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蝶 恋 花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双调共60字,上下阙格律一致,压仄声韵。

B.王国维,古代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学术专著行世。其著作《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境界”乃词中胜境。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虚写,暗含抒情的意味。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用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E.、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词。“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意思相同,都指“沉迷”,词人告诫大家勿要沉陷在离别之情中不能自拔。

15.本词通篇透着无奈之情,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表现出哪几种无奈?(6分)

14.C3分, A2分,B1分,选D、E不得分(B项王国维是近代学者。D项“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实写,其中暗含一些“理”的成分。本词中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一个“换尽”,一个“依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E项“耽”指沉溺、迷恋;在此处指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词人感叹人生漂浮无定,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15.①离别匆忙,想留而不得的无奈。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声越来越远,很快消失,再无痕迹。(2分)②人生无常,世事变幻难料的无奈。芳草有荣有枯,离别的车辙依旧随处可见,皆是人生无奈。(2分)③难以言说的无奈。人世间种种生离死别,有的不可说,有的说也无用,徒增感慨与悲伤。(2分)

【译文】满地凝结着寒霜,像似覆上一层白雪。人们站立在风中话别,路边的马对着残月不断嘶鸣。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唱完,游人就已经渐行渐远。咿轧的车声伴随着歌声哽噎。

春去秋来,路边的芳草已经枯黄。道路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没有变化。独自感叹人生的漂浮无定。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8.本词上阕前三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8.①以景起兴,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索,为下阙抒发“不如归去”之意做铺垫。(3分)

②对比反衬。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下文人生中为名利劳神费力做对比,反衬追名逐利的无聊。(2分)

9.示例一:诗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诗来看,词人并非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的饮酒赏月,淡看名利,不过是自我解脱而已;下阙的“归去”“作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后的牢骚之语。(2分)

示例二:诗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诗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就来不及了;下阙写怀才却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15.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6分)

14.DE(选D,3分;选E,2分。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E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15.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1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1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第二次被贬宜州(今属广西)的冬天。②玉台:落满雪的亭台。③飘到眉心住:用典,《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第一句中“也有”二字饶有意味,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2)请简要分析“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描写梅花的用意。(4分)

(3)最后两句,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变化?(4分)

10.(1)“也有”二字,表明天涯居然也像江南一样有梅花(1分)。这出乎诗人的意料,既给诗人以惊喜(1分),又给诗人以慰藉(1分)。(每点1分)

(2)梅花在雪中绽放引起群花的妒忌,只好住到美人眉心(2分),寓示作者在朝廷受到小人的排挤毁谤,远谪天涯,仍然保持美好的品质。(2分)

(3)往昔的豪爽(豪迈),(2分)经过宦海沉浮,如今淡然心冷。(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6分)

(2)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共5分)

【考点】古诗词阅读;怀古咏史诗.

【分析】《卜算子•旅雁向南飞》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下片写他乡的不适、危机与迷惘感.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抒发自己的心声.

【解答】(1)分析形象,抓住相关诗句即可:“风雨群相失”“独下寒汀立”,失群孤独;“饥渴辛勤两翅垂”,饥寒交迫;“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心忧迷惘,凄苦哀鸣.

描绘画面,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最后点出画面的特点即可.本题描绘画面时注意将“旅雁”和“南渡的民众”联系起来.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这是一首咏物诗,手法很明显是托物言志,借南飞的失群旅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译文:

远行的大雁向南飞翔,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沙鹞和白鹭苦于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茫茫云海中找不到归宿,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赏析: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鸥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鸥、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赠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全词处处写雁,但又处处在写自身的处境与心绪,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词人写的虽然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与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却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桂 枝 香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

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__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8.词的上片写初秋金陵景色。请结合词句说说其写景的表现手法。(4分)

9.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5分)

(二)古代诗词鉴赏

8.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把江水比喻成白练,山峰比作箭簇,形象写出山水的特点;

②远近结合。由从远处的山水写到近处的船帆、酒旗、白鹭,丰富了景色的层次。

③动静结合。在景色描写上既有江水、山峰、云烟等静景,也有行驶的船只,白鹭飞起等动景,全方位展现登临金陵所见之景;

④ 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有白练,翠峰,残阳,彩舟等多种色彩,展现一幅金陵晚秋江景图。(4分,只说手法得1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9.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__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

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5分,一点2分,要包含对古和今两个方面的看法,句子表达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完成14---15题, 11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是说老朋友早上、晚上都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写出了深厚的情谊。

E.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CD(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早晚”,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2分)

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

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

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

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五代】牛希济

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注】罗浮山:dào jiāo 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飐”是风吹物动之意,写出因湖面广阔,风吹浪动,似外与天接,凸显湖面之广。

