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这样就可以相对容易的选出答案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①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20.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1.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20.词人描绘了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野春色。

2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是考查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描绘。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人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田园怡人的风光,农家闲适的生活,与词人“多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照,从而含蓄地表现出词人不甘闲居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的不甘闲居、不甘消沉,表现了词人那如春的壮志,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考生只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和情感,即可明确乐景衬哀情的技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