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小题。
孤雁儿①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 升
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5.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16.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15.“残”用得好。表面上写花“残败”,并借花“残败”写“春残”,实则写出女主人公的青春将“残”,女主人公把花插到花瓶里,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是红颜衰老、芳颜易逝的内心感叹,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女主人公青春伤感情绪。
16.《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 《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
【解析】试题分析:
15.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从本诗中“自拣残花插净瓶”找出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字,然后从其含义,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读后可知,“残”字用得好。“残”是“残败”之意。词人挑拣了残败的花枝来插净瓶,花儿残败,映照得人的面容也凋残了,一个“残”字暗含了词人青春易逝的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炼字题的答题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16.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题干要求,女主人公都有“愁思”,心境不同,意思是分别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故答题时,要看作者和诗歌注释,然后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李清照的词是在赵明诚去世之后写的,从“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可以体会出女词人思念亡夫内心的孤苦。《鹧鸪天﹒暮春》中通过“玉人只怨春归去”的“怨春”可体会出女主人公在暮春时节惜春的失落和青春流逝的落寞。只要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肠断”“没个人堪寄”“怨春”等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 亭 燕
张 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①冷光相射。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篇从近景写起,词人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眼前风物,风景如画,别有一番萧瑟韵味。
B. 上片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 下片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 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E. 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通过对自身漂泊生活的描写,抒发了__之痛。
13.“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12.BC
13.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片“渔樵闲话”做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A项,“近景”不当,应为“远景”。D项,“冬日的太阳”应为“秋日凄冷的太阳”。E项,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象。结合“蓼屿”“荻花”“竹篱”“茅舍”不难看出是宁静的江边人家之景。诗歌中的写景往往是为抒情做铺垫的,据此可以回答第二问。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故乡。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③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木世,举进士不 第,只好退隐江湖。
17.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以景寓情,燕雁随云,数峰清苦,都是词人漂泊清苫生涯的写照。
B. “燕雁无心”,写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因为冬天正是北雁南飞的时节。此句亦暗含对陆龟蒙的思念之情,此处词人以大雁的随云远去暗喻陆龟蒙独自漂泊的情形。
C. 下片追思唐诗人陆龟蒙,发怀古幽情,抒写知音难觅的惆怅寂寞。
D.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两句意思是: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起隐居。第四桥指的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陆龟蒙曾隐居在此,故词人打算和他定居在甘泉桥边。
E. “今何许”三字,意蕴丰富,是词人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的允满哲学反思的反诘。这样的思考使得词人“凭阑怀古”,却不见龟蒙,不见故人,只看到“残柳参差舞”。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18.古人认为这首词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乃“奇绝之笔”,请简要赏析。
17.BD
18.“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黄昏时分那几座山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寓情于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万千愁苦,无限苍凉之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B項“暗喻陆龟蒙独自漂泊的情形”错,应是“暗喻自己独自漂泊的情形”D项“故词人打算和他定居在甘泉桥边”错.应是“故词人打算追随他定居在泉桥边”。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赏析诗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赏析诗句其实就是手法题,本题可以作答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黄昏时分那几座山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此处将本形容人生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寓情于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万千愁苦,无限苍凉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瀨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又名七里滩,在今浙江省桐庐县。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軾过七里瀨而作。②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
17.下列对词作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的开头用语贴切、形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船的双桨比作了惊飞的鸿雁,写出了小舟的轻盈而快捷。
B. 水中游鱼,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有动有静,既写出了江面的生机盎然,又烘托出了恬淡悠然的氛围。
C. 一个“过”字领起下面的三句,一方面使得画面飞速地移动起来,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词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无限的感伤。
D.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词的下阕转入了对山的描摹。纵向看,重重叠叠;横向看曲曲折折。叠字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E. 词人借用了严光弃官隐居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于严光的做法的认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于虚名浮利的不屑。
18.“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17.CE
18.(1)意象妙:远山连绵叠嶂,删减白云缭绕变幻、晓山青翠欲滴构成三幅别样的图景。(2)语言妙:一个“但”字承接了上一句“今古空名”,同时也给出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3)结构妙:与上阕写水的三幅画面遥相呼应,使得整首词连贯、严整。(4)感情妙:以景结情,词人将对人生的感悟和历史的沉思都荣辱到了画面中,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无限的感伤”言过其实了,三幅画面所绘之景,所发之情并不完全相同。E项,由“虚老”二字,是笑严光先生白白终老此地,从而能看出苏轼并不认同严光先生的看法。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的妙处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本题,意象妙:远山连绵叠嶂,删减白云缭绕变幻、晓山青翠欲滴构成三幅别样的图景。语言妙:一个“但”字承接了上一句“今古空名”,同时也给出了“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结构妙:与上阕写水的三幅画面遥相呼应,使得整首词连贯、严整。感情妙:以景结情,词人将对人生的感悟和历史的沉思都荣辱到了画面中,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__。
21.词的前两句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海棠花之美?
