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缸:灯。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15.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AD;

15.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有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 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写自己因倦于宦游,意欲归隐田园,植橘置产。表达了词人辗转官场,经历沧桑后,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

E.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15.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14.BD

【解析】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

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15.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題。

上西平 送陈舍人

吴 泳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着ƒ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 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 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 ③高着:高明的招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

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

15、这是一首送别诗,可词人抒发的并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6分)

14、  CD    C项应是“运用拟人的手法”;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的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非下片开头四句。

15、① 全词没有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富于男子汉气概的壮别,洋溢着一种男子汉要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② 作者结合当时的宋金对峙、金人侵扰的严重局势,用襄阳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来劝勉友人,希望他努力向前,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每点3分,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pú sà 蛮

宋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此词作于王安石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卜居金陵半山时。

pú sà 蛮

宋 刘仙伦

东风去了秦楼畔,一川烟草无人管。芳树雨初晴,黄鹂三两声。

海棠花已谢,春事无多也。只有牡丹时,知他归不归。

11.王安石的《pú sà 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表现画面的?请结合词句分析。(5分)

12.请结合词句分析两首《pú sà 蛮》中的“黄鹂三两声”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6分)

8.(5分)答:王词中描绘了一幅春季山中的清隽秀丽、幽静、静谧的画面。数间茅屋靠近水边,诗人窄衫短帽站在垂杨里。一夕春风,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酒醒梦回,陪伴诗人的只有月色,黄鹂的叫声最能牵动情感。(2分)

手法:视听结合:视觉,看到茅屋、垂杨、花红、新月的景象,听觉,听到黄鹂的叫声,视听结合,丰富画面,使画面有声有色。(3分)(手法2分,分析1分,视觉内容写不全,分析1分不给。)

9.(6 分)答:区别:① 王词:何物最能牵动情怀,是黄鹂鸟的鸣叫声,诗人听到鸟鸣,看到茅屋、垂杨、花红、新月的景象,表现诗人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愁。(结合注释)(情感答出2点即可得4分)

②、刘词:雨后初晴,树木格外美丽,时不时传来黄鹂鸟鸣叫,诗人听到鸟鸣,看到,满川烟雨无人管、花已谢的冷清、寂静的景象,引发诗人的伤春惜春之情/诗人的孤单寂寞之情(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相和歌辞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顾”,看一眼。此处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此代指君恩。

B.“意气溢三军”中“溢”字,化抽象为具体,本为水多、满而涌出来,用于此处则渲染了全军将士充满了高昂的斗志、气概。

C.第二联运用对偶手法,说野地里的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表面是盛赞兵刃,实际上是为了写景。

D.第三联用字精妙,着一“抱”字,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着一“践”字,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

E.这首诗间接抒情,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15.这首边塞诗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简析。(6分)

 14. CE【解析】C项,“表面是盛赞兵刃,实际上是为了写景”分析刚好反了。E项,“间接抒情”应为“直接抒情”。

    15.这首诗语言刚健、雄浑。如“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表现将士们高昂的斗志,气壮山河;“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极言兵刃的锐利、精良,表现唐军刚毅雄健的威武之势;“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表达从军者建功立业的豪情;“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表达作者甘愿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17.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眼 儿 媚

[北宋]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 儿 媚

[南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芭蕉: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写出阴霾的天色,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石词“淡淡”写出阴霾的天色,“萧萧”写出淅沥的雨声,两词烘托了沉闷、迷蒙、凄冷的气氛,以景衬情,“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相思、无聊之久。

(2)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几叶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意象叠加,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添愁加恨,无不与忧思相关。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pú sà 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 “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15. 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14. CD    15. 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②僝(chán):折磨。与“僽(zhòu)”同义。

(1)分析上阙“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瘦”字的表达效果。(4分)

(2)“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14.⑴“瘦”,清瘦,瘦劲,运用比拟手法,(2分)形象地表现了梅枝铁骨铮铮、遒劲有力的姿态。(2分)

⑵这两句以物喻人,明写梅、月虽屡遭雨、云的折磨,却始终未改品质,(2分)实则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虽遭打击、不屈不挠)的精神。(2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

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

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隐括:指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②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1)分析上阕“空翠渺烟霏”一句的作用。(4分)

(2)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4.(8分)(1)描绘了一幅山色空翠、烟霏飘渺的画面,营造了悠远空灵的意境,蕴含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追求;(3分)承接上文,是对“何处”巧妙回答。(1分)

评分标准:内容3分,结构1分;意思对即可。

(2)表达词人排解愁苦、乐观旷达的感情;(2分)

下阙中“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表达作者不辜负美好时光,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或“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意指人生有限,学会排解,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意指无限宇宙之中充满生机,对人生的旷达;)(或“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借齐景公游牛山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2分)

评分标准:情感2分,抓住两点分析合理得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16-17题。(5分)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5、“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16、“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15、(4分)分析①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②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 略

(三)(6分)16(2分)借代、反问。17、(4分)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