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董士锡
韶华争【注】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注]争:怎。
【小题】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赏析尾句“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小题】词的上阕主要运用拟人手法,用“偎人住”“滔滔去”把光阴拟人化,用“无赖”“过江来”将西风形象化;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悲秋情怀和韶华易逝的感慨。
【小题】“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一句,作者希望有人能够携长江之水将满天浮云一洗而光,现出碧蓝的天空和皎洁的月光。诗人借助疑问语气和大胆神奇的想象,表达了盼望天青月明的强烈意愿,反衬出词人此时浓重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解析】【小题】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开篇两句从滔滔江水落墨,感叹美好时光如江水滚滚东去,无法挽留。“争肯”,怎么肯,其中有失落和无奈。“偎人”,如恋人依偎,用拟人手法,怨无情的岁月怎不似缠绵的爱侣那样能够被留住,想象颇具情致。“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由西风的骤起,生发企盼西风归去的祈愿。劲烈的秋风越过千山万水,渡江而来。秋风以“无赖”来描状,把抽象的风具体化、形象化,将词人强烈的憎恶之感鲜明的凸现纸上。试想:肃杀的秋风席卷大地,千山为之落叶,万水为之扬波,萧瑟寒冽,繁荣荡涤殆尽,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小题】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赏析诗句,要从内容、手法、效果、情感等方面来入手。“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末两句由浮云遮月的景象,忽发奇想,呼唤救世雄才一挽长江之水洗清天穹。词人深知“浮云能蔽日”,也深感“长安不见使人愁”,但自己无回天之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能“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雄才大略者身上。清醒的认知,无奈的呼唤,这正是时代的悲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小重山
吴淑姬①
谢了荼蘼②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 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渎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15、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A D(答A给2分,答D给3分)【解析】A.“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 D.“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
15、①青春将逝的感慨。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②思念远人的愁绪。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③眼前之景的触发。荼蘼已谢,春意消歇,庭槐影碎,莺已老,一川烟草,满目浮云,自然触发女主人公满腹愁绪。(共三条,每条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8.《满江红》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一句描绘了词人怎样的形象?(5分)
9.比较两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6分)
8、关心国家民众,忧愤时事,痛恨敌人的抗金英雄形象。
9、前诗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后者含蓄蕴藉,用比兴手法写出知音难觅的凄怆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11 分)
饮酒(二十首)(其八)
东晋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绁:捆绑,束缚。
8.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5分)
9.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8 、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9、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阮郎归•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8.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9.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8.“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
9.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 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一对恋人分别之时心心相印,只需以眼神示意,已不必用言语道别。
D.“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E.“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14、CE(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E、“经年”呼应“今宵”不对。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5分;多选不给分)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1分)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1分)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1分)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1分)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1分)寓情于景,把词人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①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9. 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6分)
C. “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错,“戏临小草书团扇”应是主人公聊以自遣之举,抒发的是主人公的寂寞情怀。
9. 《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1分):“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2分)。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1分)。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2分)。
10.“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2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2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2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11.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2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泰然、洒脱之情。(2分)
8.①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②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③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
9、【答案】(示例1)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2分)
(示例2)这首词运用了烘托的手法。(1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出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2分)
(示例3)这首词精于炼字。(1分)“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合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那堪”二字,则揭示出被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