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①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②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③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④,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①赵估:宋徽宗。此词为北宋徽宗皇帝在1127 年覆国被掳往北方五国城,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②燕脂:即胭脂。③蕊珠:装饰有花蕊珠玉的宫殿,指仙境。④无据:不足依据;无所依据。
8、作者眼中的杏花有哪些特征?作者描写杏花的意图是什么?
9、为了表达作者在下片运用了对比手法,请联系诗句从内容上简析作者是怎样对比的。
8、特点:杏花盛开如火,美丽娇艳,香气四溢,容易凋零.意图: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怜花怜已,语带双关.
9、“这双燕”与自己的孤独形成对比,突出词人心中的孤独寂寞;“和梦也新来不做”今昔对比,故乡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可说是哀痛及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苏庠
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
秋水芙蓉聊荡桨,一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
【注】词人生活于北宋、南宋之际。
8.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结合全词,简要说说下片“一樽同破愁城”一句中的“愁”的含义。
8.词的上片写了风吹蒲叶,冷落的庭户,迷蒙寂静的渡口、重叠的晚山和凄厉的鹤唳。描绘了一副清疏明远的初秋傍晚图,渲染了浓厚的秋意,为下文抒情营造氛围。
9.愁一为悲秋之意,一为家国沦亡的哀怨。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①午桥:在洛阳城南,诗人写此诗时洛阳已落入金人之手;②长沟:河流;③二十余年:指从作者政和年间为官,到被贬谪,到北宋沦亡,自己渡江南逃的这段时间;④三更:午夜。
12.(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分)
(2).词人在本词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2(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1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答对2点即可满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5.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就其中两点作赏析。(6分)
14.AC(答A给3分,答C 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7.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18.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17.BE(答对一点2分,二点5分)
18.(6分)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2分)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2分)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2分)
答案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然而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2分)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项,“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有误,“几点催花雨”并不是“花落如雨”而是“雨点催花落”;E项,《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后期。从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个叠词就可以看出,这与前期的愁情截然不同,这是国破家亡之时的寻觅无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B项,是对“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这两句的分析,从诗句来看,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诗句的重点在“雨点”对花的摧残;E项中的《声声慢》并非前期作品,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这应是南渡之后的作品。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句技巧。无论认可哪种表述,都应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分析。这是一首闺怨词,女子期盼良人,但良人未归,愁情满腹,如认可“芳草”,这是乐景,应从乐景哀情的角度分析反衬的手法;如认可“衰草”,可以从哀景哀情的烘托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句类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颠倒。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明确观点,即认可“芳草”还是“衰草”,然后从乐景哀情或者哀景哀情的角度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 江 仙
杨 慎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②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①〔杨慎(1488—1559)〕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 ②〔渚〕水中小块陆地。
13.本词开篇两句起笔不凡,请联系全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其妙处。
14.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13.开篇两句从大处落笔,总领全词。运用叠字“滚滚”描绘出长江的浩瀚气势,豪壮之感油然而生;(2分)“淘尽”二字,则让人领悟到“江水长流,英雄已逝”的哲理,不禁使人顿生“自然永恒,人生易逝”的悲慨。
14.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以写大江东去、追忆古代英雄豪杰开篇;情感上,都有旷达之情,都有怀古伤今之感,都同样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同点:手法上,苏词通过周瑜与自我的对比,引发议论抒情,而杨词通过白发渔翁的主体形象寄托自己的感悟;情感上,苏词在旷达中有年华已逝、功名无成的无奈与不甘,而杨词则是通过“喜相逢”中的“喜”字,在旷达中表现了看透世事的明达与清静无为的追求。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词开篇两句起笔不凡,请联系全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其妙处”,这是赏析诗歌的语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滚滚”写出长江的雄壮气势,“淘尽”写出英雄不再,人生易逝,前为自然之永恒,后为生命之短暂,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诗歌鉴赏赏析语言类题目。高考诗歌鉴赏炼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题。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中,主要着眼于开头两句在用词、写景及表情的特点上进行分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这是比较鉴赏题,比较的点是“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既然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从手法上来看,两首词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借浩瀚之景表达旷达之情,不同之处在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与自己进行对比,而本词中主要借助白发渔樵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悟。从情感上来看,相同之处在于都有怀古伤今之情,不同在于,苏词中“早生华发”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而本词中,“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从两首诗歌中所写之景、所用典故、所塑形象、所抒之情来分析两者的异同。
9.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自然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情绪、情致?
