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15.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14.A、C(A.没有用比喻。C.“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2分)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2分)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原创】19.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却”字的作用。(3分)
【原创】20.关于这首词注明“代人赋”,说明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你认为是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19.(3分)“却”字表达了主人公的失落和惆怅,照应了前一句的“愁”字,使主题更加鲜明。
20.(5分)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思念亲人的妇女。
上阕是思妇送走行人之后触景生情,叹惋离恨伤人;下阕直写思妇送走行人之后以一次爬上小楼遥望,然而行人已远,凝望已属徒然,更添愁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9—20 题。(8 分)
木兰花慢
[宋]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①。重来故人不见②,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③。流恨落花红。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④,凭栏目送飞鸿。
注:①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②故人:指戴复古的亡妻。③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④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指戴复古悼亡之地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19.在词的上片中,有这样的用词“一点”“十年”,既然是“一点闲愁”为何又“十年不断”,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4分)
(原创)20.结合全词,赏析词人的思想情感。(4分)
19.不矛盾,这时作者的故作潇洒语,十年不断之隐痛,却道为一点闲愁,貌似平易却更见痛之深。
20.上阕起笔即奠定哀伤的情调。“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莺和燕啼叫不停,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面对这莺莺燕燕的大好春光,词人却伤心满怀。“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词人的心绪一遇到春风,就更为缭乱纷纷,所有景物都令词人不已。
接着,词人借“物是人非”来突出世事变化:“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时隔十年后,词人旧地重游,虽然小楼东畔的依依杨柳依旧美丽,然而故人早已逝去。“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词人进入自己的回忆,想起夫妻双双在粉壁上题诗的情景,然而往日的笔迹早已无踪可寻,只剩下这破壁颓垣。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即当年夫妻二人风流潇洒的神仙般的生活与此日一人重寻旧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销玉损的无限悲凉的鲜明对比,生发出人世无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非的无限哀痛。这语句看似平易,实则有着深切的沉痛,在对比中透露出往日夫妻二人自由逍遥的生活与今日独自一人重寻旧地的荒凉感。
下阕开头,“兰皋”语出《离骚》。水湾处春水新涨,碧波粼粼,落花残红,流水似乎也生出一片恨意,要带走这残花败红,然而流水却带不走词人心中的愁恨。“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临别前夜,妻子在灯下为词人缝制春衫,可见她对丈夫的爱意。然而春衫已破,词人依然不能忘怀,从中亦可看出词人对妻子的内疚与感激。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妻子西逝,相思现在对于词人来说只是徒然自苦的事情。过往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烟云过眼,最后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日落于楚天之无际,词人凭栏目送飞鸿,愁苦弥漫无极,心情是何等落寞和怅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霜天晓角·桂花
谢懋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谓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设计意图】两首对比阅读增加阅读量,锻炼学生对比能力。赏析紧扣手法和特征。
19.两首词首句都写出桂花的颜色 和特征 、 。(3分)(原创)
20.比较两首词表现手法的差异。(5分)(原创)
19.黄色、清香、高洁(各1分)
20. 谢词直抒胸臆,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清香、高洁。
李词采用侧面烘托,梅、菊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李词还通过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每点2分,2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19—20题。(8分)
阮郎归
画蝴蝶
清·恽敬①
轻须薄翼不禁风,教花扶着侬②。一枝又逐月痕空,都来几日中。
曾有伴,去无踪。阑前种豆红。蜜官③队里且从容,问心同不同。
【注】①恽敬,乾隆年间举人,曾任富阳知县,为官清廉。
②侬:我。③蜜官:蜜蜂。
19.本词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乃画中蝴蝶。请结合上阕分析词中蝴蝶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前人说“蜜官队里且从容,问心同不同。”有深意存焉。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是一只体态纤弱,遭受狂风侵袭的蝴蝶。它与花为友,得到花的帮助。因为花的凋零,它更加孤独无助。
20.蜜官两句表面指蝴蝶与蜜蜂同在花丛中飞舞,心思并不相同。实际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蝴蝶自比,以蜜官借指贪官污吏。指自己廉洁奉公,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命题思路:原创。题目考查咏物诗的形象。)
19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 知识深度 |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 预估难度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意境 | 鉴赏 | 鉴赏/理解 | 0.55 |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 知识深度 |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 预估难度 |
诗歌鉴赏/综合鉴赏 | 探究 | 鉴赏/理解 | 0.50 |
