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3.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13.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处1分,共3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1分)。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2分,意思相同即可。)
14.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 “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3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本题,可抓住“鸿雁”“风”“云”“燕”等景物,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诗人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风”“云”“燕” “落花” 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5.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6.请简要分析下阙作者在营造意境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15.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寥寥数笔,营造了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16.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关键词“图画”“ 角度”“ 感情”。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简要分析下阙作者在营造意境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角度手法。该以角度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比较赏析。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写景角度的异同分析答题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 江 仙
杨 慎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②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①〔杨慎(1488—1559)〕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 ②〔渚〕水中小块陆地。
13.本词开篇两句起笔不凡,请联系全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其妙处。(5分)
14.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6分)
13.开篇两句从大处落笔,总领全词。运用叠字“滚滚”描绘出长江的浩瀚气势,豪壮之感油然而生;(2分)“淘尽”二字,则让人领悟到“江水长流,英雄已逝”的哲理,不禁使人顿生“自然永恒,人生易逝”的悲慨。(3分)
14.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以写大江东去、追忆古代英雄豪杰开篇;情感上,都有旷达之情,都有怀古伤今之感,都同样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3分)不同点:手法上,苏词通过周瑜与自我的对比,引发议论抒情,而杨词通过白发渔翁的主体形象寄托自己的感悟;情感上,苏词在旷达中有年华已逝、功名无成的无奈与不甘,而杨词则是通过“喜相逢”中的“喜”字,在旷达中表现了看透世事的明达与清静无为的追求。(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开篇两句起笔不凡,请联系全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其妙处”,这是赏析诗歌的语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滚滚”写出长江的雄壮气势,“淘尽”写出英雄不再,人生易逝,前为自然之永恒,后为生命之短暂,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诗歌鉴赏赏析语言类题目。高考诗歌鉴赏炼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题。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中,主要着眼于开头两句在用词、写景及表情的特点上进行分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这是比较鉴赏题,比较的点是“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既然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从手法上来看,两首词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借浩瀚之景表达旷达之情,不同之处在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与自己进行对比,而本词中主要借助白发渔樵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悟。从情感上来看,相同之处在于都有怀古伤今之情,不同在于,苏词中“早生华发”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而本词中,“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从两首诗歌中所写之景、所用典故、所塑形象、所抒之情来分析两者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③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有兽头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15.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6.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词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15.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严冬风雪图:岁末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寒冷凄清,昏暗寂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6.①上片写年老的词人在寒冷冬夜倾酒自酌,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感;②下片以“官梅”自喻,表达虽被贬异乡、身有羁绊,但不失梅的孤傲高洁;③结尾处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对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以互相安慰的无奈。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图景特点及作用。前三句,勾勒出了一幅严冬风雪图:岁末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寒冷凄清,昏暗寂寥。开篇写景的作用一般是塑造氛围,渲染气氛。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诗的主要意象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如本题岁末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寒冷凄清,昏暗寂寥,勾勒出了一幅严冬风雪图。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他把自己描绘为一个憔悴的老人,于岁暮流落天涯,不奈羁旅愁思的折磨,独自在冬夜的小窗下火盆旁借酒浇愁。酒入愁肠,化作红颊。又见官衙斋内小壶里插的梅花疏朗浓艳,想到自己已经来到江东,远离故国,不知京城里还有谁念叨自己?远隔万水千山,心情愈加沉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上片写年老的词人在寒冷冬夜倾酒自酌,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感;下片以“官梅”自喻,表达虽被贬异乡、身有羁绊,但不失梅的孤傲高洁。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
②词的下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4分)诗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2分),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2分)。
②(4分)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人老心未老,报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3分)。
【解析】
①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景物形象的分析。上阕写的是梦境,所以答案区域在上阕。首先要找出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选用了一些典型的景物表现边塞风光。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回答此题,先要明表达技巧,然后根据下阙内容具体解说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的人老心不老,作者的雄心壮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虞集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随意且衔杯,二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1)词的上片“薄有山花取次开”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前人评价,作者此“招”,熊少府必来。你同意吗?结合全词说明原因。
(1)描绘了初春雨后漫山遍野的各色花朵相继开放的景色。(2分)“薄有”写出初春特点,“山花取次开”写出春意渐浓。(两点,各1分)
(2)同意。第一,熊少府是“多情”之人,自然不忍明朝“人在天涯”的遗憾。第二,“薄有山花取次开”,春光如此美好,不来欣赏,就会有转瞬即逝于“天涯”的惋惜。(各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在自已家南面的小山包上有座小小的亭台,在亭台周围已有少许山花开始随意地开放了。“薄有”少有,表明山花只开了极少的部分,说明时令尚早,点明初春的特点。“取次”,按次序,一点点开放,逐渐开放,说明花开的越来越多,婀娜多姿,春意渐渐浓了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初春山花开放的景色。再结合后文“若待明朝风雨过”,可知此处所写之景是雨后之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另外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等。
