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②。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注释】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12.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

13.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2.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

13.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招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事。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及词人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上阙,根据“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的大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分析,由关键词“恨银蟾”“向愁人满”可知,面对明月满,词人却用一个“恨”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从表面看,词人怨恨明月,从该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来看,词人因上书力诋和议被贬,内心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明月虽本无情,是客观的,但作者只不过是借助明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怨愤与忧愁而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的注释,从作者的身份、词中的言行举止来分析。由注释可知,词人因上书力诋和议被贬,故得出词人是一个爱国主义形象;“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交代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怒,故可得出壮志难酬的形象;“招呼诗酒颠狂伴”写出了一个赋诗狂饮、发泄忧愁的形象。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10.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

11. 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

10.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1分)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2分)

11.下片以“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不直接点明是“谁问”以及“为何问”,让读者自行揣摩,空灵而含蓄;(2分)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1分)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2分)最后两句问话中暗含期待的神情,意味深长。(1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三句体物写人十分精妙,试作赏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体物写人的表达技巧。答题区间在上片前三句,首先分析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情人双双共进果橙。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刀和盐比作水和雪,写出了刀的闪亮、盐的晶莹。第三句是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纤纤的玉手,初得之新橙,与如水并刀、胜雪吴盐组成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传达出一种爱恋与温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作赏析。”答题关键词“意思幽微”“ 篇章奇妙”,答题区间下片。考生要从诗歌的深刻意蕴和结构技法角度答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结合注释,知道花卿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比如本题中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①

张元干

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②。

【注】①行在所,也称行在,也就是南宋皇帝巡幸所居之地.②苏武系于匈奴,汉使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放还。

10.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请具体陈述。

11.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叙写不顾鼓催痛饮饯行的场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借新月徘徊于暮山之巅的景象,表达缕缕离愁;将那离愁比作迢迢秋水,情景交融。

11.作者劝慰朋友要抛弃一切疑虑,愉快地赴召;最后还借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祝愿作者此行一帆风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抒情手法,“榕阴须痛饮”描述饯行场面,“新月”“暮山”是借景抒情;将“离愁”比作“秋水”是比喻抒情。解答时,先明确术语,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术语,最后明确抒发何种情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为情感服务的,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注意掌握。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关注诗句、关注注释。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上阕“离愁”是关键词语;下阕“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用典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还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

(3)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对此,你如何理解?

(1)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分)雁“怯”重云,画船“愁”过,(1分)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1分)。

(3)“突兀感”:上片写雁遇重云,船遭恶浪 ,景象危厄;下片转而写春波荡漾,梅生新枝,生意盎然。(2分)

“欣悦感”: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词人眼中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 ,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作用,应该从诗句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一般首句写景的作用有塑造环境,渲染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如本题“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如本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雁“怯”重云,画船“愁”过,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分析。“‘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从上下片分析。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淡语写想法的浓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12.这首词的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13.请简要分析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2.下阕描绘了一幅凄冷、苍茫的边塞冬夜景图。作者仰望夜空,高天辽阔,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的角声。营造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13.①细节描写。“乡思望中天阔”,生动地刻画出了征人因思乡而于孤独中眺望远天,却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其浓郁的乡愁。

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月明之夜,金甲冰冷,戍楼苦寒。高天辽阔,残星暗淡。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漫漫飞雪中乡关更是迷茫,让人心生寒意。

③视听结合。残星暗淡,飞雪漫漫是视觉,将尽的漏声,画角呜咽是听觉;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

④以景结情。下阕主要抒发乡愁,却把浓郁的愁情收束在苍茫的飞雪中和间或传来的画角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

(还可答“动静结合”。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两种表达技巧,答出一种3分,共6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下片写他梦醒后所见所闻。所见天阔星稀,白雪漫漫,所闻夜漏声残,画角呜咽,以景象渲染乡思愁情。下片仍是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慢漫飞雪中乡关迷茫。只听得戍楼之间间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在愁人听来,真是如拉如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哪些”暗示答案有很多种手法,主要有①细节描写,②融情于景,③视听结合,④以景结情。(还可答“动静结合”。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两种表达技巧,答出一种3分,共6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6.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

