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小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E.全词词人的情感由“兴”到“哀”,表现出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极度失望之情。
14.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13.BE
14.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
pú sà 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15.“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__《沁园春·雪》)
16.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
14.A(高人,高雅的人)(3分)
15.B(动静结合)(3分)
16.(白诗和辛词作比较说明,各3分,共6分)
答案示例一:
白诗直接抒情(1分),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2分);辛词间接抒情(1分),上片用青山作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苦(2分)。
答案示例二:
两诗虽然都借动物来写愁,白诗相对直白,辛词更加隐晦(2分)。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你白鹭没有愁苦为什么满头垂丝,借此说明自己是因为愁苦而满头白发,这就比较直接(2分);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是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愁苦,愁苦更加隐晦(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 14~15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注】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本词作于李之仪遭谤被除名,由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当涂)管制期间的某年夏
天。凌歌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
14.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李之仪深受政治压迫,被管制在太平州,已无经常登高览胜的兴致。起首句“偶向”
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
B.“春光已过三分”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含蓄蕴藉;“江山重叠倍销魂”中
“销魂”一词,则表现了作者面对多娇江山的极度高兴之情。
C.“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下片首句是说这些打击没有伤感的价值,
表现了作者将愁闷置于一边的豁达情怀。
D.“清愁满眼共谁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其中“共谁论”承接上文,进一步表明作者
孑然独处,无人可为之解忧。
E.结尾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作者自己。作者把欲归而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
不解相忆,实乃看似无理实则深含至情的写法。
15.“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两句有何深刻意蕴?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4.BC(5分)
15.花飞、絮坠,本是自然界之景,这里作者赋予飞花、坠絮以象征义。飞花,指他人乘风直上,舞态蹁跹,得意非常;坠絮,指自己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3分)这两句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幽居的抑郁、遭谤的愤懑、被逐的痛苦之情。(3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 )
A. “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听觉意象,在本词中渲染了愁苦凄凉的意绪。
B.“老天涯”,写出了诗人浪迹天涯时间之久,流露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C.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落飘洒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说明下片描绘的是夜晚所见之景。
E.“雕”“马”“黄沙”等都是边塞特有的物象。这一句再现了风雪狂沙肆虐的边塞之景。
这首词感情丰富,说出词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14. BD (B项,“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项,“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15. ①戍守之苦。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②壮阔之景,豪迈之情。“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也流露出诗人的豪迈之情。
③思乡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15.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 分)
14.CD(5分)
15.(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4.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 )( )
A.《登高》前两联极力写景,第一联运用列锦的手法,叠加意象,扩展了诗歌的意境,第一句“猿啸哀”,与郦道元《三峡》中“晴初霜旦”时的意境颇为契合。
B.《登高》写于重阳节,此时诗人流落到夔州,“艰难”指的是漂泊他乡,命运坎坷,“苦”是内心悲苦之意,“恨”字充满着诗人的不甘与遗憾。
C.“牛羊下来久”,“久”字意蕴丰富,通过展现牛羊归圈路途遥远,来展现了山村地点偏远,进而勾勒出一幅静谧的乡村夜景图,可谓是“仅著一字,而意境全出”。
D.两首诗都是情景结合之佳作。《登高》的情感基调贯穿始终,而《日暮》百转千回,由清闲转到悲 伤,结尾又复明朗,“灯芯结花”寄寓着诗人美好的期望。
E.“草露滴秋根”一句有意将词序错置,原句的顺序应为“秋露滴草根”, 本句诗歌中的定语离开了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使诗歌意境更加浓郁、奇逸。
15.联系全诗,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异同(6分)
14.AE(C, “久”字展现的并不是牛羊归圈路途遥远,而侧重于说一群牛羊早已经从田野归来。B, “艰难”也指的是国运的艰难,“苦”表示程度很深,是“极”的意思。D,《日暮》花烬繁”就是灯芯烧尽的灰结成斑斓的繁花状。古人认为这是预报喜事将临,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作者借嗔怪花灯报喜,委婉表达出衰老感和怀念故国的的愁绪。)
15.相同点:①两首诗都表达了漂泊羁旅和思念家乡的愁绪。②都表达了年老迟暮的衰老感。(每点1分)
不同点:①《登高》中展现了韶华易逝,人生渺小的感慨进而悲叹壮志难酬。②多病残生的无可奈何。
③忧国伤时,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与烦闷。(每点1分,)(答案有分析给1分,共6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11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4.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戴词显得气势平淡,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戴词以议论入题,感情深沉。
B.“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诗句写出了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历史的往事、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长江水而流逝,即事悟理。
D.“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与 姜夔的《扬州慢》结尾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用写哀景抒发悲情的手法 。