B.“一点”是词人在湖面遥望君山的直观感觉,以此强烈对比,意在表现君山的娇小。

C.上片的后三句描写君山的神秘朦胧,并展开想象,使得景色奇丽而富有情致。

D.下片写秋夜增寒,着一“冷”字,天地之低温,词人体肤心理之寒冷都融汇于此字。

E.下片写星斗下垂,湖面视野开阔,橘林更显红颜娇美,含蓄地写出极富诗意的美景。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6分)

14.BE(B.“意在表现君山的娇小”分析有误,应是反衬出湖面之广。E.“含蓄”的说法不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虚实结合。(2分)上片实写眼前所见之洞庭湖与君山,后由君山展开想象,“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对仙境的想象。(2分)下片先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后由洞庭湖联想到罗浮山,表达了夜游洞庭湖的舒畅闲适,也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2分)

【诗歌赏析】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蕴含凄凉之意,深得咏史之味。

    这首词咏罗浮仙子。上片“洞庭”两句,极言洞庭之大,写景颇佳。下片好在景与情生,仙境有人情。“万里平湖秋色冷”,着一“冷”字,境界全出,极妙。

    此词作者运用了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地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神韵。词中描写的洞庭秋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真幻难辨。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又为这壮阔着上了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意境,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此词在语言运用上,崇尚自然平易,“甚蕴藉有情致”(郑振铎语),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九日会饮分得雁字

赵 鼎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 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 ③舣:停船靠岸。

14.作者在上阕中是怎样描写“雁”的?请简要赏析。(6分)

15.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14..(1)直接描写动作和神态,写了大雁的“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的动作、形态,形象而有韵味;(2)烘托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烘托大雁的孤寂、凄凉、零落;(3)拟人修辞,说雁“何限恨”,把雁人格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15.【主旨把握】(5 分)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亲友团聚的思念,对国家残破的痛惜。光阴逝去,佳节又至,故人不知在何处漂泊,请大雁给瓢泊在潇湘的故人们带去我无尽的思念。

12.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代)魏初

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释】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词中用了哪种手法写“心事”?(5分)

(2)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12.(1)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厌倦奔波与飘泊(仕途),希望归隐田园。

  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写“心事”;通过写归鸦反衬自己的不归,来写“心事”。(答成写景烘托心事也可)

(2)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通过写黄昏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写景由远及近。

【解题思路】:做此词时,魏初正在宦游的路上。为了仕途,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抛家别眷。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儿女的呢?这首词感情真挚、细腻,首句“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就给全词定下一个愁苦低沉的基调,想家之情溢于言表。

词中写心事采用了三种方式:“去岁到家”的欢乐与“今年相望”的痛苦两相对比,道出心事;“两鬓秋霜细有华”看似平淡,却渗透着“亲情萦绕心头,催人易老”的伤感。“儿女团圆夜煮茶”一语传神,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阖家围炉欢聚的温馨场景,用细节道出了心事;“满林残照见归鸦”用鸦之“归”暗点出人之“不得归”,用反衬的手法写心事。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夕阳残照,“鸦归巢”与“人离家”的凄清图画。

【赏析】作此词时,魏初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为了仕途,他不得离乡背井,抛家别眷。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儿女的呢?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魏太太的生日!于是,魏先生写下了这首感情深挚、细腻的词。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因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词人恰好赶在太太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难得?因为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因为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今年相望“又”天涯。这个“又”字是要重读的,别看它只是个极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含在内,这叫做“加倍法”。本来,“去岁今辰到家”与“今年相望天涯”对举,哀乐参半;但次句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的比较,会少离多,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了。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这两句看似平列,其实却是因果关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心事”指什么?当是想家,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该句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像低度醇酒,入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则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然而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便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更显出人思家之苦。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栾夜煮茶?”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写出了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简洁的笔触去勾勒最典型的场景、最重要的情节、最关键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补充。“儿女团栾夜煮茶”七字,正是这一创作法则的绝佳体现!只写“儿女团栾”,而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连同他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虽不言却已尽言了。读到此句,我们仿佛看见:当缀着星光的夜幔笼罩住四野的时辰,在魏先生的寒舍里,孩子们团团围在他身边,闹着嚷着要他讲故事;而魏太太则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针线活儿;灶膛中燃烧着的松枝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火舌舔着陶壶,壶嘴里喷出一缕缕茶香……不,壶嘴里喷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温暖与馨逸。一语传神,而能使人人心旌摇曳。

总之,这首词,情真意切。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感人至深,令人回味,启人思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