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16-17题。(5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5、“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16、“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15、(4分)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 略
(三)(6分)16(2分)借代、反问。17、(4分)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DE(D项是借代而非借喻;E项“以乐景写哀情”错。)(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
15.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思想感情每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4.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5.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14.C
15.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卖花声
张舜民[注]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8、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
答 :
9、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8、“满”有“布满”“笼罩”之意,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凄怆的内心。(意思对即可)
9、①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②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③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④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①故园
王沂孙
泛孤艇、东皋②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③。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④。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注】①中庵:王沂孙的朋友。②东皋:指中庵寓居之地。③成秋苑: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有“梨花落尽成秋苑”的诗句。④抚乔木、年华将晚:《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以前亲手所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泣然流泪。
13.词作开头“泛孤艇、东皋过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4.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3.①照应标题。“泛孤艇、东皋过遍”写乘孤艇旧地重游,紧扣词作标题中的“重过中庵故园”。②暗示词人情感。“孤艇”之“孤”点明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露出独自重访故地的落寞;“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词人足迹遍至东皋,流连徘徊,表达出词人对此地的深情。③引领下文。与下文“欲寻前迹”相照应,为下文的描写、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14.①对比。昔日与友人欢游,园内环境清幽雅致;今日词人独游,园内环境萧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世事沧桑之感和词人对往昔的留恋。②虚实相生。追忆昔游是想象,是虚写;今之重游寻迹,故园萧条,是实写。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孤寂惆怅的情怀。③寓情于景。无论是眼前“秋苑”的萧条之景,还是昔日“绿阴门掩”的景色,无不寄寓着词人恋昔怀人伤今的情感。④用典。“成秋苑”化用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抚乔木、年华将晚”暗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的典故。典故的运用,既加深了词作的意蕴,更丰富了词人的情感。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锦堂春·燕子矶
(明)归庄
半壁横江矗起,一舟载雨孤行。凭空怒浪兼天涌,不尽六朝①声。
隔岸荒云远断,绕矶小树微明。旧时燕子②还飞否?今古不胜情。
【注】①六朝,是指先后在金陵建都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②此处化用唐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凭空怒浪兼天涌,不尽六朝声"中的“怒”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分)
(2)词的下片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1)①“怒”字,运用了双关的艺术手法,既写出了江水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气势,又表达出词人内心起伏不平的情绪。(2分)②六朝的兴废盛衰深深刺痛了词人,面对滔滔江水,他想到了荣华、美好不能持久,于是内心产生了对人事沧桑的悲哀,在描绘江水时用“怒”字表达满腔的恨意。(2分)(运用拟人手法也可)
(2)①抒发了兴亡之感和悲恨相继之情。(1分)②在烟雨濛濛之中,远处的云似乎被崖隔断,而近处围绕着燕子矶的小树也变得朦朦胧胧,(1分)恍惚中,词人似乎看到燕子矶真的变成展翅欲飞的燕子,不禁发问“旧时的燕子还飞吗?”(1分)化用《乌衣巷》诗句,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无尽悲伤之情。(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0.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9.CE、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最后一联中“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已经表明作者的态度了,他不愿为官,只愿过乡间农家生活。E“比兴”,错。
10.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②心念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③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2~13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
A.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B.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C.“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D.“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阕的抒情。
E.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13.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12.B、D(B.没有用比喻。D.“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B 2分,D 3分)
13.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2分)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1分)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南宋.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的范仲淹和韩琦。③汉家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④阃外:指统兵在外。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的怀贤阁是为诸葛亮而建。欹,倾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的功业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 “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写历史汉初三杰的故事。言外之意,指古有“三杰”收复失地,今天已无收复失地的可能。
D.“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诗人写出了朝廷的消极避战,没有尽力地保卫山河。
E.“栏杆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二句,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的情感极为相似。
15.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词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AC 分析:A 上片首句叙述眼看神州沦丧,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呼唤英雄人物的出现,焦急、愤慨之情溢于言词。并不是说名将的功业已经被人淡忘。C “三秦”一句,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历史上有汉初三杰收复陕西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并不是说已经没有了收复失地的可能。
15.(1)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对收复山河的英雄的呼唤之情(或者答“表达主人公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对山河沦丧、朝廷不能任用贤才收复山河的沉痛和愤懑,对自身年华易逝、难以收复失地的惆怅。
(2)词人借用典故表达情感。词的上片,词人借用范仲淹、韩琦及“汉初三杰”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英雄的追慕和呼唤之情。词的下片,词人借拜将台和怀贤阁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朝廷不能选用英雄收复失地、当世人不重视人才的现象的愤懑与沉痛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主旨评价类和手法类综合的一道题目,考生要注意结合题干中的两问,第一问是情感主旨的评价,第二问问怎么抒情的就是从手法的角度赏析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B.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写尽了自己现在所居官场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采用了实写的手法。
C.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D.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E.、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15.作品末尾三句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6分)
14、BD
解析:B、“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为官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D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15 、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之景: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