E.本词上片末尾句使用了过渡,“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传神地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转折一问,将目击伤心的国事全融入问中。
15.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6分)
14.AD (D3分,A2A)A以朴素的记叙入题,自然轻快,D以乐景衬哀情。
15.答案同:都是要用来作反衬(2分)。异:苏轼词是要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2分)戴复古词是要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ƒ。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词人。靖康之难前,叶梦得几次因得罪宦官而落职闲居。晚年隐居湖州太湖。‚拚(pàn):舍弃。ƒ化用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 „东山:东晋名相谢安曾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并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令。黄花盛开报来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写秋景,一般多写得萧瑟、衰飒,这里却把秋景写得艳美,映衬出词人开朗的胸怀。
B.、三、四两句,点明住地幽静偏僻:简朴的房子掩映在黄花丛中,外边环绕着蜿蜒的小道。很适合过隐居生活。为后文“为问”委婉曲折、沉重感喟的抒发作铺垫。
C.、上片末两句写词人来到了太湖边上,凝视着浩茫无际的沧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净,绮丽的彩霞在波光里闪动。望“海”“天”“霞”展现了词人的闲适、冲淡之意。
D.、下片前三句词人从空间上再一次感叹一事无成。“归来”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E.、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有一些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为主,下片于叙事写景之中,抒情较为集中,用典老道。全词景物切换自然,词气清淡而情意真切。
15.本词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有哪几种。(6分)
14、A C
15、①归隐之情,“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官场失意,便想拥太湖山水自娱,归隐山林。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时刻纠缠着词人。“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词人隐居山林,因起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之叹。
③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恨悲风”“怨胡笳”始终难以忘怀国家的安危。对朝政的不满;(每点2分,答出3点6分)。
【词作赏析】:
1、开头两句“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点明时令。
黄花盛开报来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写秋景,一般多写得萧瑟,这里却把秋景写得很美,反映出词人的开朗胸怀,其实,他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在位下边的抒发感慨作势。
2、“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点明住地。
简朴的房子,掩映在黄花丛中,外边环绕着蜿蜒的小道。这是个幽静偏僻的所在,很适合于过隐居生活,但心情是否闲适呢?
3、“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秋晚山居,无所作为,词人这个隐居山林的老翁,因起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之叹。“拚”为“割舍”亦“甘愿”之意。这不是一般的牢骚话,而是委曲婉转地表达出对时局的不满情绪。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掳,他随高宗南下,任户部尚书,陈述战守大计,甚被亲重。后来在两次建康知府任上,建树更大。后高宗向金屈膝求和,岳飞、张宪等被冤杀,赵鼎被贬官。他本人亦为当时政治形势所迫而离任。词人之叹,实乃壮志不酬,英雄空老之喟叹。
4、“徒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他走出了“小窗低户”,沿着崎岖的小路来到了太湖边上,凝视着浩瀚无际的沧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净,绮丽的彩霞在波光里闪动。这样优美的景色有没有使他忘怀世事呢?显然没有,他的感慨又油然而生了。
下片:
1、“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上片“流年轻度”是从时间上说的,这里的“遍天涯”是从空间上说的,再一次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
2、“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本”字表现自己归隐的决心。
3、“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他郁结于心的就是这个“恨”,恨什么呢?
恨的是在萧萧的寒风里,从北向南的新雁带来了边疆的讯息:强敌压境,边马哀怨。这里化用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换用“恨、悲、怨”几个字,就显得比原诗更加苍凉凄楚,构成了这几句词语的基调,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流露出对于当朝割让大片土地换取偏安局面的不满情绪。就是这个大恨梗塞于胸,使得他“小窗低户”,不能安居;黄花、松竹无心观赏;万顷碧波也无意领略。他身虽隐退而心有不安,于是他想起了东山再起的谢安
4、“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东晋著名宰相谢安,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淝水一战,击溃了苻坚的百万大军。这里词人隐然以谢安自况。这两句是从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化来,表现了作者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但着以“谁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愿为谢安而不得的感慨。
总评:写景与抒情交互进行,而以抒发情怀为主,景物只起反衬作用,借以表现内心的矛盾,可以说是这首词表现手法的一个特点。
语言明快,很少藻饰,而感情却很深沉,透露出义气豪情,明显受到苏东坡词风的影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女冠子·元夕
蒋 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
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 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
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
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15.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14.(4分)选B、C。【解析】B项是写的昔日元宵节日场景,是虚写。C项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15.(6分)【答案】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每点2分,共6分。)
【解析】下阕“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正相一致,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缸:灯。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 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4.( 5分)选A得3分,选D得2分。(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15.(6分)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