(2)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都极其自然,请你写出作者所记之事。
(3)《古今词话》说此词“极有理趣” 分析这种人生哲理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站在苏轼的角度,或许会以此隐喻什么样的人物关系。
(1)暮春时节,柳棉将尽,春事无多。春色将近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天涯”一句,苏轼的旷达与此可见。抒伤春之情中更多了一些旷达。
(2)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内心却烦恼惆怅。(2分)
(3)“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行人与佳人的遭遇故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 确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引出妙理,发人深省。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站在苏轼的角度,也许还有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情绪、情致?”答题关键词“季节”“ 情绪、情致”,首先抓住关键意象“绿水”“ 燕子”“ 花褪残红青杏小”,分析季节,然后结合诗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概述诗歌内容,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是对写景联的考查。
(2)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都极其自然,请你写出作者所记之事。”答题关键词“所记之事”,抓住关键诗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描述事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古今词话》说此词‘极有理趣’ 分析这种人生哲理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用类比和联想的方法,站在苏轼的角度,或许会以此隐喻什么样的人物关系。”判断一首诗的情感,首先抓诗歌中关键情感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行人与佳人的遭遇故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 确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引出妙理,发人深省。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站在苏轼的角度,也许还有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例如题中的“多情”“无情”。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就是诗歌的一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特别,先给出情感类型,翻过老让考生回到诗句中,找出相关的景语和情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①莫,莫非。
9.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10.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2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10.①借物抒情(或“侧面烘托”、“想象”),(1分)前两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为春归而愁, 却想象说即使无情的杜宇也因人的愁苦而发出愁啼之声,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深。(2分)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1分)最后一句作者描写黄昏时分天空飘洒的潇潇暮雨来表达春归之后内心的孤寂与凄冷,含蓄蕴藉,韵味悠远。(2分) (答拟人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点绛唇 丙寅①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干②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干已去官多年。②张元干,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
1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12.①以“故人何处”设问,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②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13.①对时局__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人何处?”表达出对故人的挂怀与思念之情;③“消残暑”“燕将雏去”,暑去秋来,燕子长大,词人不禁生发时光易逝,光阴难留的悲叹;④“雁将雏去。又是流年度”,表达了词人因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悲凉之感;或不甘心闲居,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苦痛; ⑤虽赋闲却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设问、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以人问,以景答,寓情于景,耐人寻味。故人不知何处,词人在溪光亭听了一夜大雨之声,体现了作者对故人的忧虑与思念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需要把握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句,还需要分析诗歌的意象。解答本题,还要知人论世,联系写作背景。“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暗示了社会背景。“故人何处”中“何处”体现了作者对故人的忧虑与思念之情。“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中“将去”“流年度”包含了时光易逝、年华虚度的无奈和感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②。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注释】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12.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
13.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2.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
13.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招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事。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及词人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上阙,根据“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的大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分析,由关键词“恨银蟾”“向愁人满”可知,面对明月满,词人却用一个“恨”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从表面看,词人怨恨明月,从该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来看,词人因上书力诋和议被贬,内心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明月虽本无情,是客观的,但作者只不过是借助明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怨愤与忧愁而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的注释,从作者的身份、词中的言行举止来分析。由注释可知,词人因上书力诋和议被贬,故得出词人是一个爱国主义形象;“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交代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怒,故可得出壮志难酬的形象;“招呼诗酒颠狂伴”写出了一个赋诗狂饮、发泄忧愁的形象。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