(命题思路:原创。题目考查了艺术手法、情感和本诗的特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水调歌头
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改编】19.这首词“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4分)
【原创】20.词篇最后两句作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赏析。(4分)
(二)
19、借景抒情,用江、山、云写出了空间的广阔,做为离别的背景,用“远”“长”写出了行人辽远的去向,“暮、春”写出了离别前的感受时令,饱含了惜别之情(手法1分,意象和意境分析2分,情感1分。共4分)
20.(1)这两句呼应上阕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道出了凄苦孤单的离别之情。(2分)
(2)结局“无语对斜阳”出现诗人形象,借漏声、灯焰、马蹄等表现诗人旅途的单调,用浮云飞絮、孤单身影表现诗人的孤寂,对比以往风前月下的团聚与美好,表现了浓郁的思念之情。(2分)
(改编意图:两个小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更明确答题方向,在降低审题难度的同时,19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和意象意境的鉴赏,20题考查学生能从全诗谋篇布局着眼,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0-21题。(7分)
南柯子
[清]钱维乔
绿树千村合,清溪百道连。故乡风景最鲜妍,负了一筇双桨又三年。
有梦迷蝴蝶,无情忆杜鹃。雁来时候燕归前,赢得一灯豆伴孤眠。
【原创】20.“燕归前”指 (季节),“赢得”意为 。(2分)
【原创】21.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5分)
20、(明年)春季 落得
21、要点: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迷蝴蝶”“忆杜鹃”)、比喻(“一灯如豆”)、夸张(“千村合”“万道连”)等。
示例:作者化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回到故乡,重温昔日之乐,然而是蝶是人,恍惚迷离,最终是美梦一场。借此抒发了凄苦而深挚的思乡之情。
【命题意图】纵观近几年浙江诗歌鉴赏试题,第一题多为填空形式,第二题为赏析题,
且表达技巧的考查,似乎成为了历年的必考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8分)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南宋】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谪居鹅湖时所作。《世说新语·黜免》篇:“殷中军被废,终日恒书空作字,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新唐书·卓行传》:“司空图有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瞆,三宜休。’”
【改编】19.请赏析上阙的写景艺术特色。(4分)
▲
【改编】20.结合作品内容,从两个方面简析下阙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19. 【答案】
(1)寓情于景,比如环境之清冷,红莲中心如醉,白鸟的无言且愁,都折射出内心的愁苦。
(2)正面写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地描画夏末秋初的鹅湖景象。
(3)对比(或从视觉角度突出色彩感):红莲与白鸟色彩鲜明;
(4)拟人:莲色红或如酒醉,鸟头白而无声,拟人化为无言自愁,投射出作者心潮难平的愁苦。
(共4分,写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每个点内术语和阐释各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 (1)作者用典抒情,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批评殷浩而认可司空图,宽慰自己与其仇怨,不如恬退避祸,并称风景之中自有风流。
(2)最后两句又转为委婉和悲凉,叹息自己“衰”“懒”,流露出人老不济,功业难成的感慨。
(3)下阙貌似旷达而实含怨忿,用典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最后两句表达对身体生命的担忧,总是功业难成,故显得感慨颇深。
【共4分。第一点2分,后面2点共2分。第一点要求写出“用典”(1分),并能体会作者对两个典故的不同态度(1分);后面三句情感变化分析合理即可得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 知识深度 |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 预估难度 |
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 | 分析综合 | 正确理解/分析 | 0.75 |
▲
内容领域/知识内容 | 知识深度 | 测量目标/行为目标 | 预估难度 |
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 | 分析综合 | 正确理解/分析 | 0.75 |
(出题意图:古典诗歌的考查立足平时复习的诗歌鉴赏的写景艺术,以及诗歌情感的把握,立足学生的诗歌阅读积累,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
入若耶溪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唐】崔颢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改编】19.两首诗的颈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作简要分析。(3分)
▲
【原创】20.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5分)
▲
19.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评分标准:答出“喜爱”等词1分,共1分。)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评分标准:共4分,每一方面答出一点得2分。)
19【命题意图】考查对作品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D。
20【命题意图】考查对作品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D。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几乎是浙江自主命题以来不变的考点。这首诗,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情感并不难,赏析角度的设定要求学生厘清自己的阅读思路,对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做了一定的要求。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南宋】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原创】19.请赏析上阙写景的艺术特色。(4分)
▲
【原创】20.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下阙中作者的情感。(4分)
19. 【答案】
(1)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2)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解析】共4分,写出手法得一份,手法分析两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 【答案】
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解析】共4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