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6题。

醉翁操①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②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11.C【解析】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吟夕咏,似带有怨恨情绪。“朝吟夜怨”并非作者的吟咏,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

12.B

阅读下列宋词,完成8—9题。

青 玉 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未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分)

9.本词最后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历代称颂,你认为这四句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4分)

8. 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以爱情的失意断肠,寄托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片起首三句写美人住处,说明其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与相思。下片着重写作者的忧思。把愁苦之情抒写得极为委婉深切,结尾作者用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具体物象来烘托浓重的闲愁。
9.这四句主要使用了设问和博喻的修辞方法(或化虚为实的手法)以景写情。
首句设问,后三句作答,但答案全以写景的比喻出之,景物的布局也很有层次。①“试问”句呼起,“一川”三句并用作答。②地上---如烟春草,比喻愁之广大;天上---飘扬柳絮,比喻愁得纷乱;天地之间----迷蒙梅雨,比喻愁得无休无止。
三个比喻,既写景,又写情,景情俱佳。它多方面地江南暮春梅雨季节的烟雨图,又出色地烘托喻衬了词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作者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全面地反映了所喻事物的总体特征,把抽象的闲愁化作具体的视觉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八 归

史达祖①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竟然竹②。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尊酒,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③。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注】①史达祖,曾任韩伲胄幕僚,韩败后,史受牵连被处黥刑,本词写于此时。②竟然竹:“然”通“燃”。③歌眉:代指陪自己的歌女;舒绿:展眉。古代以黛‘绿画眉,故常以“绿”、“黛”指眉。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人瞰”一句写诗人在画阁上俯瞰空旷的景色而感到愁苦和孤独,这是全篇的主句,诗人的所见所闻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B.“烟蓑’’三句虚写江中的渔翁披着蓑衣在烟雨中撒网的情景,响声引发诗人的诗思,但又被乱鸥带走,续不上美好的诗句。

C.“冷眼”两句,写诗人用冷静的目光看如画的景色,体现诗人内心的悲凉情怀,而江的那边只能看到隐约模糊的房屋而已。

D.上阕最后三句写诗人猜想江的那边大半是渔市和樵村,人们在傍晚时烧着竹子做晚饭,这更显诗人的孤寂。

E.上阕的景物描写,由清晰到迷茫,由实到虚,景物描摹客观,不掺杂个人感受,营造了广阔\清冷、淡远的意境。

15.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B、E(B项,“是虚写”错误,渔翁披蓑撒网情景是实写。E项,“不掺杂个人感受”错误,大部分景物都包含诗人的主观感受。)(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5分)

15.①凄凉愁苦。作者借酒浇愁,自我慰藉,可见其心情之凄苦、愁闷;“只匆匆”句情景交融,更见惆怅。②空虚孤寂。回忆过去在歌女陪伴下快乐的生活情景,反衬出作者如今的空虚和孤寂。③怀念朋友。作者望断淮山,想念天涯老友,却没有音信,更显寂寞愁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分)

【诗歌鉴赏】

诗歌上阕写在画阁上眺望景物,下阕主要写回忆和感叹。上阕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图:蒙蒙秋雨、江水萦绕清冷的沙洲。“人瞰”举是全篇主句,诗歌内容都围绕其而写。“烟蓑”三句写诗人看到渔翁捕鱼引发诗情,但又被乱鸥赶跑。“冷眼”两句,写诗人看到江对岸烟雾缭绕中的房屋。最后三句,写诗人想象对岸的人燃烧竹子晚炊的景象。下阕,先写诗人借酒浇愁,自我安慰。诗人认为自己当年的风流还在,能够在困境中借酒浇愁;然后回忆过去骑马漫步、泛舟游赏的情景等,表现出对往昔生活的怀恋,也衬托出如今的空虚寂寞。“只匆匆”两句,写诗人看到现实景象后的悲凉和愁苦。最后三句,写诗人遥想远方的朋友,但无音信,表现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②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③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14.(5分)B E

15.(6分)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

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

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E.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15.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4.CD(A.应是仲春之景,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B.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E.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2分)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2分)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2分)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21—22 题。(7 分)

踏莎行•山居

张 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②忘形:指朋友相交,不拘行迹。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

21.本词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3 分)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山居生活描写角度的差异。(4 分)

21.(3 分)开篇明志,(1 分)总领上阕,极其概括地写出了秋意浸染天地的景象,(1 分)为全词奠定了基调。(1 分)

22.(4 分)上片从白日斑斓如画的秋景来写(秋意遍浸山中风物,枫叶与黄花各有风韵),侧重侧面烘托;(2分)下片从清夜舒朗闲雅的山居秋景及与山民饮酒闲话来写山居生活的闲适与惬意,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2 分)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定__•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

辛弃疾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注】:提刑:古代官职名。 ‚上元:旧历正元十五。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简析这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联系诗句具体分析。

(1)开头两句写年轻时还能谈谈离别之事,老了却最怕写送行诗.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年轻时和老了对离别的不同感受做对比,突出了现在与友人的离别之苦.

