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明文规定从1837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建立由3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议会负责,每年向首相汇报一次工作。它有权组织“合适的人”调查济贫法实施情况,有权要求各地方管理机构上交济贫法执行情况统计表,有权任命或撤换助理委员。该委员会任期为五年,在任期内济贫法委员会成员不得兼任下院议员。“新济贫法”还规定了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救济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简要评价新济贫法?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规定地方教区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接受捐赠.罚款等方式,对穷人实行救济。

A:《职工法》 B:《安置法》 C:《济贫法》 D:《济贫法修正案》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的慈善济贫活动,后随着英国两部《济贫法》的颁发,逐渐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救济。

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教会组织的慈善济贫活动,后随着英国两部《济贫法》的颁发,逐渐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救济。

()的颁布意味着现代意义社会救济制度的产生。

A:德国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 B:旧《济贫法》 C:新《济贫法》 D:《社会保障法》

新《济贫法》认为保障公民的生存是国家的一项义务,而公民享其救济则是权利。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利己主义动机,个人行为的目的总是为追求自身效用(利益)的最大化,而一件东西对某个人的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评价。在对个人效用的追求中,不仅包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且也包括对非物质(精神)满足的追求。这种追求精神的满足可以表现为扶危济贫等利他主义行为。 由此可以推出(    )。

A: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往往出于利己主义动机 B:人对精神满足的追求强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C:扶危济贫是人人具有的本性 D:人人都认为物质财富越多越好

普通公民应负的责任是①位卑未敢忘国忧 ②遵纪守法 ③萍水相逢,扶危济贫 ④偷东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 (  )

A:有利于缓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矛盾 B: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反映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 D: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

25.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需要 B: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C: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D: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