22.词的上阕说“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又说“道是天公果惜花”,请分析这首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21.花之态 花之色
22.上阕“道是”是扬,下阕“道是”是抑,欲抑先扬,词中明写惜花,实际是用比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__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解析】
21.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从形态和颜色的角度描写。
22.试题分析:注意“抑扬”和“比喻”的手法,然后解释,在分析情感“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__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重点词语和注释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1)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丝。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2),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和季节,“无语问西风”,表明词人是在内心相问而没有表达出来。
B. 上片三四句写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像被胭脂染过,这是词人黯淡心境中的一抹亮色。
C. 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愁怀难遣。
D. 下片前三句总领下片,以夸张笔法写词人客游他乡,天涯浪迹,萍踪不定,漂泊东西,由此引出“人生如寄”的感慨。
E. 最后两句,笔调顿挫,“莫匆匆”三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而又内心彷徨的心态。
1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17.BD
18.答案示例: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斜日”“西风”等意象,不仅写自然之景,也暗示时光的流逝。②离别故土、漂泊不定的愁绪。“离愁万斛”“征鸿”以及下片前三句,写出词人离开故土、漂泊在外的羁旅行愁。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借用陶潜和范蠡的典故,表达归隐之志。④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回首故国,感叹归隐之 意末匆匆,写出欲归隐却眷念故国的矛盾之情。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苦闷。结合注释,词人眷念故国,感叹时光流逝,表明其壮志难酬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这句是以乐衬哀,与词人心境相悖;因此表述为“这是词人黯淡心境中的一抹亮色”;D项“总起下片”有误。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作者与辛弃疾是至交。人品、气节十分相似,词品、格调也很相近。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共同乘舟路过镇江、扬州,曾写下有名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虚度光阴的苦楚。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__暮春漫兴
南宋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病酒:因喝酒过量而生病。②茶瓯:一种茶具。③香篆: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20.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20.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闲居的无奈。
21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想象离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含蓄地表现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赏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主旨,比如本题可以这样作答,本诗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闲居的无奈。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类赏析诗歌的手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想象离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生动形象,引人联想,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含蓄地表现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令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7.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乍暖还寒时候”是说早春的气候特征,朝阳初出,但晓寒犹重,也指当时所处的时代、社会。
B. “独自怎生得黑”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独坐无聊、内心苦闷、时光难熬。
C. 上片中“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对丈夫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更增加了伤心的程度。
D. 作者极力渲染个人的遭遇和心情,虽然她个人的悲况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但内容稍显狭窄。
E. 这首词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语言浅显自然,运用口语、俗语,词写得明白如家常,却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富于表现力。
18.梁绍壬评价:“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请赏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17.AD
18.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可读感。
②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
③结构上统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悲苦的感情基调。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不应是早春时节,应该是秋天。没有影射时代、社会之意。D极力渲染应是据实描写,此外内容狭窄不当。
18.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炼句。答题时结合诗句,赏析十四叠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 织 ”字化虚为实。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17.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开头三句自成一段,写从深夜到曙色欲破之景况,是由离人于枕上听得,于庭院所观。这三句为下文“唤起”作铺垫。
B. “两眸清炯炯”,既是一夜未睡熟的情景,又是离别在即时情绪紧张的情景。因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以后,仍带有泪花,帮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C. “红棉冷”,暗示她一夜不曾睡稳,泪水落在枕头上,弄湿了“红棉”,让人感到心寒意冷。此处运用了夸张手法。
D. “霜风吹鬓影”,这句写实,表现出临别仓促和极度悲伤,来不及也无心情梳妆打扮的情态,极其生动传神,在行人心中刻印下别前最深刻之印象。
E. 结末二句,写别后之景象:“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前句写空闺,后句写旷野,一笔而两面俱到,以景结束全词,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8.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词人离情别绪的?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AC
18.①借景抒情。全词将别前、别时及别后之情景,都一一写到,画出一幅幅连续性的画面,依靠描绘不同画面,并配以不同的声响,从而充分地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
②运用多种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来写离情别绪,如“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是从听觉角度去写的,“两眸清炯炯”“霜风吹鬓影”及结尾两句是从视觉角度去写的,“红棉冷”是从触觉角度去写的。
③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泪花落枕红棉冷”表面上写“红棉冷”,实写即将分别时主客的内心悲苦之情。
④使用准确的动词与形容词。词作着意提炼一些动词与形容词,如栖、牵、唤、吹、冷等,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项,“于庭院所观”分析错误;C项,“泪水落在枕头上,弄湿了‘红棉’,让人感到心寒意冷”赏析错误,“冷”字说明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了,枕着会感到比较冷。暗示出女子一夜不曾合眼,仿佛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冷”字生动地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形象地表现出离别场景之凄切,悲伤离情之苦楚。
18.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点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墨花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雨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 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 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 “缥缈行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的看重。
E. 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8.“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D
18.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句子写莲花和杏花是为了衬托墨梅;D项,应该为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思”的看重。
18.试题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