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1、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词人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15.请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分析如何写景以及景与情之间的关系?(6分)
14、A D (A,3分,D,2分)
A借喻,不是借代。D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每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4. 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4分)
A. 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 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败景象。
C. 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 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 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4. DE (4分) 15. ①表现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历史兴亡之感。②诗人借古讽今,陈朝灭亡皆因后主纵情声色,作者借此讽谏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陈朝灭亡覆辙。(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D项英雄指的是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E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错误。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两题。(9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4.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6分)
15.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4.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15.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摸鱼儿·送春
元代张翥
涨西湖、半篙新雨,麯尘波外风软。兰舟同上鸳鸯浦,天气嫩寒轻暖。帘半卷,度一缕、歌云不碍桃花扇。莺娇燕婉。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
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如今游兴全懒。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云散。君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斜阳又晚,正落絮飞花,将春欲去,目断水天远。
【注】麯尘:酒曲上所生的菌。因黄色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
(1)词的上片描写了那些西湖春景?(3分)
(2)整首词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送春”主题的?请简要分析。(3分)
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
14 (8分)
(1)雨后西湖美丽清新,湖水溢满,微风轻拂;
乍暖还寒的天气中,人们结伴出游;
歌女歌声婉转,与莺声燕语相得益彰;
④人们无不暂时忘却平日烦恼共图一醉。(写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3分)
[0f3fb3bf1412bdfc.jpg]
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9分)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
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
A.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
B.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
C.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
(3)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 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4.(1)B (2)D
(3).(3分) 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三)、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16-17题。(5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5、“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16、“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15、(4分)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 略
(三)(6分)16(2分)借代、反问。17、(4分)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DE(D项是借代而非借喻;E项“以乐景写哀情”错。)(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
15.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思想感情每点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4.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15.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14.C
15.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这是虚写;梦醒天明,隔年的家书都是实写。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卖花声
张舜民[注]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 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8、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
答 :
9、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8、“满”有“布满”“笼罩”之意,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凄怆的内心。(意思对即可)
9、①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②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③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④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①故园
王沂孙
泛孤艇、东皋②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③。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④。但数点红英,犹记西园凄婉。
【注】①中庵:王沂孙的朋友。②东皋:指中庵寓居之地。③成秋苑: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中有“梨花落尽成秋苑”的诗句。④抚乔木、年华将晚:《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以前亲手所种之树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泣然流泪。
13.词作开头“泛孤艇、东皋过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4.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3.①照应标题。“泛孤艇、东皋过遍”写乘孤艇旧地重游,紧扣词作标题中的“重过中庵故园”。②暗示词人情感。“孤艇”之“孤”点明词人孤身一人重游,流露出独自重访故地的落寞;“东皋过遍”之“遍”字说明词人足迹遍至东皋,流连徘徊,表达出词人对此地的深情。③引领下文。与下文“欲寻前迹”相照应,为下文的描写、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14.①对比。昔日与友人欢游,园内环境清幽雅致;今日词人独游,园内环境萧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世事沧桑之感和词人对往昔的留恋。②虚实相生。追忆昔游是想象,是虚写;今之重游寻迹,故园萧条,是实写。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孤寂惆怅的情怀。③寓情于景。无论是眼前“秋苑”的萧条之景,还是昔日“绿阴门掩”的景色,无不寄寓着词人恋昔怀人伤今的情感。④用典。“成秋苑”化用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诗句,“抚乔木、年华将晚”暗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桓温的典故。典故的运用,既加深了词作的意蕴,更丰富了词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