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霜天晓角·桂花

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谓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设计意图】两首对比阅读增加阅读量,锻炼学生对比能力。赏析紧扣手法和特征。

19.两首词首句都写出桂花的颜色 和特征 。(3分)(原创)

20.比较两首词表现手法的差异。(5分)(原创)

19.黄色、清香、高洁(各1分)

20. 谢词直抒胸臆,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清香、高洁。

李词采用侧面烘托,梅、菊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李词还通过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每点2分,2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19—20题。(8分)

阮郎归

画蝴蝶

清·恽敬

轻须薄翼不禁风,教花扶着侬。一枝又逐月痕空,都来几日中。

曾有伴,去无踪。阑前种豆红。蜜官队里且从容,问心同不同。

  【注】①恽敬,乾隆年间举人,曾任富阳知县,为官清廉。

②侬:我。③蜜官:蜜蜂。

19.本词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乃画中蝴蝶。请结合上阕分析词中蝴蝶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前人说“蜜官队里且从容,问心同不同。”有深意存焉。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是一只体态纤弱,遭受狂风侵袭的蝴蝶。它与花为友,得到花的帮助。因为花的凋零,它更加孤独无助。

20.蜜官两句表面指蝴蝶与蜜蜂同在花丛中飞舞,心思并不相同。实际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蝴蝶自比,以蜜官借指贪官污吏。指自己廉洁奉公,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命题思路:原创。题目考查咏物诗的形象。)

19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意境

鉴赏

鉴赏/理解

0.55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诗歌鉴赏/综合鉴赏

探究

鉴赏/理解

0.50

(命题思路:原创。题目考查了艺术手法、情感和本诗的特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水调歌头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改编】19.这首词“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4分)

【原创】20.词篇最后两句作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赏析。(4分)

(二)

19、借景抒情,用江、山、云写出了空间的广阔,做为离别的背景,用“远”“长”写出了行人辽远的去向,“暮、春”写出了离别前的感受时令,饱含了惜别之情(手法1分,意象和意境分析2分,情感1分。共4分)

20.(1)这两句呼应上阕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道出了凄苦孤单的离别之情。(2分)

(2)结局“无语对斜阳”出现诗人形象,借漏声、灯焰、马蹄等表现诗人旅途的单调,用浮云飞絮、孤单身影表现诗人的孤寂,对比以往风前月下的团聚与美好,表现了浓郁的思念之情。(2分)

(改编意图:两个小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更明确答题方向,在降低审题难度的同时,19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和意象意境的鉴赏,20题考查学生能从全诗谋篇布局着眼,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0-21题。(7分)

南柯子

[清]钱维乔

绿树千村合,清溪百道连。故乡风景最鲜妍,负了一筇双桨又三年。

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雁来时候燕归前,赢得一灯豆伴孤眠。

【原创】20.“燕归前”指 (季节),“赢得”意为 。(2分)

【原创】21.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5分)

20、(明年)春季    落得

21、要点: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迷蝴蝶”“忆杜鹃”)、比喻(“一灯如豆”)、夸张(“千村合”“万道连”)等。

示例:作者化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回到故乡,重温昔日之乐,然而是蝶是人,恍惚迷离,最终是美梦一场。借此抒发了凄苦而深挚的思乡之情。

【命题意图】纵观近几年浙江诗歌鉴赏试题,第一题多为填空形式,第二题为赏析题,

且表达技巧的考查,似乎成为了历年的必考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8分)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南宋】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谪居鹅湖时所作。《世说新语·黜免》篇:“殷中军被废,终日恒书空作字,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新唐书·卓行传》:“司空图有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瞆,三宜休。’”

【改编】19.请赏析上阙的写景艺术特色。(4分)

【改编】20.结合作品内容,从两个方面简析下阙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19. 【答案】

(1)寓情于景,比如环境之清冷,红莲中心如醉,白鸟的无言且愁,都折射出内心的愁苦。

(2)正面写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地描画夏末秋初的鹅湖景象。

(3)对比(或从视觉角度突出色彩感):红莲与白鸟色彩鲜明;

(4)拟人:莲色红或如酒醉,鸟头白而无声,拟人化为无言自愁,投射出作者心潮难平的愁苦。

(共4分,写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每个点内术语和阐释各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 (1)作者用典抒情,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批评殷浩而认可司空图,宽慰自己与其仇怨,不如恬退避祸,并称风景之中自有风流。

(2)最后两句又转为委婉和悲凉,叹息自己“衰”“懒”,流露出人老不济,功业难成的感慨。

(3)下阙貌似旷达而实含怨忿,用典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最后两句表达对身体生命的担忧,总是功业难成,故显得感慨颇深。

     【共4分。第一点2分,后面2点共2分。第一点要求写出“用典”(1分),并能体会作者对两个典故的不同态度(1分);后面三句情感变化分析合理即可得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

分析综合

正确理解/分析

0.75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知识深度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预估难度

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

分析综合

正确理解/分析

0.75

(出题意图:古典诗歌的考查立足平时复习的诗歌鉴赏的写景艺术,以及诗歌情感的把握,立足学生的诗歌阅读积累,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入若耶溪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唐】崔颢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改编】19.两首诗的颈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作简要分析。(3分)

【原创】20.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5分)

19.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评分标准:答出“喜爱”等词1分,共1分。)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评分标准:共4分,每一方面答出一点得2分。)

19【命题意图】考查对作品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D。

20【命题意图】考查对作品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D。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几乎是浙江自主命题以来不变的考点。这首诗,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情感并不难,赏析角度的设定要求学生厘清自己的阅读思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做了一定的要求。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南宋】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原创】19.请赏析上阙写景的艺术特色。(4分)

【原创】20.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下阙中作者的情感。(4分)

19. 【答案】

(1)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2)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解析】共4分,写出手法得一份,手法分析两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 【答案】

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解析】共4分。每点2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水调歌头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注:①当时,南宋孝宗皇帝锐意远略,汤朝美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淳熙二年八月汤朝美使金有辱使命,被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写此词时,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心有戚戚。辛弃疾时年42岁,赋闲江西。② “金阕”、“九关”均喻指宫廷。③用东晋谢安典故,意指将复出做官。④“日边”喻帝王左右。

(1)请对“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一句中的“笑”进行赏析。(4分)

(2)“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将作者的悲哀刻画得淋漓尽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1)①词人用一“笑”字,反衬哀景(门被草掩,径被苔封),更添无 限愁苦,这个“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

②这一“笑”强化了作者备受压抑、壮 志难伸的无奈和悲哀;

③与上阕最后两句汤朝美的“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美好的期待形成对比,彰显自己仕途的黯淡和落寞。

注:答出两点即可;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①词人 42 岁的年龄正当壮年,壮年而生华发,是第一层悲哀。

②“白发”用一“栽”字,用拟物手法表达为国操劳之甚和仕途失意,这是第二层悲哀。

③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烦忧,白 发是“醒时”栽种,是第三层悲哀。

④根根白发显示出词人人生道路上的风风 雨雨,隐然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是更深一层的悲哀。 (①②答出任意一条 得 2 分,③④答出任意一条得 2 分;本小题共 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两题。(共8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B.“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外

乡,但仍能忍受。

C.“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

居外乡之感。

D.“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E.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14.“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4

分)

13.AB(A非愤怒,而是无奈; B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14.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2分);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1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1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14-15题。(共11分)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 ,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 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C.“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 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D.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诗人人生悲叹。其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手法一致,情感并不相同。

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15.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6分)

14.BD(答对1项得3分,答对2项得5分)

15.

这一句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2分)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实写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达了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