(2)①与友人的离别之悲和相思之苦:虽无大雁飞过为我们传情达意,但那盛开的梅花也懂得寄托我对你的思念.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不能收复中原沦陷失地的悲愤:祖国的河山还未能走遍,中原父老还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满含热泪却始终等不到朝廷的军队去收复失地.③与友人再次相见的期待:虽然现在我们暂时离别,待来年上元我们还可再次相见.(每点2分)

【考点】送别诗.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1)首先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年轻时还能谈谈离别之事,老了却最怕写送行诗.“少日”“ 老来”,年龄的对比,“犹堪话别离”“ 怕作送行诗”对离别的不同感受做对比,突出了现在与友人的离别之苦.

(2)“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用大雁和盛开的梅花寄托对友人的思念;“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祖国的河山还未能走遍,中原父老还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这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不能收复中原沦陷失地的悲愤;“后会丁宁何日是”,“何日”与友人再次相见的期待.

译文:

年少时还禁得住离别之苦,年纪大了却怕写送行的诗句,放眼望去,南方的天空没有过雁的踪迹.你看这遍开的梅花似也知道相思,无限江山还没有行遍,父老们不须含泪看着旌旗,临别叮咛何日再相聚?可要记得,是春风十里放灯时(即上元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9分)
pú sà 蛮.宿水口
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首句中“断虹远饮横江水”,一“饮”字有妙用。运用比喻手法把一道断虹斜插于长江之上

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B. “万山紫翠斜阳里”是说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岭,一片紫翠。此为作者在水口所见,与前一句同为远景描绘。

C.作者“系马短亭西”,表明客舍就在短亭的附近;“丹枫明酒旗”,说明客舍外树上有酒店的招牌:这就照应了下片中的闭门。

D. 本词具有颜色杂乱的特点。词人好像手握一支调色笔,精心点染,出现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红枫,还有“月黄昏”的暮色苍茫。

E.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兼及叙事。词人远眺断虹饮水,斜日含山,心情比较平静、舒畅,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画卷。

12.简析词的下阙所表达的思想情感(5分)

11.BE    解析: A项,“比喻”应为“拟人”。C项,“照应了下片中的“闭门”分析错误,应该是“照应了标题中的“宿”字,或“照应了下片中的“客路”。D项“颜色杂乱”错误,应为“色彩绚丽”  (4分)

12.(1)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 2)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达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

(3)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蝶 恋 花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双调共60字,上下阙格律一致,压仄声韵。

B.王国维,古代著名学者、文艺批评家。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等学术专著行世。其著作《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境界”乃词中胜境。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虚写,暗含抒情的意味。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用回忆抒发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E.、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词。“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意思相同,都指“沉迷”,词人告诫大家勿要沉陷在离别之情中不能自拔。

15.本词通篇透着无奈之情,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表现出哪几种无奈?(6分)

14.C3分, A2分,B1分,选D、E不得分(B项王国维是近代学者。D项“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是实写,其中暗含一些“理”的成分。本词中芳草象征青春,车辙象征着离别,一个“换尽”,一个“依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E项“耽”指沉溺、迷恋;在此处指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词人感叹人生漂浮无定,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15.①离别匆忙,想留而不得的无奈。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声越来越远,很快消失,再无痕迹。(2分)②人生无常,世事变幻难料的无奈。芳草有荣有枯,离别的车辙依旧随处可见,皆是人生无奈。(2分)③难以言说的无奈。人世间种种生离死别,有的不可说,有的说也无用,徒增感慨与悲伤。(2分)

【译文】满地凝结着寒霜,像似覆上一层白雪。人们站立在风中话别,路边的马对着残月不断嘶鸣。别时,《阳关》一曲犹未唱完,游人就已经渐行渐远。咿轧的车声伴随着歌声哽噎。

春去秋来,路边的芳草已经枯黄。道路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没有变化。独自感叹人生的漂浮无定。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8.本词上阕前三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8.①以景起兴,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索,为下阙抒发“不如归去”之意做铺垫。(3分)

②对比反衬。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以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下文人生中为名利劳神费力做对比,反衬追名逐利的无聊。(2分)

9.示例一:诗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诗来看,词人并非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的饮酒赏月,淡看名利,不过是自我解脱而已;下阙的“归去”“作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后的牢骚之语。(2分)

示例二:诗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诗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就来不及了;下阙写怀才却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