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 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 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肯,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 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 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12. 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6分)
11.BC(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12.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3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霜天
南宋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5.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A项,“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打折减了”理解错误。从诗歌整体上来看,开头两句说的是天气变好了,“春威折”说的是春寒料峭的威力折损了。E项,“以哀景写愁情”理解错误。词的上阙所写之景为胜景,即美景,这里应是以良宵反衬愁情。
15.1天晴风歇,梅花开放,眼前有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 2连天上飞的大雁都是两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3所怀之人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思念之情无法传达。(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11分)
水仙子·咏雪(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__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4.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的调侃,于是产生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
15.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__
14、AE解析 A项,前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E项,这首元曲先雅后俗。
15、《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的景象,是一首纯粹的咏物散曲。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的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诗歌鉴赏】
一句为:纷飞的雪花冷而不香,如同柳絮一样扑来。冷无香:指雪花寒冷而无香气。
二句为:雪花冻结成片,如同拂拭不开的梨花。
三句为:纷纷扬扬的大雪如同白灰洒遍了整个世界。漫:洒遍。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
四句为:大雪好像为__海镀上了白银。
五句探梅的心噤难捱(ái):寻梅的人都被冻得从心里打战。噤:牙齿打战。捱:忍受。
六句面瓮(wèng)儿里袁安舍:袁安的宅舍都被大雪埋没,如同埋在了面缸里。面瓮:面缸。袁安:东汉人,家贫身微,寄居洛阳,冬日大雪,别人外出讨饭,他仍旧自恃清高,躲在屋里睡觉。
七句为:党尉深宅大院里的积雪,如同洁白的盐堆。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他一到下雪,就在家里饮酒作乐。
八句为:大雪使歌舞的亭台变成了粉缸。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咏雪》是一首咏物诗章,极力渲染大雪纷飞的景象。大雪如冰冷无香的柳絮扑向大地,又如冻成片的梨花。接着用“大灰泥漫了三千界”,进一层烘托飞雪之大。从扑面飞来的柳絮,到“漫了三千界”的“大灰”泥“,由远及近,凡高到低,尽情描摹,面对如此大雪和酷寒天气,那些喜欢踏雪赏梅的文人也怯寒止步。此曲多用俗语,生动形象,把用典与俗语巧妙地融合于一起,别具艺术魅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15.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A E(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5.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
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
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E.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4.CE(C项3分,E项2分。分析: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E.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A项考核诗句含义,B 考核反衬的手法,C项考核意境特征,D考核用典,E考核借代的手法。其中CE分析错误。
15.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评分标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每点必须是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只概括情感不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得1分,如概括出多种情感但没有具体诗歌分析最多得3分)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故国”“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分析“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离别故土的愁绪”“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等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押赴北上,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此词当作此时。②铜雀,指铜雀台,杜牧诗有“铜雀春深锁二乔”句,这里指南宋灭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③金人,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
1. “酹江月”是 ,它的另一名称是 。
2. 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三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鲜明表达出抗元失败、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B. “忍见”实为“不忍见”,写出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凄惨景象所带来的复杂心情。
C. 上阕最后两句用“空”字突出悲壮苍凉,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内涵相同。
D. 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
3. 邓剡作此词后,文天祥也有和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其内容与邓词有诸多相和应答之处,请从两词中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4. 请简要分析“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三句,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刻画出文天祥怎样的形象。
或:
4.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以典故与细节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中,也有精神品质与之类似的人物形象,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1:词牌名 念奴娇 2:D
3示例:如邓诗中的“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和文诗中的“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共同写出了英雄空有才华志向,因不幸被捕而无法完成复国大业的遗憾、愤懑之情。
4要点:典故和细节描写;形象写出文天祥面对敌人正气凛然、威武不屈,以及战场之上以赫赫威名让敌军闻风丧胆的英雄形象。
5: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1题。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0.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1.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9.(3分)B(“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10.(3分)B
11.(5分)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2分),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芳草渡
【宋】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9.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8、CE(对一项2分,两项5分)(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牺牲精神,所以“幽怨”是没有依据的。E项对表达方式的概括有误,这首词重在叙事抒情,没有写景。)
9、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2分)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2小题,共1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①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②.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①管倅:作者的老朋友。倅(cuì),州郡的副官。②无据:无端,无边无际。
8、除了直抒胸臆,这首词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还运用了用典抒情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忍唱《阳关》句”是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或借用《阳关曲》《阳关三叠》),借以抒发惜别之情;“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是借凄切的寒蝉声和暗淡的夕阳抒发离别的愁苦.(点出两种手法2分,结合作品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了赏析抒情方式。此题技巧分析明确要从抒情方式入手。“忍唱《阳关》句”是典故,“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是写景,手法较为明显。
9、(6分)①漂泊天涯、身心憔悴的愁苦; ②他乡遇故知、友情如故的喜悦; ③刚逢老友又要匆匆别离的伤感。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思想内容要注意情感的丰富性,一般答案不只一点。要结合羁旅题材抓住全词内容进行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8.请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5分)
9.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8.“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地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9.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时生活的喜悦之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