(2)试题分析:此词为作者晚年回乡后所作。上片先写家乡南阜有小亭台,山花取次开放,婀娜多姿,因此邀请好友前来游赏,不要辜负大好春光。“多情”一词,道出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晴也须来,雨也须来”,表示了邀请之恳切。下片劝好友到来之后,可以开怀畅饮,随意踏青。若待天晴之后再来,则“人在天涯,春在天涯”,已经时过境迁了。全词通俗平易,流转自然。感情真挚,清新雅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又考查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词作,分析作品中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然后分析熊少府的特点,总结答案。从词作本身来看,写了春花烂漫的美景,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朋友诚心相邀,表达出对深挚的情谊。从朋友熊少府的角度分析,词中用了“多情”一词,并且说“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表明二人很快会分别,那么春景中的相聚将是两人都期待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①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②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①隰:低下的湿地。②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3.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14.本词下阕抒发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13.对比,作者当年在彭门时,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__,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如今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两组对比:当年的的年轻力壮,英姿飒爽,如今的年岁已老、漂泊无依;当年豪情满怀,满腔热血,希图建功立业,如今一腔悲愤,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
答案二:虚实结合,虚写回忆中过去在彭门时自己带领着一支精壮的__,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实写现实生活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14.①下阕抒发了作者故友凋亡,思念故交的悲叹,从词中当年其间的英雄豪杰,大半已流落或去世可以看出。②自己年华已老,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愁,从词中“霜鬓”“漂泊水云乡”可以看出。③自己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的伤感。词人自感功名无望,只能借酒浇愁。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时用的表现手法。两组对比或者虚实结合都可以,但是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虚实结合,虚写回忆中过去在彭门时自己带领着一支精壮的__,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实写现实生活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从词中当年其间的英雄豪杰,大半已流落或去世可以看出,故友凋亡,思念故交的悲叹;从词中“霜鬓”“漂泊水云乡”可以看出自己年华已老,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愁;自己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的伤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从词中“霜鬓”“漂泊水云乡”可以看出自己年华已老,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3.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特点?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14.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3分)
14.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以物喻人或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特点?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这是考查咏物诗中的物象特点。对于第一问,考生应找出直接写“旅雁”的诗句,然后借助环境进行烘托,借助他物进行衬托。“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群相失”写其失群,“饥渴”写其处境,饥寒交迫,“独”写其孤独;“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无处归”,无家可归,心有迷惘,“哀鸣”写其凄苦。对于第二问,可以结合注释进行理解,此时的作者“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可见旅雁的形象就象征这些逃难的民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中的事物形象: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和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 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 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 (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本题中的“旅雁”可以结合诗句分析,回答第二问的时候要关注诗歌的注释。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同时分析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言志和抒怀,此类诗歌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比拟等技巧。诗歌中的旅雁是作者也是流离民众的化身,大批民众背井离乡,颠沛南逃,路上风雨交加。有的人不幸走散,饥寒交迫,前无亲人可投,孤苦无依,后有追兵相逼,困顿不堪,这好似“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的“旅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 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 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本词中,上片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下片写他乡的不适、危机与迷惘感,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抒发自己的心声。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①歌韵响铮琮,入破②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①重头:一首词上下阕节拍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②人破:乐曲中的繁声。
20.“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1.“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20.(6分)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分)“响琤琮”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歌喉的清脆动听;“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舞姿的袅娜迷离。(4分)
21.(5分)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2分)上片怀旧,回忆初见面时“玉真”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下片伤今,表现自己酒醉黄昏的落寞,感叹故人凋零,始欢终哀,前后对比,表达出人生无常的慨叹。(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这是“玉真初见”时的样子,她歌舞迷人,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赏析这首诗(词)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一般认为,诗词常用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1.
试题分析:“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诗人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只剩下淡淡的忧伤和回忆。从全词来看,本词上片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下片写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了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6.“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7.下片“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请从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16.“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7.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或借景抒情)。“尘随马去,月遂舟行”体现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这是一首送别诗。上片写离别之苦,下片写别后之思。上片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 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下片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 ,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综上所述这首词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相思之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