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

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坊,只怕酒酲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 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15.“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14.答案:B  C

  解析:B“以动衬静”错误;C应为“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选C得3分,选B得2 分) 

15.答案:“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2 分)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达了他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2 分)诗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虞集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1)词的上片“薄有山花取次开”描绘了怎样的景色?(4分)

(2)前人评价,作者此“招”,熊少府必来。你同意吗?结合全词说明原因。(4分)

14.(8分)

(1)描绘了初春雨后漫山遍野的各色花朵相继开放的景色。(2分)“薄有”写出初春特点,“山花取次开”写出春意渐浓。(两点,各1分)

(2)同意。第一,熊少府是“多情”之人,自然不忍明朝“人在天涯”的遗憾。第二,“薄有山花取次开”,春光如此美好,不来欣赏,就会有转瞬即逝于“天涯”的惋惜。(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14.词的上片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15.请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并赏析结句表达的妙处。(6分)

14.(1)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2分)(2)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3分)

15.(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3分)

(2)①以词人“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②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③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④“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3分,答出2点即可)

【诗意】雨后秋日天高气爽,站立江边楼上久久远望。江水清澈,余晖照波浪,闪闪泛出光芒。远山重叠翠,耸立在暮色中。断桥幽径,依稀还能辨得清,隐约可见渔村,一缕孤烟升起。残阳里。含情静倚朱楼阁。黯然伤别离,酒未饮人似醉。无尽离愁绕心际。暮云过后秋光尽,千里故人何时聚。整日空凝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11分)

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宋) 苏轼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注】台守江郎中:台州知州江公著,江公著,字晦叔,桐庐人,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与东坡有旧。当时苏轼在虔州任职。

11.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西楼淡月凉生晕”一句运用 “通感”手法,视觉、触觉、幻觉相互挪移,创造出朦胧恬静的意境。

B.“江水”一句,友人离去,词人孤独怅恨,愁绪难遣,“江水似知”,把江水拟人化。

C.“南风”一句,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预示着江面平静,与上片“潮来稳”遥相呼应。

D.“久困”指多年困顿窘迫的人,巧妙运用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遭家人讥笑的典故,颇有“虎落平阳”的不满之意。

E.这是一首送别词,却不言送客时的情景,着重写“送客归来”的心理感受,愈显出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怀思情感。可谓逆向推波,出人意表。

12.全词抒情寄慨,意蕴丰厚。请结合词句分析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11. AD(选对一项给 3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2.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当首先读懂词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 友人别去后的悲伤孤苦。“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写出词人内心的寂寥幽暗、孤独凄冷的深层感受,强化了词人别去亲密友人的悲哀心绪。

 (2) 对友人的挂念和祝福。“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由于钱塘江潮水险恶,多覆行舟,词人祈祷着潮水的平稳安静让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稳停泊在重城渡口上,表现出词人对舟行友人的“一路平安”的祝福和期待。

 (3) 对事业有成的信心。“莫学时流轻久困”,告诫时人不要用世俗的眼光,轻视当年作客未成暂时大困的苏秦,意谓自己与友人在政治上、事业上必会有成就。 (4) 不忘友谊信守誓言的慰勉。“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别后要勤相寄书问讯, 钱塘江握别的誓言一定要遵守。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的 3 点给 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如梦令 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鸡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1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14.答案:C、 D。(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15.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②化用。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

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6分,每种手法及准确分析2分,答对3种即可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青玉案

黄公度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残别袖燕支雨①,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燕支雨:指溶有脂粉的泪水。

8.请简要赏析这首词上片末三句的表达技巧。(5分)

9.这首词下片的末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请简要赏析。(6分)

8(5分)①运用意象叠加(列锦)的手法,依次排列出“霜桥”“月馆”“水村”“烟市”四个意象,表现出所思对象身影的无处不在,突出了词人心中浓浓的思念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无论时间,地点如何变换而思念不变的挚爱之情。

