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__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0.“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

11.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10.“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11.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8.“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作用。

9.“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8.①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②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③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

9.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8.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5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8、【答案】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3分),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

9、【答案】(示例1)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2分)

 (示例2)这首词运用了烘托的手法。(1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出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2分)

(示例3)这首词精于炼字。(1分)“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合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则揭示出被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2分)

(示例4)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境。(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4.下面对词的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临江仙”本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再用前韵”是说使用之前一首诗同样的韵,

诗人应该不止写了这一首诗送给弟弟。

B. “钟鼎山林”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钟鼎指奢侈豪华生活,因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

山林则指隐居乡野的生活。

C. 上阕以记叙起笔,暗示祐之的人生际遇,劝慰他看淡人世间的名利荣辱,不如选择闲适的生活方式:

饮如露般甘美的酒,写构思精巧的诗。

D. 下阕前两句运用虚写手法回忆往事,那时虽然小窗外风雨交加,但还有灯火仿佛通晓人意,能陪伴着弟弟。这就和现在弟弟远行、无人陪伴形成了对比。

E. 这首词虽然为送别而写,但没写送别场景,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男儿的送别,有

从容有豪爽,有豁达也有深情。


15. “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14.CD (C. 上阕是以议论起笔。D.下阕前两句回忆小窗风雨、兄弟对床夜谈的温馨来对比如今兄弟分离,不是强调那时有灯火陪伴,而现在无人陪伴弟弟。)

15. 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突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3分)
‚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委婉地表达了对佑之千里独行的宽慰。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3分)
词意: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于山林都是幻梦, 不要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只愿悠闲度过一生,可以在秋日喝着如同甘露的美酒,夜晚吟咏着精巧的诗句.犹记得小时候,窗外风雨,两人灯下同宿夜语,手足情谊如此温情.送行路上,我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①

张元干

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②。

【注】①行在所,也称行在,也就是南宋皇帝巡幸所居之地.②苏武系于匈奴,汉使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放还。

10.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请具体陈述。

11.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叙写不顾鼓催痛饮饯行的场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借新月徘徊于暮山之巅的景象,表达缕缕离愁;将那离愁比作迢迢秋水,情景交融。

11.作者劝慰朋友要抛弃一切疑虑,愉快地赴召;最后还借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祝愿作者此行一帆风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抒情手法,“榕阴须痛饮”描述饯行场面,“新月”“暮山”是借景抒情;将“离愁”比作“秋水”是比喻抒情。解答时,先明确术语,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术语,最后明确抒发何种情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为情感服务的,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注意掌握。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关注诗句、关注注释。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上阕“离愁”是关键词语;下阕“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用典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还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8.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9.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6分)

8、(5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9、(6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3分) 
9.(6分)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是借用典故(反语)来表达的。(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 江 仙

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①〔杨慎(1488—1559)〕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 ②〔渚〕水中小块陆地。

8.本词开篇两句起笔不凡,请联系全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其妙处。(5分)

9.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本词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6分)

8.开篇两句从大处落笔,总领全词。运用叠字“滚滚”描绘出长江的浩瀚气势,豪壮之感油然而生;“淘尽”二字,则让人领悟到“江水长流,英雄已逝”的哲理,不禁使人顿生“自然永恒,人生易逝”的悲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滚滚”写出长江的雄壮气势,“淘尽”写出英雄不再,人生易逝,前为自然之永恒,后为生命之短暂,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  炼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题。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中,主要着眼于开头两句在用词、写景及表情的特点上进行分析。)

9.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以写大江东去、追忆古代英雄豪杰开篇;情感上,都有旷达之情,都有怀古伤今之感,都同样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同点:手法上,苏词通过周瑜与自我的对比,引发议论抒情,而杨词通过白发渔翁的主体形象寄托自己的感悟;情感上,苏词在旷达中有年华已逝、功名无成的无奈与不甘,而杨词则是通过“喜相逢”中的“喜”字,在旷达中表现了看透世事的明达与清静无为的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释】①争得:怎得;②巇崿(xī è):指山峦。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首联的意思是,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
B.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这是十分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C.颈联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不平静。
D.诗中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和欣欣向荣。

15.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7分)

答:

14.C.湖水应该是平静的。

15.(7分)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吻合(2分)。诗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3分)。“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紧严,浑然一体(2分)。(意思对即可)

作品赏析

只有超群的才华,方能摹写非凡的胜景。诗篇一开端,就用感喟企望的语气,__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杜牧因写过许多描摹湖山的名作,而深受人们推崇,故李商隐有“刻意伤春复伤到,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之句。这里借企慕杜牧来赞美西湖,意思是,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写法上是借客尊主,从侧面入题,振起全篇。

人间虽难得有杜牧的才华,但诗人来到湖上,山光水色,赏心悦目,雅兴遄飞,于是忍不住吟起诗来。以此,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西湖边处处寺院,缭绕着袅袅飘动的春烟,时而传出一阵集合僧人饮茶的鼓声;孤山下楼台亭榭,披上了夕阳的霞光异彩,屋角间高插着招徕顾客的酒旗;起伏的山岩中,盛开着万紫千红的春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湖面游客的画船,冲破荡漾的波光摇曳前进,水花溅湿了刻画在船头上的双双翠鸟。这是十分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中间四句,一句一景。写寺院,在春烟氤氲中响起茶鼓,足见其中香火之盛、僧徒之多;写楼台,于夕阳斜照中招展酒旗,暗示早晚游客不断,店铺繁忙。写山色,以“杂芳”烘染,“熏巘崿”三字,给人以浓香扑面之感(“巘崿”指山。巘是小山,见《诗经·大雅·公刘》;崿是山崖,见《文选》中张衡《西京赋》李善注解)。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平静。无论游山泛湖,还是寻访寺院,登临楼台,人们所领略的无不是一派赏心悦目、春意盎然的旖旎风光。这里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工笔刻画,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欣欣向荣。

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绾合。诗人说,人生难有杜收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紧严,浑然一体。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宋城子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看,“徒感慨” “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8.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1分)在此基础上,“徒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2分)下阕作者先写自己见情势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壮志成空(1分),“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1分)。

9.(1)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

(2)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欲上治安”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3)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 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4)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

(每种手法点出来了给1分,要求点出两种手法共2分,分析合理共给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