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 “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 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18.《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
17.BE
18.(1)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生,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
【解析】
17.试题分析:B.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对君王的幽怨理解有误。E. 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理解有误。
点睛:诗歌的选择题是在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的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结合选项中的理解和分析,准确作答本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和情感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的理解,准确作答,(1)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生,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与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
阅读下列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引
洪 适
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 “妻子”一句写渔夫妻子衣衫褴楼,将渔人一家艰苦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深味其中的种种辛酸。
E.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20.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19.BD
20.《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B项“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对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D项“‘妻子’一句写渔夫妻子衣衫褴楼”错,古时“妻子”指妻子和儿女,“妻子一船衣百结 ”极言一家老小众多,衣衫破烂,生活贫困。
2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此题属于比较阅读,就意象“渔夫”命题,其实就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结合诗词的情感分析等。如《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
点睛:分析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与文天祥一起被押赴北上,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医,此词当作此时。②铜雀,指铜雀台,杜牧诗有“铜雀春深锁二乔”句,这里指南宋灭亡后,皇后嫔妃都被元兵掳往北方。③金人,铜人,传说东汉亡后,魏明帝把长安建章宫前的铜人运往洛阳,在迁运时,铜人眼里流出泪水。
7.“酹江月”是 __________ ,它的另一名称是 __________。
8.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三句借用了火烧赤壁的典故,鲜明表达出抗元失败、功业未就的遗憾之情。
B. “忍见”实为“不忍见”,写出金陵城中残垣断壁的凄惨景象所带来的复杂心情。
C. 上阕最后两句用“空”字突出悲壮苍凉,与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内涵相同。
D. 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
9.邓剡作此词后,文天祥也有和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其内容与邓词有诸多相和应答之处,请从两词中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10.请简要分析“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三句,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刻画出文天祥怎样的形象。
11.“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以典故与细节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六部作品中,也有精神品质与之类似的人物形象,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7.词牌名念奴娇
8.D
9.如邓诗中的“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和文诗中的“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共同写出了英雄空有才华志向,因不幸被捕而无法完成复国大业的遗憾、愤懑之情。
10.典故和细节描写;形象写出文天祥面对敌人正气凛然、威武不屈,以及战场之上以赫赫威名让敌军闻风丧胆的英雄形象。
11.略。
【解析】
7.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本题考查的是对词牌的了解。
8.试题分析:D. 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词中的“孤月”是虚写。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本题可以作答为,如邓诗中的“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和文诗中的“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共同写出了英雄空有才华志向,因不幸被捕而无法完成复国大业的遗憾、愤懑之情。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手法赏析和人物形象概括的综合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分步答题,典故和细节描写;形象写出文天祥面对敌人正气凛然、威武不屈,以及战场之上以赫赫威名让敌军闻风丧胆的英雄形象。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拓展阅读能力的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所给的诗句,要认真理解诗句中的典故中的人物形象,然后从所给的赏析作品中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 “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 “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 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 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8.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7.C E(对一个2分,全对5分)
18.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 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该题是综合考查诗歌,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大致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应该有些复杂,苦笑或者自我嘲笑。E项“比兴”错,文中没有。
18.试题分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言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如本诗中,“岂不怀归”表现了作者希望终老田园的愿望。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表现出作者心念国事。“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能表现出作者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点睛: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本诗中既有归老田园的想法,又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多种情感交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交善,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16.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起首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境界宏大,勾勒出一幅朦胧、缥缈的画卷,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B. “背飞双燕”形象生动,尤言“劳燕双飞”,用“东飞伯劳西飞燕”典故,意思是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与朋友离别之意。
C. 上片第三句中的“贴云寒”是联想而得,“寒”字运用巧妙,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悲凉况味。
D. 下片前两句的“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E. 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情真意切,语言清婉雅丽,为社会讽喻词的佳作之一。
17.词的最后两句值得反复玩味,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6.AE
17.①虚写(或虚实结合、对写法、想象),诗人从对方着笔,想象友人登上高台眺望,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委婉地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A项,“朦胧、缥缈”错误,应该是“苍茫、凄清”。E项,“为社会讽喻词”错误,属于赠别友人词。
17.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抓住词中的关键之处理解。“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是作者想象之情景。从上阕“背飞双燕”可知,词人与“故人”分离两地,孤身凄凉,倚阑独看,写出了词人内心对故人的想念,但是词人却从对方思念自己来写,更委婉含蓄。组织答案时应先明确手法和情感,再结合具体诗句阐述情感及手法的表达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想象和反客为主的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朝中措 平山堂①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解】①此词作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嘉祐元年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被任命为扬州太守,欧阳修给他饯行,在告别的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奠定下了全词疏宕豪迈的基调。
B. “山色有无中”是写诗人近观所见之景,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C. “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杨柳,移任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
D.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三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太守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刘敞的赞美。
E. 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
18.请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
17.BD
18.①本词虚实结合②虚写部分追忆起过去的豪达生活:亲手种植杨柳、挥笔著书赋文愈万字,饮宴堂上,千杯不醉。③实写饯别宴上劝慰友人把酒言欢,豪情壮别的场景。④全词抒发了作者意在山水之间的情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近观所见之景”错误;“山色有无中”应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D项,“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这三句,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从虚实角度对这首宋词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从题干来看,考查的点是“虚实”,考生应明确“虚”和“实”的概念,然后到诗句中找出虚写的内容,再找出实写的内容,最后分析两者的关系。从“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两句来看, 应是追忆过去的生活——种杨柳、挥毫著书、饮酒等;而眼前的饯别应是实写的内容。
点睛: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比如本题中,因虚实的运用把今日与昔日连到一起,充分表达了作者意在自然山水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 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 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 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 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 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 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18.“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17.B.C(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18.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强调的是“表达手法”手法和分析都要有,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语言表达要流畅。
点睛: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7.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18.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7.CD
18.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综合考查,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错误。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项,“使用借代手法”错误。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故选CD。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C项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项,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
18.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一般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缘由、诗歌题目、诗歌所写内容等方面鉴赏。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词人抒发了那些情感,答题时可抓住词中具体句子鉴赏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比如词上片“离愁万斛”“征鸿”,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三句,写尽漂泊之感。词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4.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中“浔阳”“月色”匹配的相关诗句各1句。
15.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14.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15.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试题分析:
14.“浔阳月色”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的诗句,只要是文章中和“浔阳”“月”有关的诗句都是合适的。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浔阳地僻无音乐”“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上阕从“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正面描写琵琶声;下阕从“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听者的感受方面从侧面描写琵琶声带来的联想。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1.D
12.C
1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己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1.试题分析: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是重点词语理解错误。
12.试题分析:“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词一 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 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是重点是手法分析错误。
13.试题分析:相同点:都表现了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不同点:本诗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心境。《书愤》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己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情感的异同,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