9(6分)运用拟人的手法,托付鸿雁传递消息,而鸿雁不肯为自己停留,自己只能在暮色中倚阑无语,以鸿雁的无情衬托自己的有情,突出表达了词人失落、孤单、无奈、伤神而又思念满怀的复杂心情,意境深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的难言之隐、入骨之痛。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白居易

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掩泪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注】①卢子蒙侍御:卢子蒙,作者友人,姓卢名贞;微之,即元稹,字微之,别称元九,为作者挚友。②咸阳坟:大和五年七月,元稹卒于鄂州,葬于咸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标题交代了本诗写作缘由:阅览卢侍御旧诗,发现卢侍御与元微之唱和之作,而抚今追昔写下这首七律。

B.首联说自己与卢贞有相见恨晚之感,早年听到挚友元稹吟诵卢诗,追溯往事,借元稹以引出卢贞。

C.颔联用对偶手法说今日与卢贞聚首,批阅卢贞的旧卷,多有赠元稹之诗,为后文写元稹去世做铺垫。

D.颈联直抒胸臆、言浅意丰:思念故友,两人情难自禁而老泪纵横,别有一种伤心之事,实难探知。

E.本诗有叙有议,着重刻画主观心理,以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将细微深婉的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

15.请从情景关系这一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6分)

14.C、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解析】C非“对偶”,而是顶针手法。E语言特点是明白如话、简朴自然。

15.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表达诗人悼念挚友的感伤之情。(2

分)尾联以“闻道”一词领起,用想象中的景象来开拓诗歌意境;(1分)那咸阳坟头,

白杨抽枝,树都已高三丈了,而斯人已逝,再也回不来了。(1分)通过元稹墓前白杨

抽枝的景象更深一层地抒发诗人心中的哀伤、沉痛之情。(1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完成14—15题。(11分)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末进士,宋亡后不仕,隐居太湖竹山中,抱节以终。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喻白发。

14、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经历和感情变化?(6分)

15、“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4.(6分)【答案】少年时买笑歌楼(1分)是浪漫欢乐的(1分),中年时漂泊客舟(1分)是孤苦忧伤的(1分),__后的暮年时避居空门(1分)则已灰心麻木(1分)。

15、(5分)【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2分),意境含蓄。并用映衬烘托(1分),以夜雨滴落不停的凄冷萧索之景烘托出词人历尽人世悲欢、国家灭亡后万念俱灰、木然无动的寂苦心情(1分)。以哀景衬哀情,更见其哀(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注]①陈敬叟:刘克庄友人。刘克庄作此词时陈敬叟正滞留临安。②明发:天亮,黎明。③画眉: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后因以“画眉”形容夫妻恩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一、二句精于炼字。“夺”突出元夕灯火通明之景,“侵”则极写人们彻夜欢愉之态。

B.“物色旧时同”与“似曾相识燕归来”异曲同工,渗透了作者回忆往昔美好时的怅惘之情。

C.“情味”引出内心感触,“中年”显露沧桑意味,“别”与“同”构成鲜明反差,内敛深沉。

D.下片一、二句借典故写闺情,劝说陈敬叟值此佳节切莫流连赏景,当为妻画眉,偕妻拜月。

E.“人散市声收”与开头热闹之景呼应,使作品回环紧凑,“渐”字则引出愁情,余味徐生。

15.如何理解“愁时节”的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BD(B项,“物色旧时同”只是在说繁华景象不改,引出“情味中年别”的慨叹;D项,下片一、二句当是想象陈敬叟之妻在家画眉拜月,盼夫早归之景。)

15.①人至中年的沧桑之慨。元夕热闹如旧,但作者步入中年,心气渐衰,良辰中已无兴致。②对友人夫妻恩爱的羡慕之情。想象友人妻子此时在家画眉拜月,遥寄思夫之情,戏云友人夫妻恩爱,致羡慕之意。③盛筵必散,繁华终落的孤独落寞。一夕欢愉,片刻繁华,终将归于消散,倍增虚无之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19题。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南宋】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诗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19.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4分)

BE(B“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过分拔高;E“评诗论文”欠妥,“说文章”含蓄地暗示二人评论时事,宣泄内心的忧愤)(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

19、(6分)

第一问: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①运用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