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②僝(chán):折磨。与“僽(zhòu)”同义。

(1)分析上阙“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瘦”字的表达效果。(4分)

(2)“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4.⑴“瘦”,清瘦,瘦劲,运用比拟手法,(2分)形象地表现了梅枝铁骨铮铮、遒劲有力的姿态。(2分)

⑵这两句以物喻人,明写梅、月虽屡遭雨、云的折磨,却始终未改品质,(2分)实则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虽遭打击、不屈不挠)的精神。(2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

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

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隐括:指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②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1)分析上阕“空翠渺烟霏”一句的作用。(4分)

(2)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4.(8分)(1)描绘了一幅山色空翠、烟霏飘渺的画面,营造了悠远空灵的意境,蕴含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追求;(3分)承接上文,是对“何处”巧妙回答。(1分)

评分标准:内容3分,结构1分;意思对即可。

(2)表达词人排解愁苦、乐观旷达的感情;(2分)

下阙中“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表达作者不辜负美好时光,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或“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意指人生有限,学会排解,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意指无限宇宙之中充满生机,对人生的旷达;)(或“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借齐景公游牛山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2分)

评分标准:情感2分,抓住两点分析合理得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16-17题。(5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5、“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16、“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15、(4分)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 略

(三)(6分)16(2分)借代、反问。17、(4分)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雨 中 花

高观国

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叠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名动万里呼韩ƒ。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

②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

③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文章……何难”赞扬了史达祖的才能,预示了史达祖能完成任务。“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可看出史达祖准备借此次出使消灭金国。

E.“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从“情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15.作者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A、D(A项依据注解,此次词人的友人也跟随出使,词人作此词赠别,意在肯定此次出使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借出使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同时,下文的“争看”主语应是百姓,百姓争先恐后的围观出使的队伍,可见此次出使是得民心的,可知作者也并非借机讽刺当朝统治者。D项“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只是暗示了史达祖此次出使实际上还有“借此窥察敌情,为北伐战争作准备”的任务。达祖平戎手段很多,此次小试更无难处,所以不仅可以完成出使使命,还可以为北伐做好侦察工作。出使贺寿而消灭金国,过于夸张了。)(选对一项3分,两项5分)

15.(6分)①伤悼故国之情,作者设想友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看到故国荒凉破坏,故垒布满烟尘;也抒写了自己的伤悼故国之情。②对友人文才武略的盛赞之情,词中借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暗示友人是有才之人,同时也直接评价友人文采斐然,且素有平戎之才。③诗人对国家未来的自信豪迈之情,友人名动金国,说明南宋并不缺乏才俊,同时“立勋未晚”也洋溢着个人建立功业,国家必有未来的自信与豪迈;④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借用典故,设想友人到达金国时,作者将从江南寄梅花以表思念,也希望友人能捎回书信以慰相思之情。(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任意3点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15.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6分)

14.D E  (选D,3分;选E,2分。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E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15.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1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1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__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22. 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

23.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试分析。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请概括。 (4分)

21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4分) 

2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2分)写出了词人内心的闲适,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1、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词人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15.请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分析如何写景以及景与情之间的关系?(6分)

14、A D       (A,3分,D,2分)

A借喻,不是借代。D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每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4. 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4分)

A. 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 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败景象。

C. 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 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 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4. DE   (4分) 15. ①表现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历史兴亡之感。②诗人借古讽今,陈朝灭亡皆因后主纵情声色,作者借此讽谏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陈朝灭亡覆辙。(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D项英雄指的是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E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错误。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两题。(9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4.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6分)

15.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4.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15.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摸鱼儿·送春

元代张翥

涨西湖、半篙新雨,麯尘波外风软。兰舟同上鸳鸯浦,天气嫩寒轻暖。帘半卷,度一缕、歌云不碍桃花扇。莺娇燕婉。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

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如今游兴全懒。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云散。君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斜阳又晚,正落絮飞花,将春欲去,目断水天远。

【注】麯尘:酒曲上所生的菌。因黄色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

(1)词的上片描写了那些西湖春景?(3分)

(2)整首词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送春”主题的?请简要分析。(3分)

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

14 (8分)

(1)雨后西湖美丽清新,湖水溢满,微风轻拂;

     ‚乍暖还寒的天气中,人们结伴出游;

     ƒ歌女歌声婉转,与莺声燕语相得益彰;

     ④人们无不暂时忘却平日烦恼共图一醉。(写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3分)

[0f3fb3bf1412bdfc.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