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 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 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E.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18.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17.DE
18.相同之处:①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②两首词都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③两首词都采用意象“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④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羁旅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的理解。D项,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 E项,“浮生长恨飘蓬”中“恨”是直抒胸臆。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阅读。总结出相同之处,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如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分析两首词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愁的。注意手法分析及意象选择等。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 “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 “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 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E.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结合、以淡语写浓情。下片既有对眼前之景的实写,也有想象之景,语淡而情浓。
15.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14.DE
15.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解析】
14.试题分析: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 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E项,“以哀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乐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
15.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然后分析“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浓云笼罩,香烟飘散,长长的白昼让人难熬,词人移情于物,渲染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人更愁。
B. “佳节”一句,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词人逢此佳节,更加思念丈夫,何况又不止一次独自过重阳佳节。
C. “玉枕”两句,写出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D. 词人末尾三句,描绘自己憔悴不堪、形似黄花的“瘦”,“瘦”是“愁”之因,“愁”是“瘦”之果,两相照应,十分自然。
E. 本首词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下片主要写思夫的深切,用语通俗清新,比喻贴切巧妙,抒情曲折幽深,形象鲜明生动。
17.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了很多与本词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绪却不同, 请举出两例简要分析。
16.BD
17.《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醉花阴》中的“黄花”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李清照的“瘦”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
【解析】
16.试题分析:B项,“何况又不止一次独自过重阳佳节”,文意理解错误。D项,因果分析错误。
17.试题分析:可以从“酒”“黄花”等意象中选取一个进行赏析,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注意结合诗句和意象的普遍含义分析。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③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④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③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④浑是:全是。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
C.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
D.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E. 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然而,“不似”一转,毕竟时过境迁,徒增岁月,无复当年乐趣矣。
18.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17.BE
18.(1)怀人、叹老、悲秋。(2)忧国伤时,怀才不遇。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此词有对比手法,但眼前景象与回忆、怀念不构成对比,而是虚实结合。E项,“是想要重温少年 冶游放荡之乐”错,乃借酒浇愁。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词中的词语“故人”“旧江山”“新愁”“少年游”分析“怀人、叹老、悲秋”“忧国伤时,怀才不遇”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词中的词语“故人”“旧江山”“新愁”“少年游”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
pú sà 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6.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 "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17.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16.CD(选对一个3分,对两个5分。
17.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选项C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题关键词“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摸鱼儿·雁丘
【金】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19.词作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
20.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9.词作塑造了大雁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形象。
20.(1)衬托。“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2)用典。“招魂楚些何嗟及”写招魂无济于事:“山鬼暗啼风雨”写山鬼枉自悲啼。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写殉情大雁的真情永垂不朽。(3)对比。“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后葬于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4)直抒胸臆。“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情感,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准确概括为,词作塑造了大雁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形象。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例如本诗衬托。“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为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后病死。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7.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 “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词人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 “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 “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 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夭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8.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7.AC
18.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肖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阑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賦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A项应为“拟人”手法,C项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肖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谁会凭阑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点睛: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由人生经历造成的思想经历的转变,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本题结合注释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7.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8.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17.①首句使用问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的折磨,含蓄深沉地表达了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②芭蕉的特点是:高大繁茂,焦心卷缩,蕉叶舒展,脉脉含情。
18.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首句的作用,“窗前谁种芭蕉树”是一个问句,用一个问句开头,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第二问是考查形象的特点,“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伤心枕上三更雨”,本来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头上,又吹来一阵寒风,打下三二滴疏雨。那点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备受创伤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自然是要“愁损北人”,更加没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独抱浓愁待天晓了。“点滴霖霪”一叠,造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延伸感,加重了环境凄凉愁惨的气氛,丰富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所表之情更加真切,更加深重哀婉。《声声慢》中,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中包含的主要是个人的孤独愁苦和家庭的离散,而本词中抒发的主要是思国怀乡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在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两者的异同,同为“雨”,但本词中以一“愁损北人”流露出的是对故国的思念;而《声声慢》中,“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多的是个人和家庭的愁苦。
19.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刘禹锡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
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
闲人占闲景,酒熟且同倾。
[注] 鞲鹰: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
(1)这首诗写出了一副怎样的秋景?
(2)作者在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3)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 宁静又蓬勃(满怀生命力)的秋景。答出“蓬勃(满怀生命力)”才能给分。
(2) 手法:①多感官描写(视听结合)。视觉——色,形(衰、迥);听觉——秋林微声:景物描写多彩多姿。②反衬。“林秋微有声”有声衬无声;或衰残、强笑的木槿化、盛景已远去的垂首将谢的(好似因害羞低头,多情一般的)莲花反衬燕、鹰的充满力量,满怀志气的豪情。③移情(拟人)。槿衰犹笑,莲迥多情。檐燕心动,鞲鹰气生。把人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存在的景物身上,借景物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矿大、豪迈的感情。
(3) 檐下的燕子感秋意搏击长空飞归之心已动,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感秋凉而俊逸之气顿生。诗人借燕、鹰这样的飞禽,表达了秋意带给生命的不是衰残和寂寥。而是令人振奋的惊人力量,更是志士自强不息的志气和积极、乐观、旷达的豪情。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分析所刻画的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景主要集中在中间两联,即:“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通过对“槿、莲、檐燕、鞲鹰”的刻画,描写了一幅宁静又蓬勃(满怀生命力)的秋景。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两点: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然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本题主要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目要求分析作者在写景时采用的手法,然后分析作者写景的手法即可,如本诗作者写景时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视觉——色,形(衰、迥);听觉——秋林微声:景物描写多彩多姿;反衬手法,如“林秋微有声”有声衬无声;或衰残、强笑的木槿化、盛景已远去的垂首将谢的(好似因害羞低头,多情一般的)莲花反衬燕、鹰的充满力量,满怀志气的豪情等。拟人手法,将槿、莲、檐燕、鞲鹰人格化。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时要先分析诗人所刻画的形象的特点,营造的环境氛围,然后再从诗中找出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来概况诗人的心情或思想情感。本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蓬勃的秋景,来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矿大、豪迈的感情。
17.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赏析划线的句子。
(2)分析词中烘托映衬手法的运用。举一例即可。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2)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之间,特地加上“小乔初嫁了”,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表现周瑜当年春风得意的英气焕发,雄杰气概。
上阙景物描写为描写人物烘托气氛,引出下阙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颂。
作者描写周瑜的英雄业绩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用“羽扇纶巾”衬托其风流儒雅;用“谈笑间”衬托其指挥若定;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其战功卓著。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反衬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解析】(1)试题分析:注意从结构的角度答出“总束上文,带起下片”的作用,然后具体分析上下片的内容。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重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