B.下阙的情绪直承上片的气氛,“男儿身手和谁赌”赞叹男儿矫健的身手无人可敌,抒发了一种独孤求败的孤独感,以及对像鹰一样的对手的思念。

C.“秋空一碧无今古”在情景上陡然一转,骤然改变了前两句中略带萧飒和冷厉的的气氛,把一片高朗辽远的景象带入词境。

D.词人善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鹰"字,但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

E.“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拟人笔法突显风的猛烈。

17.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BE

17.①怀才不遇的忧愤。“男儿身手和谁赌”表达了诗人的牢骚不平, “和谁赌”暗藏了怀瑜握瑾而不见用的悲愤.“偏思汝”又体现无人欣赏的落寞。 ②老当益壮的豪迈之气。“老来猛气还轩举”则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③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渴望。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以“闲狐兔”比喻人间的恶人、小人。诗人立志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奸惩恶,还人间以公道。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抒发了一种独孤求败的孤独感,以及对像鹰一样的对手的思念。”错,E.拟人笔法错,应为夸张手法。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该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考查“削碎”夸张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 “男儿”。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①歌韵响铮琮,入破②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①重头:一首词上下阕节拍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②人破:乐曲中的繁声。

20.“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1.“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20.从听觉和视觉两个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响琤琮”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歌喉的清脆动听;“红乱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舞姿的袅娜迷离。(4分)

21.表达了怀旧伤今、人生无常的思想感情。上片怀旧,回忆初见面时“玉真”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下片伤今,表现自己酒醉黄昏的落寞,感叹故人凋零,始欢终哀,前后对比,表达出人生无常的慨叹。(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这是“玉真初见”时的样子,她歌舞迷人,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有怎样的艺术特色?请赏析这首诗(词)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一般认为,诗词常用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1.

试题分析:“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诗人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只剩下淡淡的忧伤和回忆。从全词来看,本词上片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下片写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了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①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③,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④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①章德茂:陈亮友人章森,字德茂,时任大理少卿,奉命使金,贺金主完颜雍生辰。②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③只手:独立支撑的意思。④藁街:在长安城内,外国使臣居住的地方。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交代了章德茂出使金国时的形势。“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是说金人狂妄。讥讽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已经没有能打仗的人才了。

B.“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一句反问,是一个爱国志士以讥讽口气,对使臣辱国行径表达心中的强烈不满。

C.“且复”二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虽然因国势积弱,须暂且再让一步,但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让藩王胡虏来朝,纳贡称臣。

D.“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句是说金人的气数不会长久,不需一问,北宋的国运像烈日当空。语势婉约细腻,又充满激情,气势磅礴。

E.章德茂出使祝贺金主完颜雍生辰为国之耻辱,一般很难写出豪气,但陈亮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风格显得激昂慷慨。

18.就词的下片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7.B.D。

18.①自豪与愤激。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②愤懑与斥责。金人治下的中原腥膻如许,千古英灵何在? 磅礴正气何时才能伸张?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愤懑和对朝廷主和派的谴责。③自信与乐观。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不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每条2分,只要分条表述言之成理即给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体主要四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考查,题中B项,“使臣辱国行径”错。(2分);D项,“语势婉约细腻”错。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不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这三句句意对上是一跌,借以转折过渡到下文“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把金贵族统治者的脑袋挂在藁街示众的。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上片以此作结,对章森出使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是全词的“主心骨”。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就词的下片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情感”“ 下片内容”。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全词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来养育了华夏子孙的祖国大地,在这里主要是指北中国。尧、舜、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对着大好河山,作者激愤痛心地问道:“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如此惨状。作者因此发出一连串责问,完全是针对朝廷上的主和派而发,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最后两句,总挽全词。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信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2)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8.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17.CE(选E给3分,选C给2分)

18.①上阙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  

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阙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C项,对上阕后三节的分析有误,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E项,对最后两句的分析有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就需要考生找出写景句,然后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诗歌鉴赏的技巧题,首先应从题干中明确鉴赏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是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应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再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