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水调歌头·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①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瑶琴。
18、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D.、“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19、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18 、参考答案:选CD。解题说明:本体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__、作者内心不满之实。C项,“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项“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D错。
19、参考答案:①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②接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③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④最后两句描写词人醉后摇摇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归去的形象,表现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 (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E.“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早晚”随时、每日之意。实写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我,即使道远雪阻,也一定会寄赠我江南一枝早梅。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BE试题分析:B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E项不是实写,是虚写,是想象。
15、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6分。情感2分,手法分析4分,写出一种2分,写出两种即可得4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1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
14.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山头来去云”意为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与“山前灯火欲黄昏”构成了一种昏暗浮动的景象。
B.“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由“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一句的喜逢故人作铺垫。
C. “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是儒将的标志。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
D.《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主要内容为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
E.本词将写景与心理刻画紧密结合起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又多处用典,自然巧妙,全无凝涩之感。
15.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CD】(答C计3分,答D计2分)
【解析】试题分析: C项“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错,从后文的 “儒冠多误身”可知,做儒將不是他的理想。D项,“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属于牵强附会,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15.【答案】(1)词的一二两句借昏暗的夜色,汕头飘来飘去的云,表达了对频繁调任,站桩多地的强烈不满。(2)“潇湘逢故人”一句表达了在外遇到故人的惊喜之情。(3)“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如今为何如此憔悴,难道是因为是一个儒生的原因?表达了对不能上阵杀敌的愤慨之情,对主和派的强烈不满。(每点2分)
试题解析:诗歌鉴赏首先要知人论世,辛弃疾出生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年轻时率军南归,渴望朝廷能出兵恢复中原,但一直未能如愿,他的一生也是与主和派斗争的一生,所以他诗词的主题便是立志报国、恢复中原,但又壮志难酬。另外解答本题还要抓住最后一句“儒冠多误身”来思考,这是愤激之语,为什么如此愤激?从深处挖掘,便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河中作
赵鼎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注释】①赵鼎,解州闻喜人。宋时解州隶属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这首词作于崇宁五年(1106)赵鼎中进士前。②向晚:傍晚。③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此处也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尽日东风吹绿树” 描绘了东风吹拂大地,树上绿意盎然的景象,点明了时令。
B.“向晚轻寒”一句,写傍晚时分,空气中伴着轻微的寒意,点名了具体的时间。
C.“年少” 本是青春与欢乐的时节,词人却把它和“凄凉”连在一起,并且认为这是“天付与”的,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
D.“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化用杜牧的“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以“水流” 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
E.结尾句洗高楼上,凭栏远望,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有着悠悠不尽的意味。
15.后人评价赵鼎这首早年词“情致缠绵”, 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缠绵的情致。(6分)
14.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春尽花落的孤寂落寞的心情。东风吹拂,虽然树已绿,但傍晚还有些轻寒,微雨摧落枝头残花,诗人孤独一人,心中不免发出无限的孤寂落寞之情。②无尽的思远怀人之情。青春年少本是欢乐时节,但上天却让年少的自己“凄凉”无比,心中充满着难以忍受的思念与离愁别绪。③人去楼空的凄凉伤感之情。曾经相伴喝酒,倚弦听歌的高楼如今携酒再来却是孤独只身,相依相伴之处却也是离别之处④思人不见的无奈与悲痛之情。望着楼下不知流向何处的流水,诗人凭栏远眺,望尽天涯,不见思念之人,却只有满眼的日暮苍烟。
五、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6.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15.词的上片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下片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16.(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
【解析】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愁客少”“谁与共”“北望”“被云妨”作答。
【考点定位】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结合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愁客少”“谁与共”“北望”“被云妨”作答。
1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并结合诗歌具体的解释。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 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 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肯,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 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 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12. 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6分)
11.BC(B本词表现“孤寂之心,忧愤之情”;C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12.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2分),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3分)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霜天
南宋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5.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4.AE A项,“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打折减了”理解错误。从诗歌整体上来看,开头两句说的是天气变好了,“春威折”说的是春寒料峭的威力折损了。E项,“以哀景写愁情”理解错误。词的上阙所写之景为胜景,即美景,这里应是以良宵反衬愁情。
15.1天晴风歇,梅花开放,眼前有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 2连天上飞的大雁都是两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3所怀之人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思念之情无法传达。(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11分)
水仙子·咏雪(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__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①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天气不正。”
14.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第五句的“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的调侃,于是产生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
15.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__
14、AE解析 A项,前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E项,这首元曲先雅后俗。
15、《水仙子•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的景象,是一首纯粹的咏物散曲。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的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诗歌鉴赏】
一句为:纷飞的雪花冷而不香,如同柳絮一样扑来。冷无香:指雪花寒冷而无香气。
二句为:雪花冻结成片,如同拂拭不开的梨花。
三句为:纷纷扬扬的大雪如同白灰洒遍了整个世界。漫:洒遍。三千界: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
四句为:大雪好像为__海镀上了白银。
五句探梅的心噤难捱(ái):寻梅的人都被冻得从心里打战。噤:牙齿打战。捱:忍受。
六句面瓮(wèng)儿里袁安舍:袁安的宅舍都被大雪埋没,如同埋在了面缸里。面瓮:面缸。袁安:东汉人,家贫身微,寄居洛阳,冬日大雪,别人外出讨饭,他仍旧自恃清高,躲在屋里睡觉。
七句为:党尉深宅大院里的积雪,如同洁白的盐堆。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他一到下雪,就在家里饮酒作乐。
八句为:大雪使歌舞的亭台变成了粉缸。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咏雪》是一首咏物诗章,极力渲染大雪纷飞的景象。大雪如冰冷无香的柳絮扑向大地,又如冻成片的梨花。接着用“大灰泥漫了三千界”,进一层烘托飞雪之大。从扑面飞来的柳絮,到“漫了三千界”的“大灰”泥“,由远及近,凡高到低,尽情描摹,面对如此大雪和酷寒天气,那些喜欢踏雪赏梅的文人也怯寒止步。此曲多用俗语,生动形象,把用典与俗语巧妙地融合于一起,别具艺术魅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释】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15.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A E(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5.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
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
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E.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4.CE(C项3分,E项2分。分析: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E.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试题分析: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A项考核诗句含义,B 考核反衬的手法,C项考核意境特征,D考核用典,E考核借代的手法。其中CE分析错误。
15.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评分标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每点必须是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只概括情感不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得1分,如概括出多种情感但没有具体诗歌分析最多得3分)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故国”“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分析“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离别故土的愁绪”“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