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阅读下面词,完成后面各题。
扑蝴蝶
宋·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琅玕①脱箨,方塘荷翠毡。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园林②绿阴初遍。
景何限?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B.下片主要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D.下片“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引发世事沧桑的感慨。E.“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心境。(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分)
14.(1)BD(B项,不是用典,诗人意在表达自己的不俗装束与不凡气度。D项,“景何限”结合全词是词人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并无惋惜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5 分。)(2)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词人对所写之景的喜爱,如薰风小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出词人的情趣雅致。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非凡气度。“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
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
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③,挝鼓过银山。
【注】①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和北入门。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起首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其后三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B.“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千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兼备。
C.“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其中“危”即“危险”之意,可谓一字传神,突出了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D.上阕写景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富有层次。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动静掩衬,相映成趣。
E.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津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15.词的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CD
15.词人借用典故,表达那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骑鲸客”的典故表达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青玉案
贺铸①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①贺铸,为人耿直,才兼文武,可惜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
②凌波:形容女子轻盈的步态。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青玉案》是北宋著名词家贺铸的代表作,被人誉为“绝唱”,广为流传,作者因此诗尾句被称为“贺梅子”。这似是一首恋词,但却写于词人的晚年,其中想必另有寄托。
B.起首三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尘,罗袜生尘”,美人凌波微步,不过横塘,翩然径去,只能目送芳尘,惆怅极矣。“但”犹言仅、只。
C. “锦瑟”一句提问,化用李商隐《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悬揣佳人抚琴何人聆听,既是问人,也是自问,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际。
D.“月桥”两句,想像其人的住处,笔触由内及外,月桥花院言其环境幽美,琐窗朱户言其房室富丽,佳人深闺幽居,外人不可得至,只有春光可及。可见,词人不独目送,亦且心随。美人迟暮之寂寞可见。
E.“飞云冉冉蘅皋暮”是作者所居之地眼前的景色。谓词人独自痴立于暮色中,望佳人渺无踪迹,心中无限惆怅,提笔写下了断肠词句,自诩为“彩笔”“新题”。
7.“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请分点作答) (4分)
6. CD
【解析】C:词中“锦瑟华年谁与度?”典出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
一柱思华年。”问她美好的青春与谁共度,亦即悬揣其无人共度之意。“锦瑟”并非实
指,而是形容华年之美好。 D:“笔触由内及外”错,应该是“由外及内”。
7. (4分)
(1)词人连用三个比喻(博喻)
(2)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合成一幅时空展衍的江南暮春烟雨图:
“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比喻忧愁的深广;“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
(3)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真切地表现出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无法排遣,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可见。
(技巧1分;结合作品分析2分;作用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1)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2)。
【注】(1)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2)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E.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15.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 分)
14.CD(A应是仲春之景,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B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E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 分)
1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2分)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2分)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 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 燕寝凝清香。
海上②风雨至, 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 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理会③是非遣, 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海上:指苏州东边的海面。③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B E
15.(6分)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
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
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试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②,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③烟柳,曲江池馆④,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②筑:古击弦乐器。③灞桥:在长安东面的灞水之上。④曲江:曲江池,位于长安南郊。
13.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14.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3.诗人凭高望月,看见南山的明月把层层云幕都推开。(1分)言其 “多情”,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上承“凭高”,下启诗人遥想长安之景(1分),含蓄地表达出词人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国家残破的悲戚,对失地的眷恋均可)。(2分)
1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收复长安的渴望。(2分)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登高酹酒,抒发诗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2分)下片写诗人遥望长安,想象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抒发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渴望。(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祝英台近
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吴文英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自怜两翼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昼闲度,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有情花影阑干,鸳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1)请简析该词上片中“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的作用。(4分)
(2)该词下片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14.(1)这三句描写了诗人客居龟溪的孤独寂寞的处境,(2分)照应了诗题中的“客”字,同时在全词中起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客游过渡到下片的思归。(2分)
(2)①“昼闲度”三句中,一个“闲”字表现了词人平生未能春风得意而只好闲度光阴的伤感情绪。②“归梦趁飞絮”,我思乡的梦魂随着那些柳絮翻飞,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有情”三句,写出了词人被深情款款的园林感动的情状,传神地表现了词人既思念故乡又痴情废园的矛盾心理。(答对1条得1分,答对2条得3分,答对3条得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一切歌舞技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居住在西秦时,在这个地方遇见一位身怀多种技艺,并且曾经敢于与人比赛竞争的老年歌者。
B.“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花柳代表欢声歌度之间一切风流浪漫的事情。他说在歌筵酒度风流浪漫的场合,是“斗尖新”。“尖”,是出类拔萃,“新”,是说她的歌喉舞艺都是当时最新颖的。这些都是从侧面来展现歌者年轻时演出的盛况。
C.“蜀锦缠头无数”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类似,写歌者年轻时受到众人的推崇,一曲唱完博得无数赏赐。古诗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现在歌者虽苦,但是有这么多的知音,不辜负她这么一份辛勤。
D.“残杯冷炙”句说歌者辗转来往咸京道时,只有残杯冷炙,她当然为此而悲哀消魂。谩者,徒然的消魂,写出了歌者的悲惨。这让人联想到杜甫的“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E.“知音”意谓懂音乐的人,歌者感慨高音再也没有人懂,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听懂她的高音,她愿意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
15.词的下片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14. C D A项,“家住西秦”的是歌者。 B.正面
E项,“知音”更多指的是懂歌者心事的人,而不只是懂高音的人。如果有人真的懂得我唱歌的意义和价值,我要把最好的歌曲唱遍,都唱给他听,绝不辞辛劳。
(选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
15. 1表现了歌者年老色衰遭遇冷落的痛苦与悲伤。
2表达了作者对歌者悲凉遭遇的同情。
3作者借歌者之悲哀抒发自己年已衰老、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0~12题。
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0.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
11.请赏析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妙处。(4分)
12.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4分)
10.(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每点1分)
11.(4分)运用细节描写,(1分)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1分)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1分)表现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1分)
12.(4分)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1分)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多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2分)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6分)
8.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
9.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