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8.《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句描绘了词人怎样的形象?(5分)
9.比较两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6分)
8、关心国家民众,忧愤时事,痛恨敌人的抗金英雄形象。
9、前诗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后者含蓄蕴藉,用比兴手法写出知音难觅的凄怆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11 分)
饮酒(二十首)(其八)
东晋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绁:捆绑,束缚。
8.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5分)
9.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8 、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9、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阮郎归•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8.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9.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8.“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
9.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 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D.“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E.“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14、CE(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E、“经年”呼应“今宵”不对。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多选不给分)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1分)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1分)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1分)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1分)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1分)寓情于景,把词人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①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9. 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6分)
8.B C
B.“伤春”错,词人笔下之春为“春意盎然”之春,开篇奠定的是忧愁的基调。
C. “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错,“戏临小草书团扇”应是主人公聊以自遣之举,抒发的是主人公的寂寞情怀。
9. 《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1分):“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2分)。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1分)。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__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①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0.“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5分)
11.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6分)
10.“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11.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8.“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作用。
9.“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8.①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②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③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
9.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8.从意象入手分析这首词的意境。(5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8、【答案】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3分),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2分)。
9、【答案】(示例1)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2分)
(示例2)这首词运用了烘托的手法。(1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出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2分)
(示例3)这首词精于炼字。(1分)“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合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则揭示出被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2分)
(示例4)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1分)“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境。(2分)
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4.下面对词的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临江仙”本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再用前韵”是说使用之前一首诗同样的韵,
诗人应该不止写了这一首诗送给弟弟。
B. “钟鼎山林”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钟鼎指奢侈豪华生活,因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
山林则指隐居乡野的生活。
C. 上阕以记叙起笔,暗示祐之的人生际遇,劝慰他看淡人世间的名利荣辱,不如选择闲适的生活方式:
饮如露般甘美的酒,写构思精巧的诗。
D. 下阕前两句运用虚写手法回忆往事,那时虽然小窗外风雨交加,但还有灯火仿佛通晓人意,能陪伴着弟弟。这就和现在弟弟远行、无人陪伴形成了对比。
E. 这首词虽然为送别而写,但没写送别场景,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男儿的送别,有
从容有豪爽,有豁达也有深情。
15. “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14.CD (C. 上阕是以议论起笔。D.下阕前两句回忆小窗风雨、兄弟对床夜谈的温馨来对比如今兄弟分离,不是强调那时有灯火陪伴,而现在无人陪伴弟弟。)
15. 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突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3分)
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委婉地表达了对佑之千里独行的宽慰。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3分)
词意: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于山林都是幻梦, 不要为宠辱得失自我惊扰.只愿悠闲度过一生,可以在秋日喝着如同甘露的美酒,夜晚吟咏着精巧的诗句.犹记得小时候,窗外风雨,两人灯下同宿夜语,手足情谊如此温情.送行路上,我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①
张元干
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②。
【注】①行在所,也称行在,也就是南宋皇帝巡幸所居之地.②苏武系于匈奴,汉使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放还。
10.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请具体陈述。
11.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叙写不顾鼓催痛饮饯行的场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借新月徘徊于暮山之巅的景象,表达缕缕离愁;将那离愁比作迢迢秋水,情景交融。
11.作者劝慰朋友要抛弃一切疑虑,愉快地赴召;最后还借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祝愿作者此行一帆风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抒情手法,“榕阴须痛饮”描述饯行场面,“新月”“暮山”是借景抒情;将“离愁”比作“秋水”是比喻抒情。解答时,先明确术语,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术语,最后明确抒发何种情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为情感服务的,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注意掌握。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关注诗句、关注注释。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上阕“离愁”是关键词语;下阕“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用典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还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